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事件-死與生的群像 田中伸尚 978753279293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譯文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大逆事件-死與生的群像
ISBN:9787532792931
出版社:上海譯文
著編譯者:田中伸尚
叢書名:歷史學堂
頁數:4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31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人文類讀者
聚焦日本近代最大思想恐怖事件
打破百年沉寂 照亮湮沒于歷史的黑暗篇章

內容簡介
以無政府主義者宮下太吉製造炸彈為開端,幸德秋水等二十六人被指企圖暗殺天皇,以「大逆罪」交付法庭。大審院特別刑事部在非公開審理中,沒有傳喚任何證人,僅用了三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在1911年1月18日做出判決,以「大逆罪」判處二十四人死刑,同時以違反《爆炸物管制處罰規定》判處另外兩人有期徒刑。判決后僅過了一個星期左右,被判死刑的秋水等十二人就分別被絞死,其餘十二人被減為無期徒刑。史稱「大逆事件」。戰後研究表明,這是一起以構陷的罪名將個人的思想——自由、平等、博愛——視為犯罪加以審判,扼殺心靈自由的國家犯罪事件。
本書作者田中伸尚自1979年左右開始踏上走訪「大逆事件」遺屬和周邊之旅的。那些被強行連坐的人,雖然各自程度和想法有所不同,但都屬於當時社會中的少數派。他們反對戰爭,主張不剝削他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宗教人士關心遭受歧視者,思索如何才能實現平等、自由的社會,以及如何處理國家、天皇和個人的關係等這些每一個活著的個體無法迴避的問題。他們是一些生活在煩惱、衝突之中,時而又有些性急的人。他們在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思想影響下發現的這些問題,既是當時文學和思想的題目,也是當時媒體的課題,同時也是當今的問題。

作者簡介
田中伸尚(??? ????)
1941 年生於東京。曾任報社記者,后成為非虛構作家。2002年以《贏得憲法的人們》(岩波書店)獲得第八屆和平與共同記者基金獎。 2011年因《大逆事件》獲第五十九屆日本散文傢俱樂部獎。此外還著有《不粉飾、不偽裝、不欺瞞:管野須賀子與伊藤野枝》(岩波書店)和《被囚禁的年輕僧侶峰尾節堂:未完結的大逆事件與現代》(岩波書店)、《紀錄:昭和天皇》(全八卷,綠風出版社)、《反忠:神?哲的七十二萬字》(一葉社)、《還有什麼比這更悲哀的呢?》(七之森書館)、《不服從的肖像》(樹花社)等探討個人自由與國家之間關係的多部作品。

精彩書評
司法機關不肯推翻判決,但我們必須以核實和繼承準確史實為武器,將其傳承下去。 作者懷著百年間將歷史從國家權力中解放出來的願望寫下了這本書,這種真誠的態度就是作者的擔當。——保阪正康(非虛構作家)
要求重審一起 100 多年前的案件並非易事。 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有資格申請再審的人的家屬仍然健在並願意合作,這是最困難的。但對於這個近代史上國家犯罪的事件,依然需要在國家層面恢復受害者的名譽和權利。——日本亞馬遜讀者
市民的尊嚴照亮了被國家權力覆蓋的黑暗歷史,讀來令人熱淚盈眶。——日本亞馬遜讀者
生動細膩的文筆與觸目驚心的歷史事件的結合,一部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紀實作品。——日本亞馬遜讀者

目錄
序章 凍土之下
第一章 悲哀的「恐怖分子」
第二章 被絞殺的思想
第三章 向海而生
第四章 亡者的聲音
第五章 謀叛論和慰問之旅
第六章 宿命
第七章 抵抗
第八章 宗教與國家
第九章 傷痕
第十章 一根筋的男人
第十一章 複審申請
第十二章 攻防
第十三章 疑惑
尾聲 希望
後記
補記 百年之後,走向新的階段
解說 向著不會發生「大逆連鎖」的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明治大逆事件中遭到起訴的二十六人

