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理論 朱莉安娜.S.奧克塔伊 978757201624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教育
NT$31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紮根理論
ISBN:9787572016240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朱莉安娜.S.奧克塔伊
叢書名:社會工作研究方法指導叢書
頁數:24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0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社會工作、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者和學生
一本簡明而又系統地介紹社會工作領域紮根理論方法的實用指南。

內容簡介
《紮根理論》系「社會工作研究方法指導叢書」之一。該叢書從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引進,旨在提升我國社會工作者的研究方法素養,內容涉及干預研究、歷史研究、紮根理論、需求評估、實務研究的質性方法、質性研究的元分析、准實驗研究設計、單一系統設計數據的統計分析、尋找和評估證據、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等主題,以實踐為導向,將各種研究方法較好地應用到社會工作實踐中去。國內社會工作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亟需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類圖書,本叢書對提升我國社會工作者研究方法素養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作用。
《紮根理論》是一本簡明而又系統地介紹社會工作領域紮根理論方法的實用指南。本書旨在讓社會工作研究者了解紮根理論方法,包括其發展脈絡、理論假設,以及紮根理論研究如何區別於其他定性方法,並結合社會工作領域的幾個紮根理論研究範例對紮根理論方法進行了描述,以便社會工作研究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評估紮根理論研究,開展紮根理論研究,並對自己的研究作出恰當描述。本書系統介紹如何對社會工作中的現象進行理論的建構,這有望為我國社會工作者在接下來中國社會工作的蓬勃發展中建構中國的理論,在國際上發出中國的聲音提供巨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朱莉安娜·S 奧克塔伊(Julianne S Oktay),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著有《乳腺癌:女兒們講述的故事》(Breast Cancer:Daughters Tell Their Stories)、《生命歷程視角下的乳腺癌:女性的經歷》(Breast Cancer in the Life Course:Women』s Experiences)。

譯者簡介
洪佩,博士,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流動站師資博士后。

目錄

精彩書摘
紮根理論的起源
實用主義與符號互動論之間的聯繫是由施特勞斯提出來的,他在芝加哥大學師從布魯默,完成了博士學位。他在符號互動論和芝加哥學派「實地研究」(field study,亦稱「田野調查」「現場研究」)方法方面有著深厚的背景。施特勞斯的學術生涯是從美國中西部開始的,後來他被招募到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護理學院,並在那裡開發了一個新的博士項目(Stern,2009;Stern & Porr,2011)。當時,格拉澤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到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那裡,格拉澤曾在羅伯特·K 默頓(Robert K Merton)和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的指導下接受了定量研究方法的訓練。格拉澤和施特勞斯在舊金山分校相遇,施特勞斯還邀請格拉澤參加他關於死亡的研究項目。他們提出的紮根理論方法,實際上結合了施特勞斯符號互動論和定性方法的背景,以及格拉澤對理論生成和定量研究方法訓練的興趣。
「紮根理論」一詞起源於1967年出版的《紮根理論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Glaser & Strauss,1967)。格拉澤和施特勞斯當時在舊金山醫院剛剛完成了一項為期四年的「死亡研究」(dying studies)(Glaser & Strauss,1965,1968)。在《紮根理論的發現》中,他們描述了該項研究的過程,並提倡更廣泛地應用他們稱之為「紮根理論」的方法。這部經典著作中的許多方法論其實並不新穎,而是描述了芝加哥大學多年來教授的方法。
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區別。首先,格拉澤和施特勞斯將紮根理論的目標定位為生成中層理論(middle-range theory)(Glaser & Strauss, 1967)。這種對理論生成的關注是紮根理論區別於其他定性方法的主要特徵。在《紮根理論的發現》中,格拉澤和施特勞斯批評了傳統芝加哥學派風格的城市民族志,因為它們雖然提供了詳細的描述,但沒有產生對實踐有用的理論。他們還批評了當時流行的邏輯演繹理論(Glaser & Strauss,1967),因為這種理論主要是基於推測和演繹,而不是基於經驗。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實際上加入了當時社會學領域的一場辯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學受到技術發展的極大影響,這使定量研究成為可能。例如,統計學的進步和計算機的使用,都促進了調查研究領域的發展。研究者開始產出大量的定量數據,卻立即被攻擊為「非理論的」(a-theoretical)。默頓(格拉澤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導師之一)對此的回應是,社會學需要中層理論(Merton,1968)。在《紮根理論的發現》中,施特勞斯和格拉澤都同意默頓的觀點,認為很多他們稱之為「宏大理論」(grand theory)的社會學理論過於寬泛,難以運用到「現實世界」的情境中。他們主張使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生成理論,即理論必須建立在經驗觀察的基礎上。由此產生的「紮根理論」將是適用於現實情境的中層理論。
其次,雖然芝加哥學派的傳統是讓學生在幾乎沒有方法論指導的情況下進入研究現場,但格拉澤和施特勞斯還是詳細描述了如何實施和評估這類研究。紮根理論方法被寫入《紮根理論的發現》主要歸功於格拉澤,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默頓)接受的訓練解釋了他們為何會重點關注生成中層理論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紮根理論結合了社會學中的各種傳統。同時,它也結合了社會科學(社會學)和健康專業(護理學)的傳統。格拉澤和施特勞斯開設的課程與研討班同時向護理學和社會學的博士生開放。他們的研究專註于實踐情境。紮根理論方法是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這一事實,對社會工作這樣一門實踐性專業具有特殊的意義。

