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許傑 978750689401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書籍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ISBN:9787506894012
出版社:中國書籍
著編譯者:許傑
叢書名:千古人物
頁數:28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8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以清澈健雅的筆調,豐富的細節,描繪出文天祥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法天不息」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展現他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

內容簡介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生在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廬陵,是一門忠烈,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周必大幾位宋朝愛國名臣,並稱廬陵「五忠一節」。在他短暫的四十七年的人生當中,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二十歲之前是接受教育,增長知識並樹立遠大理想的階段,雖然在他出生前,蒙元的軍隊,就已經入侵南宋的邊界,所幸的是,在他成長的環境當中,人們都重視讀書,重視個人的節操和氣節,以追求做頂天立地偉丈夫為榮,這對他以後的人生價值取向斷定了夯實的基礎;二十齣頭,就迎來了他的高光時刻,考中了頭名狀元,在官場上,雖然不斷地被起用,罷免,再起用,再罷免,他位卑不敢忘國憂的立場不變;四十歲時國家有難,毅然散盡家財募兵勤王;遭叛徒出賣,雖被俘卻不納降,歷經三年威逼利誘,不改其浩然正氣,最終捨身取義。本書以清澈健雅的筆調,豐富的細節,描繪出文天祥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法天不息」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展現他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

作者簡介
許傑,女,大學本科學歷,遼寧省葫蘆島市人,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參加工作后,先後成為葫蘆島市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在《天池小小說》《葫蘆島日報》《葫蘆島晚報》《遼河》《文學月刊》等報刊雜誌發表各類作品50萬字,撰寫並出版長篇歷史人物傳記《辛棄疾:夢裡挑燈他看劍》(團結出版社,2019年)。並有詩詞、散文、小品等作品收入各種選本。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山明水秀,造物無言映初心 1
1 廬陵文家溢書香 1
2 父嚴子孝傳風骨 6
3 內憂外患危機起 11
4 有志之士惜日短 18
5 求學白鷺洲書院 25
第二章 一悲一喜,眾人皆醉我無爭 32
1 光華分似及鄉英 32
2 秉筆直書論國事 37
3 放榜提名狀元紅 43
4 父親病故歸故里 51
5 以忠信奏論國事 57
第三章 初涉政壇,願言竭節忠孝志 67
1 君無大志荒朝政 67
2 不畏流俗守本心 74
3 言行一致亦誠德 86
4 公道執法平冤案 96
5 木秀于林遭惡風 101
第四章 宦海沉浮,夜闌拂劍碧光寒 106
1 一年三百于番醉 106
2 一曲仙人鐵笛腔 112
3 草詔交惡賈似道 119
4 但堅聖志持長久 128
5 襄樊風雨空飄搖 133
第五章 公而忘私,握手相期出雲表 140
1 故人書言北風急 140
2 湖南提刑政務忙 145
3 極盡所能正風氣 154
4 鄂州陷落大廈傾 157
5 國有難挺身捍禦 164
第六章 功雖不成,唯有一腔忠烈氣 170
1 奸相作梗入衛難 170
2 賊臣亂政救國難 175
3 可歌可泣忠烈志 181
4 力挽狂瀾終不成 188
5 千難萬狀脫虎口 193
第七章 慷慨激昂,臣心一片磁心石 203
1 真州一場空歡喜 203
2 世事多堅行路難 212
3 松風一榻雨瀟瀟 221
4 再起勤王志彌堅 229
5 捷報頻傳慰親人 235
第八章 浩然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 241
1 空坑受挫即被俘 241
2 崖山觀戰心悲切 250
3 遠去故國赴一死 260
4 國亡家破見忠臣 268
5 成仁取義傳千古 275
主要參考書目 286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山明水秀,造物無言映初心
1 廬陵文家溢書香
