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悠民-溫世豪文集 溫世豪 97875500522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NT$2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小鎮悠民-溫世豪文集
ISBN:9787550052239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著編譯者:溫世豪
頁數:24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6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一位土生土長的農夫筆下的田園生活
☆濃郁的嶺南特色
☆文字淡泊優美,情感真摯淳樸
☆飽蘊哲思,蕩滌靈魂,啟迪人生
☆對人的命運、價值、尊嚴的思考,對往昔歲月、風土習俗、自然景觀的懷念
☆用溫暖的文字感化心靈,以雋永的意境撫慰人生
小縣城裡,有位新農夫,從鄉村來又到鄉村去,熱愛遊走在田園市井之中。稼穡之餘,將細微的人間真情,薈萃成溫暖優美的文字,飽蘊煙火氣息與人文情懷。

內容簡介
個人作品集。包含六十余篇治愈系生活散文和七篇散文體短篇小說。全書分為《小鎮悠民》《給歲月降降溫》《山路彎彎,月兒尖尖》《留得清凈在人間》《故鄉影像》《我們拉著一艘船》《禾樓戀曲》七輯,分別記錄小鎮生活、描繪自然之美、回憶崢嶸歲月、書寫對生活的體悟、再現年少時光、分享所見所聞、講述溫暖有趣的故事,文字安靜而優美。作者生活在廣東鄉間,他筆下的人、事、物富有嶺南地方特色,他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捕捉人類最原始憐愛與幸福,讀來使人感到如山間的陽光與和風,溫暖而清新。

作者簡介
溫世豪,農夫、作家,廣東陽江人。
溫世豪是一位田園抒情者、鄉村思想者,其文風淳樸親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為讀者帶來寧靜閑逸之美。著有自傳《瘋狂的站長》、創業手記《農產品微商運營實戰手冊》等作品。

目錄
目 錄
輯一 小鎮悠民
鴨腳木
栗子熟了
小鎮悠民
木薯餅里的幸福
一枚舊郵票
城市百菜園
咸心甘蔗
人 面
紅日映綠蘿
衛國青梅
輯二 給歲月降降溫
金銀花開的季節
人生的河流
莫讓那片晚霞「潤」掉了
秋 雨
海岸傳來風鈴聲
在雨中爬過丁字路口
草木的雋永
給歲月降降溫
香樟之死
曾幾何時
輯三 山路彎彎,月兒尖尖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在時間里流浪
山路彎彎,月兒尖尖
可有可無的旅行
剪一段歲月掛窗前
朋 友
斷線的風箏
相逢總是在角落
把足跡抹去
根 基
輯四 留得清凈在人間
鞦韆里的秋
心靜便是好時節
飲 茶
孤寂過後化作一片雲朵
留得清凈在人間
「忍」的腐朽
傳 承
夢想因小而美麗
再入浸仔灣
十六歲那年
輯五 故鄉影像
風、雨、草、人雜談
給年少時的回信
故鄉影像
滿江烏

感今懷昔
消失的村莊
棺材與鬼
漫談過年
故鄉的豆豉
輯六 我們拉著一艘船
城裡的鄉下人
貨拉拉司機
生 計
我們拉著一艘船
長話短說
讀書與作書
音樂的變遷
下廚與寫作
給下個世紀的讀者留個言
父親節說父親
輯七 禾樓戀曲
狗仔洞
帶著洛洛去騎行
芝麻香
禾樓戀曲
水翁子
冬 梅
賣水果的中年人