前言/序言
前言
最古老的定性研究形式之一——紮根理論對當今的社會工作專業貢獻良多。然而,即使已經被廣泛運用於社會工作研究,它還是常常會遭到誤解,其潛力也並未得到充分發揮。更遺憾的是,紮根理論以及一般意義上的理論生成也沒有被納入當前社會工作領域有關實踐與研究關係的激烈爭論中。本書的目的是讓社會工作研究者了解紮根理論方法,包括其發展脈絡、理論假設,以及紮根理論研究如何區別於其他定性方法。此外,本書結合社會工作領域的幾個紮根理論研究範例對紮根理論方法進行了描述,以便社會工作研究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評估紮根理論研究,開展紮根理論研究,並對自己的研究作出恰當描述。
我是如何發現紮根理論並開始寫作本書的
1973年,我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博士學位。當時,「研究」(research)所指的主要是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除了偶爾輕描淡寫地提到「他們在芝加哥做的事情」,定性研究甚至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我畢業后開展了幾項定量研究,主要是在老年人領域。當這些研究結束時,我經常感覺到,雖然我已經回答了自己精心建構的研究問題,但實際上我對真正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令人沮喪的是,我心裏的疑問在研究結束時反而比研究開始時還要多。
當卡羅琳·沃爾特(Carolyn Walter)來到我任教的社會工作學院時,我們很快就成了朋友。沃爾特最近完成了一篇關於生育與女性生命歷程發展的定性研究論文。我很驚訝:「你竟然做到了?!」這是我有所了解的一個議題,並不是來自研究,而是來自生活經驗。我是一名女性主義者,但沒有將女性主義思想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最近我獲得了終身教職,我覺得可以自由地去嘗試一些不同的事物了。沃爾特和我合作開展了一個研究項目,結合了我們兩個人的研究領域:「生命歷程中的女性」和「健康」。我們從生命歷程視角,針對乳腺癌患者開展了定性研究(Oktay & Walter,1991),這改變了我的生活。我不僅喜歡做定性訪談和資料分析,而且相較於定量研究,我對定性研究結果的有效性也更有信心。我開始學習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研修了幾門課程,參加了一些會議,並進行了大量閱讀。在我剛開始做定性研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定性研究有不同的類型,只是使用了一種通用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確定其中一種定性傳統變得越來越重要。我意識到,紮根理論非常符合我的世界觀,以及我一直以來採用的方法論。因此,我更加有意識地運用紮根理論模式來開展第二項定性研究,這項研究的資金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R03項目,研究對象是乳腺癌患者的女兒(daughters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Oktay,2004,2005)。
隨著對定性研究方法興趣和熱情的日益增加,我在學校開設了一門選修課程,這是我教了多年的博士課程。2009年,我又開辦了另一個專註于紮根理論資料分析的高級定性研究研討班。這個研討班專門針對那些在學位論文和課程項目中準備開始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的學生。我經常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個類似於巴尼·格拉澤(Barney Glaser)和安塞爾姆·施特勞斯(Anselm Strauss)的學生所描述的研討班,在我做研究時給予我指導和支持。我為我們項目組裡的博士生開設的高級研討班就是以此為目的。這個研討班主要聚焦紮根理論。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指導了一些學生在他們的學位論文中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或紮根理論。立足於這一經驗,我繼續開辦新的研討班。
