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著名宋史學者、浙江大學教授博導吳錚強全新力作于「無疑處生疑」,拆穿歷史記錄的謊言,洞悉人心本性吸收多種學術新成果,以權力鬥爭為主線,重新講述宋朝三百年歷史。☆發掘宮廷政治真相,講述高層權力之爭下的宋史宮廷政治向來是官方修史刻意迴避和掩蓋的領域,宮廷鬥爭不只是權力之爭,也往往是政治史的題眼所在。撥開層層迷霧,看權力如何流動:北宋黨爭政治的悲劇,僅僅是因為書生清談誤國?太上皇導演的帝王家庭倫理悲劇,如何決定王朝的命運?☆文字清晰流暢,論述環環相扣,像讀偵探小說一樣迷人的專家之作,包偉民、虞雲國、李華瑞、樊登、張明揚誠摯推薦!
內容簡介宮廷鬥爭貫穿于整部中國君主政治史,無論統一時期的秦漢、隋唐、明清,分裂時期的三國、十六國、南北朝、十國等,無不經歷過無休止的、殘酷的宮廷鬥爭。但在歷史敘述中,宋朝的宮廷政治卻如同一股清流,蔚為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君聖臣賢的皇權政治典範。事實真的如此嗎?本書通過宮廷政治視角,圍繞宋代宮廷政治鬥爭中聚訟紛紜的關鍵事件,如陳橋兵變、斧聲燭影、澶淵之盟、紹熙政變等,擺脫既有定論的束縛,力圖從史料中尋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絲馬跡,還原宋代宮廷政治權力的聚散變幻,最大限度地發掘兩宋宮廷鬥爭的真相。書中將宋朝政治史劃分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與權相四個時期,揭示不同時期宋朝政治權力中心紛繁複雜的派系爭鬥問題,及其對歷史走向的影響,從另一個視角理解宋史。
作者簡介吳錚強,浙江海寧人,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知名宋史、社會史學者,尋宋旅行家。浙江大學地方歷史文書編纂與研究中心負責人,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宋學研究中心、歷史學院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代社會科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本體論者。
精彩書評虞雲國(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帝制時代的中國政治多取決於宮廷博弈,但宋朝宮廷的權斗戲份遠不及秦漢、隋唐與明清那樣奪人眼球。兩宋雖有空前豐贍的文獻記錄,但緣于新儒學的政治倫理,官方史書有意無意地洗地歷史現場,以期塗繪溫情脈脈的宮廷表象。而揭露兩宋宮廷鬥爭同樣基於權位利慾等人性惡的驅動,既非僅僅滿足普通讀者的好奇心,也是宋史研究的題中之義。本書縝密比勘同一史事的文本差異,深度抉發為人忽視的舊史記載,著力鉤考習見史料的隱微內涵,審慎參酌足資採信的今人成果,再經細心拼綴史實殘片,適度運用邏輯推證,揭開了厚重塗飾的兩宋秘史。著者從宮廷政治的視角重新審視兩宋朝政的波詭雲譎,提煉出北宋中後期政治的皇太后時代與南宋中前期政治的太上皇時代等啟發性命題,併為其間的皇位更迭、后妃宮斗、太后聽政、外朝黨爭、政局陡轉及其歷史敘事,獨具己見地給出了正解、新解或別解。作為宋代宮廷政治的最新力作,論證曲徑通幽,行文暢達明快,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專業學人與普通讀者都能開卷有益。樊登(帆書APP首席內容官):關於宋朝三百年的歷史,這本書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了宋朝風雅之外的另一面,得以從全新的路徑去理解宋史。書中裝著更真實的歷史線索,建構出的是一張更加完整的兩宋歷史拼圖。張明揚(歷史寫作者):在這些年的宋史熱中,士大夫政治與外患是兩大重點,所謂的「宋粉」與「宋黑」之爭也是基於這兩大基本點展開。但在《官家的心事》這本書中,吳錚強兄提出來一個很有趣也很有力的角度,將宮廷政治這個原本被視作邊緣細節的點作為主線來重述宋史。如他所說,「宮廷政治某種程度是北宋政治鬥爭的總根源」。