精彩書摘
小鎮悠民
在小鎮的北面,有三條又長又窄的巷子,稱為水巷,分別以數字命名,其中數水巷一最窄,彷彿一根細線,窄至只能容得一個人進出。如在巷頭巷尾看到有人相向而來,先得等那人出來再進入,倘若在中段相遇,只好雙雙側著身子而過。
水巷一里有一戶人家,原先的房子是泥磚瓦礫屋,二十多年前拆了,建成了一座兩層半的鋼筋混凝土屋子。屋子裡的陳設簡陋,進門是一個小廳,五六平方米,擺著兩張木座椅,一台液晶電視,一目了然。廳的對面是房間,那房間只容得下一張床。廳的旁邊是廚房和洗手間,一張紅色的大飯桌大得和屋子不協調,上面放滿了盤盤碟碟,蒼蠅四處飛舞,沒有冰箱,灶頭是燒柴的。
屋子的主人是一位耄耋老人,生於一九四四年,說是近八十了,看樣子並不像,臉頰飽滿,面色紅潤,頭髮全白了,鬍子颳得一乾二淨。他的身板,在鎮子里算是魁梧的人。他愛穿白色的上衣,褲頭永遠系著一串鑰匙,除了冬天都穿棕黑色涼鞋。他與人說話親和慈祥。
老人從小生性木訥,終身未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一帶流行「換婚」,他娘說用一個妹妹幫他換一門親事,可是妹妹死活不同意,這事就罷了。到了五十歲不知誰人介紹來一個「越南婆」,花了一千多媒人錢,女人住了幾個月就跑了,此後他就一直沒有過女人。
老人無兒無女,他本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去世后他在政府那裡申請了「五保戶」,各種補貼加起來每個月有六百塊。他的生活很簡單,飲食更簡單,早上瓜咸或者豆豉送白粥,午晚餐吃飯,蒸排骨或牛肉,很少生病,身體比其他同齡人都好。
我和老人是溫姓本家,甚為熟悉,碰面都會打招呼,至今他都還喊我的伢子名。我常常見到他在鎮子的舊郵電局對面閑坐,他不會下棋只好看別人下,或者坐在四腳的長板凳上,靜靜地看過往的路人和車輛,有時又見他在鎮子中心一老舊理髮鋪里蹺著二郎腿,東張西望。不像別人談笑風生,他沒什麼話語,只是坐著看別人做事或娛樂,神情卻不獃滯,像是一位忠實的觀眾。他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了約莫三點就回家煮晚飯吃,他成了鎮子里吃晚飯最早的人。
老人和我說過他的身世。他小時候,他爹和娘去修江河水庫,留下他和幾個弟妹在家裡,靠摘野果和挖山藥來吃活了下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和親戚到深圳的工地做了幾年泥水,可是並沒有攢到錢。九十年代初回到鎮子幫人看守果園,管過蕉林,也管過荔枝林。我在鎮子讀初中的時候還經常到他那裡玩,那果園就在離鎮子不到三公里的公路旁,我記得很清楚,他說過老闆每個月給四百元工資他,言語間像是已經心滿意足了。六十歲過後他就不再去打工了,成了鎮子里的閑民,到處逛逛,觀觀熱鬧,看看電視,便過了一天。
老人的世界很小,極少離開鎮子。年前出了一次城,說是有人過來幫他免費檢查身體,讓他到城裡住了十幾天院。老人有幾個侄子,在城裡生活,他們每逢回到鎮子,都會塞幾百塊錢他,叫他買好吃的。他的妹妹也經常會來看他,幾個妹妹勸他去敬老院,但他打死也不願意去,因為聽人說去了那裡沒了自由,像是坐牢。他要在那條窄小的巷子里過一輩子,不會到別的地方去了。
老人的一生,平平靜靜,無欲無求,無恨無愁,大山外面的事情知道得也少,他不懂政治,也不會爭鬥,每天吃瓜咸、豆豉、蒸排骨、蒸牛肉,但他過得很開心,很精神,活像一個老孩童。
這是小鎮里的悠民。