精彩書摘
從日俄戰爭之前開始,那些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覺醒于社會主義,傾向於無政府主義,一時間同情,甚或有時以革命為理想的人以及受牽連者,還有他們的遺屬、家屬以及周圍的人,無論是生是死,在該事件發生之後,都一直處於大範圍的、長期肆虐、冰凍刺骨的凜冽寒風中,受盡磨難。無論是那些被處刑者的遺屬和家屬,還是那些雖被減為無期徒刑卻死於獄中者的遺屬和家屬,以及那些得以活著出獄的人們,都受到警察不斷的糾纏,其罪名就像被用黏著劑粘在了身上一樣。有人在失意之中貧困交加而亡,諸多家屬、朋友、戀人因此而離散。有的宗教團體站在國家一邊,非但不向被強行連坐的本門僧侶伸出援手,反而拋棄他們,甚至到了戰後仍然對他們所受到的冤屈置之不理。——序章
也許記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在新制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在當地老師們製作的一張《歷史年表》上發現了森近運平因「大逆事件」被處死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的一行,但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大逆事件」這四個字。當時我想,周圍的人之所以對運平先生的事情諱莫如深,好像與這個令人恐懼的「大逆事件」有點關聯。原來如此啊,我終於明白,榮子——那位「大媽」,就是運平先生的妹妹。我多少理解了,她說的「運平給國家殺了」應該就是指的這件事。——序章
雖然我是平四郎的外孫,但那時我對「大逆事件」的認識也很有限,也就像是教科書上的一頁。不過聽到母親的大聲喊叫,我意識到了母親的心裏充滿了從事件發生的那個年代熬過來的辛酸。外祖父平四郎受不當事件牽連死去,我覺得,當時母親的叫喊就像是外祖父在失去生命時的那一瞬間從心底里發出來的聲音。母親經常說,我只要一看到『平四郎』三字,一聽到『平四郎』的名字,眼淚就會奪眶而出。——第三章
儘管總是會說到歷史,但是我並非將其從箱子中原封不動地取出,而是一直努力通過歷史與當下活生生的時代及社會的對話,將話題引向現在。只有通過過去與現在持續不斷的對話,過去已經固化的記憶才能被注入新的生機,產生新的發現,並告訴生活在現在的我們。這就是「記憶的再生」。——補記
「大逆事件」的受害者中有些人,帶著對後世的歷史研究者將為自己澄清事實的期待,在憤怒和遺憾中被判死刑,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像本書中也已經寫到的那樣,他們所期待的未必是職業的歷史學家,而是在他們身後的所有世代的人。只要持續關注「大逆事件」,就會發現它和誤捕、誤判這類普通的冤案性質不同,它是國家犯罪,在其背後擺放著的是天皇制這一實實在在的問題。——補記
「大逆事件」源於日俄戰爭時的反戰運動,被認為實施了共謀的那些人都是反戰主義者。由此告訴我們的事實是,當國家決定要使用武力時,就會面向國內,對國民實施強制統一,並對那些不順從者進行威嚇。即使當兵的人在這一場合下也會成為棄石。究竟是為誰進行的戰爭?當然不是為了國民。戰爭,是為那些一小部分、通過戰爭獲取巨大利益和名譽的人進行的。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恐怖集團還是宗教集團,在進行戰爭時都是如此。——解說

