新時代’長江之歌’ 賀雲翱 97875630817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海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時代’長江之歌’
ISBN:9787563081738
出版社:河海大學
著編譯者:賀雲翱
頁數:31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68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新時代「長江之歌」》包含上篇、下篇和專題篇,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內涵與價值,以長江江蘇段為例,展示了長江文化與長江經濟帶的融合發展。本書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戰略之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的指示,闡釋長江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人民的歷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本書對於保護傳承弘揚好長江文化及其相關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推動長江文化振興,加強世界視野下的長江經濟帶現代生態文明與文化旅遊建設,以及講述長江的***生態文化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目錄
上篇 中華文旦月標識體系中的長江文化內涵與價值
一、長江文化:中華文明的壯麗篇章
二、內涵特徵與精神價值
(一)內涵特徵
(二)精神價值
(三)長江流域早期玉文化
三、長江經濟帶建設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
(一)長江經濟帶建設離不開長江文化帶建設
(二)長江經濟帶對長江文化的促進
(三)長江文化的符號、資源整合和良性互動
(四)長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促進和發展
下篇 長江文化在江蘇的保護、傳承與弘揚研究
一、江蘇長江文化發展脈絡與景觀演變
(一)長江江蘇段史前考古文化
(二)夏商周時期的江蘇長江文化
(三)秦漢六朝時期長江古都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四)隋唐宋元時期江蘇長江沿線的開發與城市帶的形成
(五)明清時期江南文化鼎盛
(六)近代民族工商業的搖籃與革命文化的重地
(七)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蓬勃發展
二、長江江蘇段沿線主要史前考古學文化遺址
(一)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三、長江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街區
(一)長江是江蘇城鎮興起和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
(二)以南京為載體空間的長江古都文化及主要都城文化資源
(三)江蘇長江沿線主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街區
(四)長江江蘇段沿線城鎮空間分佈及文化特色概述
四、長江江蘇段沿線主要農業文化遺產
(一)長江江蘇段農業文化發展脈絡
(二)長江江蘇段主要農業文化遺產
五、長江江蘇段沿線革命文化與主要革命文物
(一)江蘇長江沿線革命文化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主要革命文物
六、長江江蘇段沿線主要工商業文化遺產
(一)工商業文化遺產概況
(二)主要遺產及特徵
七、長江江蘇段沿線主要「儒釋道」文化遺產
(一)儒學文化及主要相關遺產
(二)宗教文化及主要相關遺產
八、長江江蘇段沿線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民間文學
(二)傳統音樂
(三)傳統舞蹈
(四)傳統戲曲
(五)傳統工藝美術
(六)飲食文化
九、江蘇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現狀
(一)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現狀
(二)存在的問題
十、江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總體思路
(一)發展目標
(二)具體思路
十一、江蘇長江文物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建議
(一)深挖長江文物與文化遺產內涵,構建長江文物與文化遺產保護管控體系
(二)推進特色長江文物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三)推進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四)推動長江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五)加快推動江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六)推動信息化、數字化建設
(七)提升江蘇長江文化傳播與交流能力
(八)提升長江文化公共服務共享力
(九)構建完善的支持與保障體系
專題篇
專題1 南京長江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一、南京長江文化發展脈絡
二、南京長江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現狀
(一)現狀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南京長江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路徑
(一)弘揚長江文化核心價值,建設長江文旅地標項目
(二)梳理長江文化資源稟賦,建設長江文化紐帶工程
(三)建設長江「文旅+」新業態,形成沿江文旅產業集聚區
(四)依託南京長江沿線特色文化資源,打造長江文化特色旅遊空間
(五)依託長江沿線碼頭、渡口等資源,打造長江文化水上游線
(六)建設長江古都文化學術研究與旅遊融合品牌
專題2推進江蘇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協同融合建設研究
一、江蘇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協同建設的意義
二、江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現狀
三、江蘇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融合建設的基礎條件
(一)建設主體與建設空間的疊加與連通
(二)「江運交匯文化區」的遺產資源支撐
四、推進江蘇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協同建設的路徑建議
(一)分別加強各自內涵挖掘、尊重既有特色、明確建設主體、協同組織保障、配套政策機制、精心設計項目等
(二)充分總結和發揚已經具有的大運河文化帶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公園政策設計與評估,確保黨中央對於國家文化公園的功能定位在江蘇落地
(三)開展「江運交匯文化區域遺產」的調查研究,推進大運河及長江江蘇段沿線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進一步彰顯中華文化標識,助力國家意識培育
(四)協調規劃編製,防止重複建設,在已完成的專項規劃基礎上,建議開展《江蘇國家文化公園協同融合建設與高質量發展規劃》的編製工作,確保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和管理的高水平高質量
