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社會史脈絡下的徽州文書研究 王振忠 978720818459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5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區域社會史脈絡下的徽州文書研究
ISBN:9787208184596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王振忠
頁數:40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3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徽州有著極好的”史料環境”,其文書之多樣性,也是其他任何區域的民間文獻所難以比擬的。為此,應以各類文書為基本線索展開實地調查,藉助田野考察所獲感性認識,進一步收集相關文獻,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制度史的觀照下,溯流尋源,質疑求是,對區域社會之嬗變做出合理的闡釋。我們以徽州文書為核心史料的探微索隱,絕非僅僅著眼于徽州地方史,而是為了透過徽州研究,深入瞭解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立足於區域研究提供的豐富內涵,深化對整體中國的認識,闡釋中國的大歷史。

內容簡介
徽州文書作為一種民間文獻,就史料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而言,被學界廣泛認為是迄今所知南宋以來所有地域文書中質量最高的一類。本書以不同類型的徽州文書為切入點,將它們置於各自的史料文獻脈絡之中,進而找到文獻之間的相互聯繫。全書分為”徽州文書與區域社會研究”和”徽州文書與旅外徽商研究”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新近所見民間文獻為核心史料,分別探討了徽州的鄉約運作、禮儀變遷、鄉村治理、族譜編修、分家書製作以及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等,從諸多側面反映了傳統社會的面貌;第二部分著重利用民間文獻研究徽商的經營活動,在探討商書的傳承脈絡同時,透過具體個案的細緻分析,推進商業史研究的深入。
將新見的民間文獻置諸整體”史料環境”之恰當位置,在區域社會史研究的脈絡中加以恰如其分的解讀。在此過程中,藉助田野考察所獲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收集其他文獻,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在制度史的觀照下,對區域社會之嬗變做出合理的闡釋,進而深入理解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和歷史。

作者簡介
王振忠,復旦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1998年起任該校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現兼任安徽大學講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2003-2004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並曾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國遠東學院、荷蘭萊頓大學等海外漢學機構學術交流。主要從事歷史地理、明清以來中國史、域外文獻與東亞海域史研究,出版有《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新發現的16—20世紀民間檔案文書研究》、《社會歷史與人文地理:王振忠自選集》等著作十數種,主編及合作主編有《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30冊、《長江與萊茵河》等五種,並有《從黃山白岳到東亞海域》《日出而作》等數種學術隨筆。

精彩書評
區域社會史研究,有賴於地方文書的搜集利用,識貨者常常覓得寶藏,而外行卻只能視之為”斷爛朝報”,或”陳芝麻爛秕穀”之類。王振忠教授是當今學壇的識貨人和鑒寶人,特別擅長搜集、釋讀並挖掘徽州文書的史料價值,在徽州文書和徽州區域社會研究領域源源推出富具創見的著述。
作者于徽州社會的”史料環境”十分熟悉,于徽州文書的特點價值有總體的把握,於歷史文獻的釋讀運用有極為深厚的功力,於今人所謂”小歷史”和”大歷史”有深刻的體認。
是書以契約文書為基本線索,利用收集到的各類樣貌的徽州文書,在制度史的觀照下,融會貫通,互相參照,對徽州區域社會的時代嬗變做出了合理的闡釋和同情之理解,對徽商在長江中下游和浙東的活動填補了新內容,又將徽州區域社會的研究進程提升了一大步。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范金民

目錄
001 /
003 /
039 /
067 /
126 /
177 /
219 /
總 序
前言 徽州文書收集、整理與研究的方法及實踐
徽州文書與區域社會研究
明代徽州分家書《曹氏本素軒創承遺績》研究 “立會補約”:清代前期一個徽州鄉約的運作實態 太平天國以後徽州祭祀禮儀的重整 晚清黟縣胥吏眼中的徽州社會 從稿本《開檢可觀》看晚清民國徽州的日常生活與鄉村治理 民國時期徽州宗族的修譜、理主活動
徽州文書與旅外徽商研究
261 /
280 /
299 /
324 /
358 /
378 /
394 /
清代徽商編纂的三種《商賈格言》 清代徽商在江西鄱陽縣石門鎮的活動 從清代簿冊看徽商在浙江龍遊的典業經營 晚清徽商在皖西大別山區的貿易與糾紛 太平天國之後淳安港口鎮的徽商活動與訴訟糾紛 晚清徽商與寧波新安會館之建立
後 記