本書以我的研討班為基礎,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講授過三次。其間有一些很棒的學生,他們教給我的比我教給他們的還要多!直到開辦研討班,我才認識到社會工作與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紮根理論的理論基礎)之間共同根源的重要性。我越了解紮根理論,就越意識到這種方法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潛力。我希望本書能讓更多的社會工作研究者了解這種方法,並意識到它能為我們這個專業帶來什麼。
我並不認為自己是紮根理論的專家。當今大多數紮根理論教材的作者是施特勞斯或格拉澤的學生。我是「自學成才」的,而且我是第一個承認自己在努力將這種方法付諸實踐的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的人。我認為自己更像一個藝術愛好者,而不是一個藝術家。我寫作本書,是為了幫助那些還沒有進入有關機構的人,因為在這些機構中,人們可以獲得開展紮根理論研究與分析的強大背景。雖然本書主要是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博士生而寫,但它對於剛接觸紮根理論的研究者以及身處其他領域但同樣擁有實務取向的研究者,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價值。作為一本袖珍指南,本書旨在為紮根理論方法提供一個基本介紹,併為如何開展這類研究提供實用性指南。
本書概述
本書前兩章簡要介紹了紮根理論及其在社會工作中的潛力。第一章的開始部分希望讀者們能夠了解紮根理論方法及其根源和發展歷程。這一章強調了紮根理論對社會工作專業特有的包容性,介紹了三個社會工作紮根理論研究範例,用以說明紮根理論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如何運用於社會工作及其他相關領域。這一章還介紹了符號互動論,因為這一理論的思想觀點對理解紮根理論至關重要。最後,這一章介紹了紮根理論方法的基本特徵和主要組成部分,以及紮根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主要針對那些正在考慮紮根理論是否適合其研究的研究者,展示了紮根理論的基本特徵和主要組成部分會如何影響研究設計和研究群體的選擇。為了闡明紮根理論研究的基本過程,這一章運用三項研究範例來說明其中的每個組成部分。考慮到博士生讀者群體,這一章還展示了如何運用紮根理論來制訂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s)。
第三章和第四章講述了如何開展一項紮根理論研究,重點強調了編碼過程。第三章側重於運用開放編碼(open coding)從原始資料中識別概念,通過識別維度和屬性來發展這些概念,以及將這些概念整合到更大的範疇中。在分析的早期階段,強調了撰寫備忘錄的重要性,並說明了開放編碼和備忘錄是如何進一步運用「不斷比較」的方法和理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的。這將分析轉向了理論建構。第四章介紹了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和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的概念,即紮根理論編碼的最後階段。在編碼的後期階段,我介紹了各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技巧。
第五章討論了經典紮根理論和新近紮根理論中有關質量的觀點。在紮根理論中,可信度(credibility)既與紮根理論方法的運用有關,又與其生成的理論有關。我在這裏強調的是,在實踐中的適用性才是關鍵。這一章提供了格拉澤和施特勞斯對於那些已經被實務工作者在實務領域檢驗過,並被運用到不同情境中的一些理論所持觀點的詳細信息,因為紮根理論的這一方面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然而,這對於社會工作這樣的實踐領域特別重要。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