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再無張居正.3-黨爭之亂 清秋子 978755591347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南文藝
NT$2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間再無張居正.3-黨爭之亂
ISBN:9787555913474
出版社:河南文藝
著編譯者:清秋子
頁數:2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6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作者清秋子以老辣、雄健而又幽默的文字,將晚明政壇的幾次詭異事件勾勒得扣人心弦,既有衰朽王朝的迴光返照,也有末世君臣的苦苦掙扎,全方位地展現了晚明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風貌,為讀者送來了一道歷史的盛宴。

內容簡介
《世間再無張居正》是一部多卷本的通俗歷史著作,該書從張居正出生寫起,至崇禎皇帝縊死煤山為止,著重敘述晚明極富特色的重大歷史事件,探究明朝滅亡的原因。
本卷描寫明末黨爭漸起的現象,反映了宮廷和官場尖銳的鬥爭。明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開始衰落,朝政紊亂,宦官專權代替了原先運轉有序的君臣制衡機制,由此引發全面危機。

作者簡介
清秋子,著名作家,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居廣東,以描寫北漂底層生活的長篇小說而聞名,繼而在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創作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我是北京地老鼠》《六蓮》《百年心事:盧作孚傳》《國士——牟宜之傳》《驚艷與蒼涼:張愛玲傳奇背後的真相》《漢家天下》等。