前言/序言
自序三則
為內心而寫
我與寫作有著不解之緣。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 web(網頁)程序員。我的足跡先從海口到北京,又從北京到廣州,最後從廣州回到粵西的家鄉,成了鎮子里的遊民,迷惘之際寫作拯救了我。我試著給幾家報刊投去「豆腐塊」,沒想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有一天我捧著三十多塊的匯款單欣喜若狂。寫作,一發不可收拾,鎮子里還使用撥號上網的時候,我便成立了網路工作室,召集了幾名作者,專為公關公司撰稿,從此我成了一名收入頗豐的自由撰稿人。也正是寫作,讓我走出大山來到城裡安身立命。寫作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路。
儘管如此,我卻一直都認為自己不是真心寫文章的人,我常常用「弔兒郎當」來形容這種寫作生涯。弔兒郎當,便是寫寫停停,毫無章法,比業餘還業餘。就這樣的狀態,我居然還出了書,三十二歲那年,我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著作。算得上是真心寫時我已過不惑之年,到了中年,感到歲月的蹉跎,心裏迫切要將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絮叨絮叨。因此,這些年,我寫作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勤奮——我學生時期尚未近視,到了中年才開始近視。
如何去寫,我是不得要領的,只知是隨心而作。我感到寫作和做人沒什麼區別,人有老實的,有油滑的,有妖艷的,也有樸素的,這些講究我以為不分高下,正是不同脾性的人構成了這個多元的世界。我的這些文字讀來很「淡」很「散」,沒有迂迴曲折、跌宕起伏,沒曾思考過使用什麼技巧(我甚至認為文學創作不必過於強調技巧,這方面最有優勢 的還是 ChatGPT 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不是故意為之,只因自己只會這樣寫,隨著心中的思緒下筆。若叫我換個風格,那會很難為情,就如一個老實人突然油滑了起來,大家便感到他挺怪誕的。
不管如何去寫,我想我都要為內心而寫,只有為內心而寫,才能寫得踏實,才會有寫下去的衝動。
文學為生活
我不是文學家,也沒有指導青年的資格,卻不妨礙我有自己的文學觀。先輩說文學為革命、為喚醒,我不反對,但以為過於奢望了。
我認為,縱覽整個人類文明史,每一場革命,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是與生產力變革緊密相連的,這種變革並非幾個文人寫幾篇文章就能促就。換言之,科學技術能推動革命也能改變思想,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文明必然隨之進步。
當下的文學,主要作用還是滋養生活,傳遞積極的人生價值觀,以讓人尋得精神上的慰藉,讓日子過得更有情懷,如能洗滌靈魂那更是上乘之作了。
說到我,不過一個奔走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現代農夫,常常自詡是田園主義抒情者。何謂田園主義?我是這樣定義的:一種簡樸的,與自然緊密相處,與人坦誠相處的生活狀態。我以為,田園主義沒有城市鄉村之分,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它不只是放牛、種菜,它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心中無欲最為田園。我這些文章很多就有這樣的田園主義色彩,感自生活,寫來只為反哺生活、潤色生活,別無他求。
文學,其最終出路是回歸生活,回歸質樸。
清凈的人
三弟發來信息,說父親身體每況愈下。我上一次見到父親,便感到他大不如從前,說話很是吃力,支支吾吾的,我竟然聽不出他的意思來。我回了三弟一句:「能有什麼法子!」這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聽天由命。「能有什麼法子」,多麼冷酷,多麼無情,可真是沒什麼法子了,人本來就渺小,父親亦不會例外。
關於父親的文字我寫得並不多。他也甚少和我提起他的生平,儘管他有記錄日常瑣碎的愛好,可無非就是些「某日搬了家」「某日買了輛嘉陵」之類的,卻少有關於他身世的隻言片語。我只知道他在「文革」初期讀過高中,青年時種過田,做過小學語文老師,當過木匠、泥水匠,最後成了鎮子里唯一的那個市場的菜販子;他一輩子沒去過遠方,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廣州,讀農中的時候,他們學校組織學生步行到廣州,準備在廣州乘坐火車去湖南串聯,結果在車站被轟了回去。
父親是一個喜歡清凈的人。他沒有知己,甚至連很普通的朋友都沒有,老是獨來獨往,走街串巷,此外便是一日三餐。父親也愛看書,他看的書很特別,占卜算卦和老皇曆,還有就是各種藥方冊子。他喜歡這樣的生活,清清凈凈。這是我見到的最平庸的人,一個很容易被忘掉的人。
父親是一個正直的人。有一年教育部門調查民辦老教師的教齡,別人都往多的填,如此能獲得多一些補貼,父親卻堅持如實填寫,他的「照正來」令旁人很不理解。我理解父親,他是不想節外生枝,不是自己的東西他是不會要的。父親這輩子和「精明」兩個字毫不沾邊,他這輩子沒有做過一件大好事,也沒有做過一件缺德事。
父親便是這樣一個人,平凡,孤寂,卻一輩子都清白乾凈,在一個「改變不了現狀就要適應現狀」的時代,他那顆淡泊的心令我感懷萬分。這是一部文集,大部分是散文隨筆,末了有一輯散文體短篇小說。散文里有一文《留得清凈在人間》我頗為喜愛,由此浮想起正處於風燭殘年的父親。
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始終堅守心靈清凈的人。
此外,關於這個書名。走過了一半的人生路,我才恍然大悟,悠閑、自由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而絕非忙碌、打拚。我越來越嚮往那種極簡的生活狀態,「悠」便是這部作品的主旨,因此取《小鎮悠民》一文的題目為書名。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