(五)在江蘇文化一體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下,科學配置資源,譜寫江蘇江南、江淮、江海、淮海、黃淮區域內文化建設新篇章,讓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與涉及的海洋文化既互相融合又競相生輝
(六)高起點推進長江與大運河縱橫支撐下的江蘇文旅融合發展,開展文旅項目協同建設與運營,尤其加強水上旅遊線路的串聯
(七)協同推進沿岸居民生活的公

前言/序言
2020年11月14日,習近
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
談會」。他在會上指出:「要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
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
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
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
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
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
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
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
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
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2021年12月
,國家決定正式啟動長江國
家文化公園建設,今天,長
江一線十三個省(含自治區
、直轄市)的長江國家文化
公園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考古學證明,作為中華
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
共同哺育了中華文明。
長江文化的起點在哪裡
?可以通過考古學的發現來
探尋。長江流域是東亞地區
人類最早的棲息地。在安徽
繁昌,發現了距今約200萬
至170萬年的人字洞舊石器
文化遺址和遠古人類使用過
的石製品和骨製品,這是迄
今為止東亞區域發現的最早
的人類文化遺存。此外,在
長江上游發現了約170萬年
前的舊石器早期巫山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在南京湯山
,安徽和縣,湖北鄖陽、大
冶等地發現了距今50萬至
20萬年的史前古人類遺存,
證明長江流域是東亞地區人
類起源和早期發展的最重要
地區之一。
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文
化演進上,生活在長江南岸
的人類先民有很多創造性哭
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與
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
岩遺址,發現了距今約1·5
萬年、有人工馴化特點的水
稻,顯示長江流域是世界栽
培稻的起源地。在上述地點
發現的陶片,則證明長江流
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
陶器製作技術誕生地。在長
江下游的浙江浦江上山文化
和長江中游的湖南澧縣彭頭
山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至
8000年,人類已走出洞穴
,開始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
。此後,長江之濱的先民漸
漸發明了先進的木結構建築
技術、木船製造技術和漆器
製作技術。在浙江餘姚河姆
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的榫
卯種類有十余種,使今人不
得不驚嘆先民們高超的建築
技藝。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長
江流域又出現了大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馬家?文化、
崧澤文化、桂圓橋文化等文
化類型。湖南澧縣的城頭山
古文化遺址,出現了我國迄
今為止時代最早的古城遺址
,代表著中國乃至東亞的城
市起源。
大約五千年前,中國境
內最早的國家文明在長江流
域的良渚出現,形成了完備
的城市、水利、農業、手工
業系統。根據對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寶墩文化等一
系列古城系統的研究,學者
認為,大約4500年前,長
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區域
都已大體進入區域性古國階
段。長江文明的產生,為此
后夏商周時期廣域國家的出
現奠立了深厚而廣博的文化
基礎。
商周青銅時代,長江流
域盛產銅、錫原料。沿著長
江,從今天的江西瑞昌到安
徽銅陵和繁昌,均發現了一
些商周時期開採的銅礦,說
明中原青銅禮器文化所需要
的銅料採集和初步加工離不
開長江流域。這一時期,瓷
業技術也在長江下游一帶誕
生。春秋戰國時期,長江流
域最終形成了三個主流文化
圈: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
游的荊楚文化圈、下游的吳
越文化圈。此後各個歷史階
段,長江流域的文化一直穩
步發展,日臻完善。必須提
及的是六朝,在這一階段,
長江文化攀上新高峰。兩晉
之交,衣冠南渡,來自北方
的移民帶來了優秀的文化和
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
,不但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繁
榮,也使長江文化更加豐富
多元。六朝時代,長江流域
在哲學、文學、科學、史學
、教育、書法、繪畫、雕塑
等方面,湧現出一大批著名
學者和藝術家,創作了很多
傳世之作。出自建康(今南
京)的文化還遠播到東亞各
國,產生深遠影響。
隋唐時期,長江下游的
揚州和上游的益州成為富庶
繁榮的全國性大都市,享有
「揚一益二』,之譽。南宋時
代開始,中國的經濟、文化
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明清
時代的長江下游,以南京、
杭州、蘇州、徽州等城市為
中心,形成馳名中外的江南
文化圈,代表了中國古代社
會的又一文化高峰,一直影
響到近現代。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長江是較早直面西方工業文
明挑戰的區域。上海、寧波
、安慶、蕪湖、武漢等長江
流域城市陸續開埠,張之洞
、張謇、無錫榮氏家族、盧
作孚、范旭東等民族工業巨
子在長江沿岸建造工廠,探
尋實業救國之路。教育救國
、科學救國的時代風潮也在
長江流域興起。100多年來
,長江也是上演革命風雲的
大舞台,從辛亥革命到新文
化運動,從中國共產黨成立
到南昌起義,從井岡山革命
根據地到瑞金中華蘇維埃共
和國政府成立,從遵義會議
到飛奪瀘定橋,從抗戰全面
爆發到渡江戰役,近代史上
很多重大的事件都發生在長
江一線。新中國成立以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江
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成為國家重大戰略,今天,
長江是真正的中國經濟脊樑
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地。
歷史表明,萬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