目錄
第 一 章 內憂與外患是孿生兄弟
第 二 章 「紅丸案」要了新皇帝的命
第 三 章 千鈞一髮「移宮案」
第 四 章 宦官群體的由來
第 五 章 苦藤上結出的一顆苦瓜
第 六 章 潦倒中他把利刃對準了自己
第 七 章 皇宮絕非天堂
第 八 章 他終於靠近了一個準皇帝
第 九 章 一個女人送他上青雲
第 十 章 太監在宮中也有女朋友
第十一章 內廷的一棵老樹被他挖倒
第十二章 皇帝的嬪妃他們也敢整肅
第十三章 東林黨可不是好對付的
第十四章 連臉都不要了他們還怕啥
第十五章 堡壘開始一個接一個淪陷
第十六章 楊漣豁出性命的孤注一擲
第十七章 送上門來赴死的萬郎中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內憂與外患是孿生兄弟
早在明朝「第一相」張居正去世的時候,給萬曆留下的,是一個殷實的家底。由於「一條鞭法」利國便民,到萬曆十年(1582),太倉(國家倉庫)糧食可支用10年,國庫存銀近800萬兩。其他在政治、軍事方面,也是一副大國氣象。官吏勤于政事,「四夷」無不賓服。從那時候起,萬曆帝要是稍有一點兒明君的樣子,就算他說出「真想再活五百年」的狂言,也不是太離譜。
但是,大國運祚,也如逆水行舟,只要有二三十年國主不謀正事,國勢眨眼間就會稀里嘩啦地垮下去,任你使了吃奶的勁兒,也是回天乏術。
萬曆後期的大明,君臣乾的都是不太正經的事,國家也就漸漸生出了三大毒瘤。
哪三個呢?一是「黨爭」,二是「礦稅」,三是「遼事大壞」。
這三大毒瘤,由內到外,由上至下,把如日中天的大國搞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
國運走下坡路的時候,往往就是黨爭起、賦稅重、民怨興、外患至。內憂外患,就像兩個持刀的孿生兄弟,至於誰砍下了最後那要命的一刀,其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明這個爛透了的龐然大物,已經到了一刀就足以斃命的程度了。
在這裏,我們稍微先費一點兒筆墨,把這三大毒瘤分別說一說。
明末的黨爭,主要指東林黨與浙黨、閹黨之間的鬥爭。萬曆十年以前,沒有什麼黨爭,控制朝政的,或是強勢皇帝如嘉靖,或是強勢首輔如高拱和張居正,哪會有人敢鬧小派別?
萬曆十三年(1585)后,皇帝不大管事了,朝政日益敗壞,廷臣也就有了門戶之別,這就是所謂黨爭。這裏所說的「黨」,與現代社會的政黨含義不一樣,指的是官僚的派別。
明末黨爭里,最重要的一方是東林黨,之所以名為「東林」,得名原因很有些風雅。萬曆三十三年(1905),吏部郎中顧憲成被革職,隨後與志同道合的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家鄉無錫東門外的東林書院講學。
他們這種講學,不是為了普及《論語》,也不空談心性,而是重在「經世」,也就是想著怎麼樣能夠治國。他們諷議朝政,品評人物,抨擊當道,以天下清流自居。這個姿態,在當時很得人心。《明史·顧憲成傳》里說,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和下野官員,都紛紛跑來投靠——可算找到「精神家園」了。據說,當時把東林書院的客舍都給住滿了。
顧憲成這一批精英,號稱「東林八君子」。在他們帶領下,江浙一帶的文士,集會立約,互稱「同志」。東林同志們的活動,得到了淮陽巡撫李三才的支持。朝中有些官員,比如趙南星等人,也願意與之結納。
與他們相對立的官員們看不慣,指其為朋黨,詆毀他們是「東林黨」。
所以東林黨這個稱呼,一開始是個惡名,後來叫開了,才慢慢變香了。
東林一派的官員,一開始聽著也嫌刺耳,於是反唇相譏,按地域給人家取諢名,斥對方為齊黨(以給事中亓詩教為首)、浙黨(以崑山人顧天峻為首,又稱昆黨)、楚黨(以宣城人湯賓尹為首,又稱宣黨)。
由此,東林黨與三黨相互傾軋,爭鬥不止。而那一邊的齊、浙、楚三黨之間,也有矛盾,但都以攻擊東林、排斥異己為能事,結成了聯合戰線。
三黨中,以浙黨勢力為最大,前一部書中已出現的內閣首輔沈一貫、方從哲,都是浙黨的首領。到了萬曆末年,三黨的人相繼執政,將東林黨人從朝中一掃而光。
東林黨一時頓挫,似難以翻身。但事有偶然,後來東林一派里有個監生汪文言,設計離間齊、浙兩黨官員,造成他們內訌,致使東林官員在天啟初年又逐漸得勢。東林黨人葉向高、鄒元標、楊漣、趙南星等人,一手把持朝政,三黨一度受到排斥。
遺憾的是,這一段風光並不長久。很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與部分官員勾結,形成了所謂「閹黨」。這個閹黨,名字不好聽,但能量極大,致使東林黨遭受重挫,上演了明末的一場大悲劇。
明末黨爭,最初是從萬曆二十二年(1594)的「京察」開始的,一直到明亡后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就一直沒停過。無論政治、軍事、錢糧,什麼事都要爭論不休。前面已經講到的國本之爭、三王並封之爭、福王就國之爭,還有那個驚心動魄的梃擊案,都是明末朋黨之間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
說到東林黨人,大多為正人君子,其目的,無非想重建道德權威,挽救頹局。由於他們富於人格魅力,才學與道德均屬上佳,故而無論是言是行,都頗能激勵人心。
這個黨爭,看起來好像很能激活政治,防止僵化。可是,在皇權制度下,黨爭不可能形成現代民主政治,即便東林官員們唱的是道德高調,到最後,也大多變成黨同伐異的借口。高調之下,有不少行為太過偏狹,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好像僅僅就是為了與人爭鬥、以圖痛快一樣。
東林一派的成見太深,排斥異己太甚,把不少可爭取的人,都推到閹黨一邊去了,這也是東林黨最終敗給了閹黨的原因之一。
此外,東林黨人受出身局限,建言多為書生議政。在台下時,批評人家頭頭是道,上台之後,卻無張居正的施政本領,在晚明,一再錯失扭轉大局的良機。
綿延幾十年的黨爭,大明的行政機器,其實已處在半癱瘓狀態。梁啟超先生有個好比喻,說是明末黨爭,好比兩群冬烘先生打架,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
這話是有道理的。一般的言官,只要陷入黨爭,就不惜誇大其詞,混淆是非。最叫人痛心的一個例子,是在邊帥的任用上,由於黨爭掩蓋了對賢愚的判斷,以致遼東軍事屢次出現用人不當。你犯錯,人家可不犯錯,建州女真就這樣趁勢而起,給大明套上了一道致命絞索。
近世更有人認為,黨爭紛亂如麻,肯定是要有人出來收拾局面的,後來魏忠賢的專權,起的就是統一政治的作用。這個說法,也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
明末的黨爭,實際是政治精英的內耗,即使在「三黨」中,也有政績與才幹原本很不錯的官員,但是一旦捲入黨爭,力量就都用到如何整人上面去了。
就這樣,皇帝怠政,官僚紛爭,一個龐大國家失去了權力重心。張居正時代那種政令統一、上下齊心的局面,已恍如隔世。
國家中樞的控制力弱了,下面又是民變四起,強鄰也悄然坐大,國安得不亡?故此,說黨爭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不為過。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