前言/序言
(一)
2017 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六?學人文叢”,收錄拙著《社 會歷史與人文地理:王振忠自選集》。當時,我在自序文末寫道:
光陰荏苒,轉眼已知天命,或許應當對既往的學術 研究多所反思,以便重新出發,在這個功夫多在學問之外的 年代依舊摒棄雜念,”進取不忘其初”,做些自覺有趣、也更 為重要的學術探索。
從那時起,流光漸過,轉瞬之間又歷經了六七個寒暑梳 理這六七年來的工作,或許可以對自己的學術研究看得更為清楚 一些:從史料出發搜集、整理和研究,這充滿挑戰與樂趣的三部 曲,是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而寒來暑往去到田野鄉間的訪談、
尋覓,則讓歷史的圖像與現實之場景溝通相連,帶來種種史學研 究者的鮮活體驗。
史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是文獻史料。我一直認為:徽州遺存有 目前所知國內為數最多的契約文書,其學術價值為同時代其他任 何區域的民間文獻所難以比肩。自從 1998 年我在皖南意外發現大 批徽州文書之後,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間文獻,便成了個人學術 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我看來,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徽 州文書之再度大規模發現,各類稿本、抄本及散件已由此前普通 人難以企及的珍稀文獻,一變而為明清史研究者案頭常備的一般 史料。不過,在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尚待展開。在那部自選集 出版前後,我即著手主持編纂《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編纂這 樣一套資料叢書,是本人長久以來的夙願。經過多年的努力,受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30 冊於 2018 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該叢書在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中,收 錄日記、商書、雜錄、書信尺牘、訴訟案卷、宗教科儀、日用類 書和啟蒙讀物等,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首度向學界披露的珍稀文獻, 對於明清以來中國商業史、社會史、法制史、歷史地理以及傳統 文化與遺產保護研究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迄至今日,已被發現的徽州文書總量多達百萬件(冊),其 類型多樣,內容豐富,持續時間長久。第一手新史料之收集、整 理,始終是推進學術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2017 年以前,我曾 出版過《水嵐村紀事:1949 年 》《(新 發現的徽商小說) 我之小 史》等。前者透過”站在歷史和地理邊緣”的一個山村少年的經 曆,展示了徽州地域文化之傳承與嬗變,亦折射出 1949 年前後 的風雲變幻,為學界提供了瞭解徽州乃至傳統中國基層民眾日常
生活情節 的珍貴史料。後者原系來自民間未刊的兩種珍稀稿本, 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部由徽商撰寫、自敘家世的章 回體自傳,類 似于此長達 40 餘年、 多達 20 余萬字的連續記錄, 是民間文獻 的一次重要發現,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學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學術 價值,是當年徽州新史料發掘過程中最令人振奮的重要收穫之 一。此外,我對徽州日記、排日賬和民間日用類書等的整理和研 究,亦受到學界同行較多的關注。《明清以來徽州日記的整理與研 究》一書,共整理了 16 部徽州日記,並從宏大歷史事件的微觀記 錄、社會實態之生動敘事、城鄉景觀和風俗民情的展現以及徽人性 格特徵的形象揭示等諸多側面,闡述了徽州日記的學術價值。該書 於 2012 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後收入”徽學文庫”,於
2020 年底出版。《晚清一個徽州市鎮的商業與社會生活——〈新 舊碎錦雜錄〉校訂本二種之整理研究》一書,則聚焦於新安江畔 一個市鎮的日用類書,並加以較為細緻的整理和研究。該成果此 前已提交中西書局,將於近期出版。這些當然還只是一個開端, 我希望將來能形成”民間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系列,在今 後數年乃至十數年內持續出版,為學界奉獻一批第一手的新史 料,多角度地展示鮮活的民間日常生活。
(二)