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人掠走之後,徽宗第九子趙構有幸逃到江南,被擁為帝,建立南宋。南宋是個平和開明的朝代,它延續著北宋初崇文抑武的國策,使得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一百多年後,擄走徽宗和欽宗的金國,在蒙宋聯盟夾擊下滅亡,舉國上下沉浸在一派歌舞昇平的祥和中。在青山環繞,草木茂盛的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長江主要的河流之一——贛江自南向北穿行其中,是北方通往嶺南唯一的航道,也是咽喉要道。人們傍水而居,經濟發達,自秦朝建制以來,人才輩出,名士薈萃,文化內涵厚重,民風淳樸。離廬陵縣城往東南約百里,在淳化鄉有座依山傍水的小村。村前有條河水,從群山中蜿蜒而出,穿村而過,其流程自東南向西北,經廬陵縣,匯入贛江。這條河叫富水河,這個村子叫富田村,是個水美魚肥、土地富饒的魚米之鄉。村子東南方群山疊嶂,山上翠竹滿坡,樟樹成林;西北方向稻田千頃,從綠油油的生長季節到金燦燦的秋天,為村子里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組風景畫。村子四周用石塊築起圍牆,村內九街十八巷,街景繁榮,商賈雲集,居民安居樂業。村內有戶傍水而居的老宅,住著一戶姓文的人家,男主人叫文儀。文儀的父母是文時習和梁氏,因叔父文時用無子嗣,從小便被過繼給叔父。他們祖上已經在富川村生活了好幾代,文家雖是庶民,但是家中老一輩都有良好的道德風範,在當地也頗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文家的祖上,是四川成都人,雖沒有顯赫一時的豐功偉績,但也曾有過聲望。據清朝乾隆年間修纂的《文氏通譜》上記載,遠祖文時,字春元,是西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的後裔。五代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以作戰勇猛封為帳前指揮使、輕車都尉,並立下戰功,帶兵攻下了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因此留鎮江西。文時是江西文氏的始祖,文氏家族從此在江西紮根生活。文時的後代,在北宋初期,也當過一些不大的官職,如文時的孫輩文光大,在宋太祖年間,官至承事郎、郴州判官;第四代文彥純,在宋太宗淳化年間當過桂陽(今廣東省連州市)縣令;第五代文卿,在宋太宗至道年間考中進士,官至吉州知州,文卿在退休后,把家從永新搬到了山明水秀的廬陵,完成了一次有意義的遷徙。從此,文氏家族的分支廬陵文氏,就在這山明水秀的地方,繁衍生息,雖寂寂無聞,卻也與世無爭。廬陵不光是風景秀麗的山水之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文化氛圍非常好,讀書人多,書院學堂多,文風盛,人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重道義,敬老尊賢講禮節,建功立德者多,文學大家蘇軾,曾用詩句來誇讚廬陵文化歷史悠久,「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遠在唐代,顏真卿被貶在廬陵做司馬時,他在這裏廣辟學舍,大興教育,開啟了廬陵文章節義之風。這裡有廣為人知的先賢歐陽修,有開創誠齋體詩風格的楊萬里和他的族叔寧死不降金人的楊邦乂,還有號稱世上脖子最硬的胡銓,他中進士不久,不畏強權,即向宋高宗上書要問斬禍國殃民的秦檜。後人以他們為風範,「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敢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懷慷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風氣和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文儀的生活以讀書教書為主,他是飽讀詩書的儒士,愛書如命,還有買書的嗜好,當他喜歡上一本書,即便是手頭不寬裕,寧可把身上穿的衣服典當出去,也要把這本書買下來。雖然家境清貧,但讀書不倦,喜歡上一本好書,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夜裡常常伴著一盞清油燈讀到天色微明,然後再站到屋檐下繼續看書。時人曾經寫詩讚嘆文儀讀書的痴狂勁兒:「賣盡黃金只愛書,盡教冷口笑貧儒。」他參加過兩次科考,雖沒有中舉,但是並不影響他求知的慾望。他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求學問不拘於片面,熟讀精思,不光精研于經史百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醫藥、占卜之書也有所專研。他為人處事特別開明,不頑固保守,也不拘於舊學,敢於推陳出新,提出「滯學守固,化學來新」的教學主張。他一生完成《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可謂工程浩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