精彩書摘魯智深是誰關鍵詞: 趙匡胤 形象演變 英雄救美趙匡胤用郭威的方式推翻了郭威建立的王朝,而這兩個開國皇帝從此成為當時武人崇拜的超級英雄。到了宋朝,武人的英雄形象被邊緣化,但軍隊中、江湖上仍然流傳著他們的傳說。在文人統治的時代,崇拜開國皇帝成為政治大忌,郭威與趙匡胤的形象就轉化為一個虛構的超級英雄,這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水滸大英雄—魯智深。趙匡胤行伍出身,最後應募投入郭威帳下成為一名小校。不久,後周建立(951),趙匡胤被郭威從普通將校提拔為駐守滑州(今屬河南)軍隊的副指揮使。但在出發去滑州任職前,趙匡胤結識了郭威的內侄、當時的開封府尹、後來的後周世宗柴榮,於是被任命為開封府的馬軍直使(騎兵指揮官),從而留在了京城。就這樣,趙匡胤成為了中央禁軍的一員將領,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趙匡胤與魯智深的早期形象非常接近,他們都是武藝高強、行俠仗義的軍官。只不過趙匡胤生活在五代,趁某個機會當上了皇帝,而魯智深生活在北宋末年,他只能去當和尚、山大王,然後接受朝廷的招安。《水滸傳》開篇描述趙匡胤開創宋朝:一條桿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這正是說趙匡胤武藝高強,一根棍子打下了大宋江山。武藝是混跡行伍的基本職業技能,在五代社會甚至是一種生活技能。趙匡胤不只是成功的軍官,還是武術界的一代宗師。在金庸的小說里,江湖第一大門派少林寺最經典的武術——少林長拳據說就是趙匡胤所創。少林長拳全稱就叫「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亦稱「太祖拳」。相傳趙匡胤投入郭威的軍隊之後,就把平生武學結合在戰場上的實戰經驗編製成三十二勢拳法,用來訓練士卒。後來趙匡胤發跡變泰,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昔日跟著趙匡胤習武的士卒頓覺身價倍增,便在民間傳授「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宋初,少林寺住持福居禪師為振興少林拳法,曾邀集當時全國十八家武林門派在少林寺切磋武藝,宋太祖長拳是其中之一。《水滸傳》開篇出場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王進,以及敢於跟魯智深切磋武藝的林沖,他們都有一個威震江湖的軍隊職務——「八十萬禁軍教頭」。小說中這兩位「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原型,可能參照了趙匡胤在軍隊傳授武藝及為禁軍「殿前諸班」徵兵的那段經歷。魯智深在王進與林沖兩位禁軍教頭之間出場,這三位人物在《水滸傳》中佔據著前十回篇幅的顯赫地位,風頭幾乎蓋過梁山星魁宋江,這種現象當然是有特殊原因的。在《水滸傳》所有的英雄豪傑中,魯智深是公認人格最完美的人物,即便林沖、武松這樣的大英雄也不能望其項背。但魯智深的早期經歷非常奇特,讀者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個故事講,為解救被鄭屠霸佔的流落渭州的小婦人翠蓮,魯達打死鄭屠而受到通緝,這才逃到代州,在五台山出家為僧,法號「智深」。