前言/序言
序章 1946年12月,或是1947年初,戰爭剛結束不久,學制將改未改之時,我還是一名舊制國民學校六年級學生。當時的班主任是一位音樂老師,但其卻在畢業前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全班同學寫論文,題目自定,篇幅是四百字的文稿紙五十頁。是畢業論文。讓小學生寫畢業論文說來也許有點奇怪,但當時我們什麼也沒有想就動手開始寫了。
我向我的兩個好朋友提議,三人一起寫運平,即森近運平先生,因為我在翻閱父親書架上的一本像是資料之類的書時,發現了運平先生的名字。那本書的名稱現在怎麼也想不起來了,但我記得書的紙張已經變質,上面滿是茶色的斑點。那本書上有很多人的名字,為什麼會選擇運平先生呢?現在想來有點不可思議,或許是因為書上寫著運平先生的家在田口地區,而我家的親戚也住在那裡,感覺比較近吧。當時母親提醒我,最好不要去調查這個人,但是運平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心中的疑問卻與日俱增。
我們向町里的各種人打聽「運平先生是怎樣的人?」,尤其是老人,我們都問到了,但是誰都不告訴我們。不知為什麼,一提到運平先生大家都不吭聲了。甚至還有人用凶兮兮的口氣問我們:「你們現在為什麼要打聽那些事?」也有人告訴我們,就算是知道,誰也不會說的,即使去森近先生的家,也什麼都不會告訴你們。這些話讓我們感到吃驚,開始覺得這件事有點奇怪,於是對運平先生的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了。我想當時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小孩子的好奇心吧。
一起寫畢業論文的小朋友中,有一個就住在運平先生出生的老宅附近,過去我們就經常一起去那裡玩,還在老宅院子前面玩過穿繩遊戲,幫在那裡洗紅薯、白蘿蔔上面的泥巴的「大媽」干過活。記得「大媽」還請我們吃過蒸紅薯,說:「你們幾個真要好啊,吃吧吃吧。」於是,我們決定去向運平先生家的「大媽」打聽。
一月底的一個星期天的午後,冬日和煦的陽光下,街上暖洋洋的。在首都圈私營鐵路沿線一座小車站附近的地下咖啡館里,聚集著許多年輕的戀人和帶著家人的顧客,環境有點嘈雜。我坐在今川德子這位在小學六年級時就將森近運平寫入畢業論文中的女性史研究者面前,聽她講述。近代日本,在日俄戰爭后,於1910年吞併了朝鮮,開始向著殖民地帝國暴走。同期,1910年到1911年,發生了「大逆事件」,出生於岡山縣高屋村(當時)的森近運平在該事件中被處死。隨著她的講述,周圍像是一下子變得安靜了,在我的面前呈現出這樣一幅圖景:一群1935年出生、受過「天皇乃神之後裔」這一皇國史觀教育的12歲的少女,在日本戰敗后不久,寫下了一篇畢業論文,這篇畢業論文的主人公就是被強行牽連進明治「大逆事件」的森近運平,而該事件是日本近現代史上最大的國家犯罪。
在該事件中,以宮下太吉製造炸彈為開端,幸德傳次郎(號秋水)等二十六人被指企圖暗殺天皇,以「大逆罪」交付法庭。大審院特別刑事部在非公開審理中,沒有傳喚任何證人,僅用了三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在1911年1月18日做出判決,以「大逆罪」判處二十四人死刑,同時以違反《爆炸物管制處罰規定》判處另外兩人有期徒刑。判決后僅過了一個星期左右,被判死刑的秋水、運平等十二人,就分別於1月24日、25日被絞死。其餘十二人雖經天皇「恩命」被減為無期徒刑,但是判決本身並沒有得到糾正。因為規定「大逆罪」一審即終審,所以在法律程序上沒有補救的餘地。
戰後有關這一事件的諸多研究清楚地顯示,該事件是當時的政府為徹底消滅無政府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以及他們的同情者,剷除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所實施的國家犯罪。然而直到戰敗前為止,事件的真相一直被隱藏在黑暗之中。當局通過將遭受連坐者交付法庭、給被蓋上謀害天皇的「逆徒、國賊」這一烙印,以及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處刑,造成當時社會上瀰漫著對天皇制國家的恐懼和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害怕,幾乎沒有人敢在公開場合談論這一事件。雖然森鷗外、平出修、石川啄木、與謝野寬(鐵干)、佐藤春夫、沖野岩三郎、永井荷風等人在小說、詩歌或隨筆等作品中對此事件有所涉及,但是這些都是在言論自由受壓制時期寫的作品,當時的小學生幾乎沒有機會看到,即便有機會看到,對於這些十歲左右的少女而言,要讀懂這些作品也是困難的。
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發表宣言,否定了自身的「神性」;根據同年11月公布並沿用至今的憲法,原本神聖不可侵犯的「現人神天皇」變成了象徵天皇;但是社會上對天皇的觀念以及對於該事件的看法並未僅僅因為這些而發生戲劇性變化。原來的《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加害或者試圖加害天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或者皇太孫者處以死刑」,在明治「大逆事件」中,這一罪名奪去了十二人的生命、並將另外十二人長期關押在獄中。雖然在今川她們想要調查運平的1947年年初,「大逆罪」已經因為GHQ(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 下達的取消令而奄奄一息,但畢竟還苟延殘喘地存在著;1908年起施行的《刑法》第七十三條至第七十六條「對於皇室的犯罪」這一罪名在當時仍然有效,這些條款直到1947年10月才被廢除。在此之前適用「大逆罪」罪名的事件,明治末年導致秋水等人被處死的事件是第一件,之後還有三件。一是1923年12月27日的「虎之門事件」,當時難波大助用一把長柄槍向正要去參加議會開幕式的攝政宮(即後來的昭和天皇)射擊。1924年11月13日,難波被判死刑,兩天之後就被處死。接著是「朴烈、金子文子事件」。關東大地震發生后不久,1923年9月3日,因為其他事項受到檢控的兩人被誣陷企圖在皇太子舉辦婚禮時投擲炸彈。一切都像計劃好的那樣,1925年7月17日,兩人以大逆罪、違反《爆炸物管制處罰規定》遭到起訴,大審院於1926年3月25日判處兩人死刑,後由檢察總長出面減為無期徒刑。金子于同年7月23日在?木縣監獄上弔死亡,朴烈則在獄中活了下來,于戰後1945年10月27日出獄。第三件是「櫻田門事件」。1932年1月8日,在櫻田門外警視廳的正門附近,李奉昌向昭和天皇乘坐的馬車投擲手榴彈。9月30日,李奉昌被判處死刑,10月10日被處死。
有關秋水等人被處死刑的「大逆事件」的最初記錄等,是到了戰後,經由《幸德一派大逆事件始末》(1946年底)一書才為普通公眾所看到,該書的編者宮武外骨是一名記者,性格有點古怪卻具有叛逆精神。
《世界評論》雜誌從1947年11月號開始連載神崎清寫的《革命傳說》,作者通過深入發掘被隱藏的資料以及仔細採訪當時還活著的事件相關者等,詳細地揭露了事件的真相。該連載后以單行本形式出版。
另一位是住井末,她從1958年開始寫作長篇巨著《沒有橋的河流》(共七部),該書以作者讀小學時所聽到的關於這一事件的傳說為起點,但寫作時距離戰敗已有十多年。
石川啄木早就看出「大逆事件」的本質在於思想鎮壓,當時他就寫了與該事件相關的報道,他整理的收錄有判決書全文等資料的《日本無政府主義者陰謀事件經過及其附帶現象》,以及收錄有秋水給三位辯護人的「陳辯書」等資料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