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 梁玉梅 97875068940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書籍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
ISBN:9787506894029
出版社:中國書籍
著編譯者:梁玉梅
頁數:3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7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真實地再現了北宋由王安石變法引發的一系列政壇動蕩,從中可看到蘇軾顛沛流離的悲慘一生。

內容簡介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奇才。在北宋歷史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傳奇存在。林語堂曾評價他為「不可無一,難能有二」。他在宋仁宗年間長大,在野心勃勃卻又心地善良的神宗年間做官,在哲宗那個「十八歲的獃子」在位期間遭受貶謫,在徽宗即位后離世。縱觀蘇軾的一生,高開低走,大起大落。政治上守正不阿,曾高居宰相之位;文學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他不僅多才多藝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自創了東坡餅、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等六十多道美食;在杭州做知州時,他疏浚西湖,修築蘇堤,讓一條長堤成為今天的「西湖十景」之一,讓現代杭州人還吃著他的福利。蘇軾為官四十年,被貶三十三年,即使被貶到人煙罕至的蠻荒之地,他也能泰然處之,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此心安處是吾鄉」等膾炙人口的詩句。本書從歷史的角度,真實地再現了北宋由王安石變法引發的一系列政壇動蕩,從中可看到蘇軾顛沛流離的悲慘一生,以及他面對坎坷磨難時的樂觀豁達。

作者簡介
梁玉梅,遼寧省葫蘆島市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葫蘆島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葫蘆島市連山區作家協會主席。作品發表在《天池小小說》《小說月刊》《小小說月刊》《民間故事選刊》《微型小說月報》《芒種》《海燕》《鴨綠江》《遼河》《湛江文學》《遼寧日報》《文學月刊》《文學少年》《現代文學》《遼寧青年報》《中華辭賦》《詩選刊》《遼寧詩界》《詩詞》等報紙雜誌。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縱橫詩酒趁年華
01 眉山蘇氏
沿長江逆流而上,越漢口,過三峽,便進入四川地界。再溯江而上,就會看到江邊高聳入雲的倚懸崖峭壁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樂山位於四川西部,宋仁宗時稱為嘉州,岷江在此流入長江。眉山位於岷江中部,樂山以北四十里處,因在四川省會成都與樂山之間,所以要想從樂山乘船去省會必須經過眉山,古稱眉州。自古蜀地多才俊,而眉山素有「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譽,在宋朝曾是我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兩宋年間,眉山就出了 886 名進士,史稱「八百進士」。而真正讓這座小城聞名遐邇的,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世家——眉山「三蘇」。眉山「三蘇」,即父親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三人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獨佔三席,而其中又以蘇軾的名氣最為響亮。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12 月 19 日,伴著初升的朝陽,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劃破眉山城紗轂巷一座小院的上空。接生婆告訴一直焦急守候在外的男人說,是個相公,男人趕緊到堂屋正中掛著的張果老畫像前焚香禮拜。這個男人就是二十七歲的蘇洵,自從第一個兒子夭折后,他便買來這張畫像,每天早晨都要向畫像禱告,盼望再生個兒子。嬰兒的順利降生讓他如願以償,這個給他帶來歡喜的嬰兒,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蘇軾。傳說蘇軾出生那天,原本鬱鬱蔥蔥的眉山,突然之間草木皆枯。兩年後,蘇軾的弟弟蘇轍降生。多年後,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名震天下時,人們相互傳說「眉州出三蘇,草木為之枯」。蘇家在當地雖不顯赫,卻也衣食不愁,有自己的田產,祖上早有為官之人。後來,蘇氏父子能成名,蘇家在當地能興起,絕非偶然。蘇洵在《蘇氏族譜》中寫道:「蘇氏出於高陽,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蘇洵是個極為慎重的人,修族譜花費了很多功夫。對他精心研究的成果,蘇軾兄弟都相當認可。蘇味道作為眉山蘇氏血脈唯一的線索,是「三蘇」父子認同這位祖先的確鑿理由。他們在詩文書畫上樂意稱自己為「趙郡」人,也是緣於此。據說,蘇味道一千三百多年前出生於河北趙郡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南趙村),是有名的神童。他才思敏捷,九歲能文,其詩與李嶠齊名,號稱「蘇李」。其文與李嶠、崔融、杜審言(杜甫的祖父)齊名,稱「文章四友」,《唐詩三百首》收有他的詩作,大凡稍有文史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的。武則天時期他很受器重,做過宰相,是名聲響亮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武則天遜位后,他被貶到偏遠的四川眉山當刺史,后調任成都長史,還未赴任就因病離世。