魯達成為魯智深,但耐不住僧人的清規戒律,被方丈安排往東京投靠大相國寺,又引出倒拔楊柳、與林沖相遇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在從五台山到大相國寺的途中,魯智深身上還發生了兩個故事。先是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說小霸王周通強娶桃花村劉員外的女兒,魯智深假扮新娘把小霸王揍了一頓,救下劉家女。接著第六回《九紋龍剪徑赤松林,魯智深火燒瓦官寺》,說和尚生鐵佛崔道成與道士飛天夜叉丘小乙兩位惡人霸佔瓦官寺,還強搶民女關在寺院里,花和尚魯智深與九紋龍史進聯手斗殺崔道成與丘小乙,但那個民女已投井自殺。所以在開封遇到林沖之前,魯智深身上發生三個故事主題竟然都是英雄救美。魯智深英雄救美的系列故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宋朝已經流傳的話本《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其中刻畫的趙匡胤完全是梁山好漢的形象:生得面如噀血,目若曙星,力敵萬人,氣吞四海。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任俠任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個管閑事的祖宗,撞沒頭禍的太歲。青年趙匡胤力敵萬人,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好管閑事的俠客。由於在開封闖下大禍,觸犯王法,被迫流落他鄉,一路上懲治各地惡棍。當他來到山西太原時,遇到叔叔趙景清。趙景清在當地的清油觀出家當道士,趙匡胤在道觀住了幾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匡胤發現道觀中有一間緊閉著的殿房,裏面有一個美麗的少女。一打聽,才知道少女趙京娘被兩位強盜搶到了這裏,趙匡胤聽了少女的悲慘遭遇,毅然決定把她送回家。途中遭到那伙強盜的襲擊,趙匡胤將他們一一擊退,平安地將趙京娘送回家鄉。這個故事以少女自殺為結局,說父母見到趙京娘后想把她嫁給趙匡胤,趙匡胤拒絕,趙京娘為證清白自殺身亡。值得注意的還有兩位強盜的名號及他們強搶趙京娘的情節:原來那女子也姓趙,小字京娘,是蒲州解梁縣小祥村居住,年方一十七歲。因隨父親來陽曲縣還北嶽香願,路遇兩個響馬強人:一個叫做滿天飛張廣兒,一個叫做著地滾周進。見京娘顏色,饒了他父親性命,擄掠到山神廟中。張、周二強人爭要成親,不肯相讓。議論了兩三日,二人恐壞了義氣,將這京娘寄頓于清油觀降魔殿內。分付道士小心供給看守,再去別處訪求個美貌女子,擄掠而來,湊成一對,然後同日成親,為壓寨夫人。那強人去了一月,至今未回。道士懼怕他,只得替他看守。這裏的「滿天飛張廣兒」與「著地滾周進」就是《水滸傳》飛天夜叉丘小乙、小霸王周通的原型,強搶成親的情節化入《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趙京娘自縊則演繹為瓦官寺婦人的投井自盡,可見《水滸傳》中《大鬧桃花村》與《火燒瓦官寺》兩個故事都由《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演化而來。至於最精彩的「拳打鎮關西」,一方面是套用了趙匡胤解救婦人的故事模式,另一方面直接採用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一則故事。傳說郭威當年也是一個低級軍官,也是武藝高強、負氣不羈、打抱不平,也特別喜歡喝酒。一次郭威聽說某市場有位惡霸屠夫,就喝了很多酒來找茬:帝負氣用剛,好鬥多力,繼韜奇之,或踰法犯禁,亦多假借焉。嘗游上黨市,有市屠壯健,眾所畏憚,帝以氣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謂帝曰:「爾敢刺我否?」帝即剚其腹,市人執之屬吏,繼韜惜而逸之。郭威對屠夫說你給我割肉,我規定你給我割幾刀,割幾片,然後嫌屠夫沒有按照他的命令割肉,便大罵屠夫。屠夫不服氣,袒露自己的肚皮跟郭威叫板說,你有種把我刺殺算了,郭威於是一刀就把屠夫捅死了。這個故事不但與拳打鎮關西的情節如出一轍,而且原原本本地保留在新、舊《五代史》中。皇帝感恩道士關鍵詞:黑殺將軍 張守真 趙光義奪權張守真降神預言趙匡胤死亡的情節,在宋朝是由官方史書《三朝國史》所確認,而且楊億《談苑》「太祖聞守真言以為妖,將加誅,會宴駕」的說法很可能出自更原始的官方史料。如果趙匡胤是在與張守真死亡預言的對抗中「宴駕」,那麼張守真就是參与趙光義奪嫡計劃的關鍵人物,趙光義得手后必將對張守真感恩戴德,張守真必將因此而享盡榮華富貴。韋兵《「張守真神降」考疑:術士與宋太祖太宗皇權更替》詳細梳理張守真的來龍去脈 ,完全證實了這樣的推論。有兩篇重要的文獻記載了張守真的事?。一篇是王欽若的《翊聖保德真君傳》,存於道教文獻《雲笈七籤》中。 「翊聖保德真君」是宋朝給黑殺將軍的封號,黑殺將軍的言行通過附身張守真而實現,所以黑殺將軍的傳記很大程度上是記錄張守真的言行。另一篇是張守真之子張元濟的《傳應法師行狀》 ,傳應法師是宋朝賜給張守真的道號,這篇以碑刻形態保存下來的文獻長期以來為人忽視,清代收入《金石萃編》,直至1996年才由唐代劍先生髮現是張守真的傳記。綜合其他文獻,韋文發現張守真原本是鄉曲縱逸、不拘小檢的鄉間巫覡。早期的官方史書,包括《太宗實錄》《三朝國史》對趙匡胤死亡預言多有掩飾,道教材料記述的整個過程其實比較複雜。最初趙匡胤召張守真進京未必是因為病重,《翊聖保德真君傳》稱「太祖皇帝素聞之,未甚信異,遣使齎香燭青詞就宮致禱,召守真詣闕,備詢其事」 ,趙匡胤一開始便質疑張守真的降神事?,將其召入京城其實是想調查一番。然而這可能是一個陷阱,或者說趙光義、王繼恩之前故意讓張守真放出一些皇位繼承的預言引起趙匡胤的注意。見到趙匡胤,張守真吹噓自己憑精誠召喚神明降臨,「非精誠懇至,不能降其神」,並炫耀黑殺將軍的各種神跡。但太祖認為這是無聊的騙局,召來一個小黃門模仿黑殺將軍嬰兒般的聲調並大加嘲笑:太祖召小黃門長嘯于側,謂守真曰:「神人之言若此乎?」《太宗實錄》《三朝國史·道釋志》也記載趙匡胤對張守真降神的強烈質疑,「太祖召守真見於滋福殿,疑其妄」。 但張守真絕不接受皇帝對神明發起的挑戰,不惜以死捍衛黑殺將軍的威嚴:守真曰:「陛下儻謂臣妖妄,乞賜按驗,戮臣於市,勿以斯言,褻黷上聖。」據《翊聖保德真君傳》的記述,趙匡胤將張守真安排在建隆觀,第二天派王繼恩讓張守真降神,這次黑殺將軍姍姍來遲,並說出了太祖死亡與太宗繼位兩個驚人的預言:翌日遣內臣王繼恩就觀設醮,移時未有所聞。繼恩再拜虔告。須臾,真君降言。問題是趙匡胤既然質疑張守真,怎麼又派王繼恩讓張守真降神呢?韋文反覆考證后認為,其實趙匡胤已將張守真軟禁在建隆觀準備施予懲罰,黑殺將軍通過張守真說出兩個預言時趙匡胤並不在場,這次其實很可能是王繼恩奉趙光義之命私下請張守真降神,因為道教的「黃籙醮」屬於比較低級、不適用於帝王級別的儀式。《翊聖保德真君傳》記述的預言內容最為完整:吾乃高天大聖玉帝輔臣,蓋遵符命,降衛宋朝社稷,來定遐長基業,固非山林魑魅之類也。今乃使小兒呼嘯,以比吾言,斯為不可。汝但說與官家,言上天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晉王有仁心。黑殺將軍首先宣告自己是保佑宋朝社稷的玉皇大帝輔臣而非山野鬼魅,訓斥趙匡胤「使小兒呼嘯,以比吾言」的大不敬行為,並讓王繼恩轉告皇帝當夜他就將去世而皇弟必須繼承皇位。但趙匡胤根本不可能相信這種鬼話,如果這次降神的幕後指使是趙光義,那麼這是他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