蘇味道做過高官,文名又盛,後世子孫當然引以為榮,蘇氏父子認同他為先祖也在情理之中。沿著蘇味道這一線索追溯至漢代,一個叫蘇章的刺史,其子孫家于河北趙縣,即後來的趙郡,繁衍開來。由蘇章到蘇味道,這一條脈絡是清晰的。刺史、宰相這樣的家世,也是令子孫臉上有光的。有那樣的祖先,所以才有眉山「三蘇」這樣的子孫,就順理成章了。只是在「三蘇」父子之前,眉山一脈貌似已經寂寂無聞多世。因為沒有顯赫的地位,更沒有任何記錄在案的功績。蘇洵追尋祖先蹤影,到高祖一代,已經歷歷可見。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雖沒什麼顯赫的地位,卻為子孫留下很多的事?。蘇洵在《蘇氏族譜》中記載:高祖蘇釿,「娶黃氏,以俠氣聞于鄉閭」。曾祖蘇祜,「最少最賢,以才幹精敏見稱」。「俠氣」「才幹精敏」作為遺傳基因,在蘇軾兄弟身上都很突出,算是蘇氏基因之一。蘇祜「生於唐哀帝之天祐二年,而歿于周世宗之顯德五年,蓋與五代相終始。歿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據此可以推算,蘇祜當是生於 905 年,卒于 958 年。「與五代相終始」,正好經歷了五代。他去世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尚未建立宋朝。蘇祜娶妻李氏。據蘇洵考證,這位曾祖母的來歷很不一般:唐太宗子曹王李明有一後代,叫李瑜,任遂州長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棱」。李氏即為李瑜後人。「祖母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嚴毅,肅然,多才略,可比竇太后、柴氏主,這樣優秀的基因不可能對後代沒有影響。蘇章,字儒文,東漢扶風平陵(今屬陝西咸陽西北)人,家居趙郡。蘇祜有五個兒子,其中蘇杲即是蘇洵祖父。蘇杲「最好善,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于愛,與朋友篤于信,鄉閭之人,無親疏皆敬愛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謹,而御下甚嚴」。從「最好善」的祖父身上,便能看到高祖「俠氣」的遺傳。俠氣必與好善相連,唯俠氣、好善者才能極孝,篤愛,忠信,令周圍無論親疏之人皆愛戴。而這些血液中的純正因子,似乎也在蘇東坡兄弟身上得到充分體現。蘇杲「善治生,有餘財」,但余財絕不是發昧心財。蘇杲人很智慧:「時蜀新破,其達官爭棄其田宅以入覲,吾父獨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終其身田不滿二頃,屋弊陋不葺也。」蜀地的達官貴人競相賤賣田宅逃離蜀地的時候,蘇杲完全可以趁機購置田產,大發橫財,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作為一位知足常樂、有遠見的先輩,他懂得財多會累及子孫,對子孫不利的事他絕不去做。蘇杲離世時,田不滿二頃,房屋也破舊不堪,顯示出其精明的一面,他的父母皆精明幹練,基因遺傳實在不可思議。蘇杲「好施與」,但他和一般的樂善好施者還不一樣。很多人在施與的同時,也想留下善名,蘇杲奉行的卻是「施而尤惡使人知之」。他說:「多財而不施,吾恐他人謀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將以我為好名。」不圖名,唯求平安自足,這就是蘇杲。蘇杲考慮問題有遠見,他有一個同族兄弟叫蘇玩,因事陷入重獄。蘇玩擔心自己被處死後,妻子兒女無人照顧,就託付給了蘇杲。蘇杲一直毫無怨言地給蘇玩送吃的,後來蘇玩沒事出獄了,對蘇杲說:我兄弟有的是,可要說能生死相托的兄弟,也只有你了!這件事充分說明了蘇杲的「俠氣」和重情重義。但是,蘇杲本人遇事時卻從不勞煩別人。他臨終時,妻子宋氏想把唯一活下來的兒子蘇序託付給他的兄弟,遭到了他的反對,說:「而子賢,雖非吾兄弟,亦將與之;不賢,雖吾兄弟,亦將棄之。屬之何益?善教之而已。」如果說這個孩子有出息,就算不是我兄弟也會幫助他;如果他品行不好,就算是我兄弟,也會厭棄他。所以,沒有必要託付,好好教育他就行了。這就是有遠見、有智慧的蘇杲。這樣的血脈基因,又怎能會對後代沒有裨益呢!根據蘇洵推測,蘇杲生於後晉開運元年(944 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 年)。蘇釿、蘇祜、蘇杲,「三世不仕,皆有隱德」(蘇軾《蘇廷評行狀》)。有隱德的先祖們為何不出仕呢?一個原因可能是本身沒有做官的願望,寧肯自由自在。另外,蘇洵在解釋蜀人不好出仕時曾說:「是時王氏、孟氏相繼據蜀,蜀之高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輔。仕于蜀者皆其年少輕銳之士,故蜀以再亡。」這段話道出了蜀人對唐以後、宋以前的蜀地政權並不認同,「不足輔」,所以不出來為官。蜀無老成睿智之士,所以又亡了。蘇洵是在敘說曾祖蘇祜「最少最賢,以才幹精敏見稱」時說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曾祖要出來做官也是綽綽有餘的,只是不願做罷了。蘇東坡在《蘇廷評行狀》中也有類似表述:「自五代崩亂,蜀之學者衰少,又皆懷慕親戚鄉黨,不肯出仕。」「學者衰少」是客觀原因,「懷慕親戚鄉黨」才是主觀原因,「不肯」當是主觀上的,這才是主要原因。「懷慕親戚鄉黨」,說明眼裡根本沒有你那頂烏紗帽,這顯示了蜀人的精明和超然。節儉、仁愛、睿智、超然,便是蘇氏三世祖先的品行。在這之後的蘇序(973—1047年)出生於開寶六年,是蘇軾的祖父。他從小性格就比較頑皮,不喜歡讀書,長大后容貌英偉,為人慷慨,樂善好施,卻從不求回報。蘇軾是大文豪,但是他的祖父蘇序卻不是,即便年長了,在文學上也沒有什麼成就。可是老了突然來了興趣,開始努力讀書,最終成了一位詩人。蘇序是蘇杲的第七子,也是九個兒子中唯一活下來的人,人稱蘇七君。蘇序居住在鄉下,靠種田為生,本就有限的田地,他全拿來種稻穀。秋收后,將稻穀儲藏起來,甚至拿米來交換稻穀,漸漸地存下三四千石的稻穀。人們很是不理解,直到後來遇到災年,蘇序將儲藏的稻穀拿出來分給族人和妻子的娘家人,又分給佃戶和窮人,使大家都平安地度過災歲,人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蘇序的遠見卓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