對徽州文書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是徽學研究的基礎工程, 而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探索,則有助於南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
代)中國史研究的拓展與深入。
2018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出版”江南文化研究叢書”。根據總體規劃,該叢書重在呈現構築江南文化的內在因素,提煉 江南文化之精神品質,希望推進學術研究系統、深入的發展,並 為長三角社會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為此,我整理、出 版了《從徽州到江南:明清徽商與區域社會研究》一書。該書將 皖南徽州與太湖流域的”江南”相對而言,較為深入、細緻地探 討了”閉關時代三大商”——活躍在江南的典當、鹽業、木業中 的徽商,以及貿販取贏的布商、徽館業商等,並分析了徽人之居 廛列肆對塑造江南社會文化的重要影響。全書在總體宏觀把握的 背景下,做了多側面微觀實證的具體研究。
與此差相同時,應商務印書館之邀,舊著《徽州社會文化史 探微—— 新發現的 16 至 20 世紀民間檔案文書研究》 一書, 於
2020 年被收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根據叢書的”出版說 明”,這一套輯要”主要收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學者、兼及 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學者的原創名著,涵蓋文學、歷史、哲 學、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和文藝理論等眾多學科。叢書選 目遵循優中選精的原則,所收須為立意高遠、見解獨到,在相關 學科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專著或論文集;須經歷時間的積澱,具 有定評,且側重於首次出版十年以上的著作;須在當時具有廣泛 的學術影響,並至今仍富於生命力”。當然,叢書主旨之懸鵠高 遠,主要是揄揚同一叢書內的卓越鴻才之作,而對拙著而言想來 系屬過邀獎譽。不過,《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最早出版於 2002
年,於 2020 年得以修訂再版,本人實深感榮幸!該書是”徽學”
研究領域第一部從社會文化史角度,利用新發現的一手文書史料 研究明清社會文化的學術專著。在我看來,自 20 世紀八九十年 代以來,散落民間的徽州文書面臨著一個”再發現”的過程。除 了文書實物的收集之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再發現”,是指對 文書研究內涵多角度的重新認識——也就是隨著學術視野的拓 展,人們將從狹義文書(即契約)的研究轉向全方位民間文書、 文獻的探討,這一”再發現”,將賦予徽州文書以更為豐富的內 涵,它大大拓展了”徽學”乃至明清史研究的領域,多側面展示 了中國傳統社會的豐富內涵。
2018 年,應復旦大學出版社之邀,我編選了《徽學研究十 講》。這冊翌年出版的小書,被列入”名家專題精講”叢書,所 收錄的十篇文章 中,有多篇皆是從更為廣闊的歷史文獻學視野中 關注各類徽州文書,反映了近二十多年來我在”徽學”研究領域 一些較為深入的思考與探索。此外,我還應黃山市地方誌辦公室 翟屯建研究員之邀,撰寫了《新安江流域城鎮》一書,作為”新 安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另應安徽師範大學王世華教授之約, 編選個人文集《明清時期徽商與區域社會史研究》,忝列”當代 徽學名家學術文庫”。上述二書,將於近期出版。
在出版個人專著和選集的同時,我還主編(或合作主編)了 一些研究系列,與國內外同行積極開展學術合作與交流,以期推 進”徽學”與明清以來中國史研究的深入。2016 年,我與安徽師 范大學劉道勝教授商議,于翌年共同發起”徽州文書與中國史研 究”學術研討會。在我們的倡議和堅持下,從 2017 年開始迄今, 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和安徽師範大學三校合作,連續輪流舉辦過
六屆”徽州文書與中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第七屆將於今年 9 月在屯溪召開)。在過去的數年間,每年一度國內外同行皆濟濟 一堂,相互切磋,”見識新史料,交流新見解,討論新問題”,此 一主旨,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以此為題的論文集,每輯皆收錄 二十篇上下的學術論文,資料、觀點皆頗多新見,迄今已連續出 版了 4 輯(第 5 輯近期即刊,第 6 輯則正在編輯)。如今,無論 是此一會議還是會後出版的論文集,皆已成為”徽學”研究領域 的一個學術品牌,在學界有較好的反響。
十多年前,我應法國學者勞格文教授(John Lagerwey)之 邀,與他在徽州合作調查,多年間輾轉奔走於山蹊野徑,尋訪 故老通人,步履所及,音聲所至,搜集了不少文獻與口碑,並次
第纂輯,於 2011—2016 年共同主編、出版了《徽州傳統社會叢 書》5 種 6 冊。該套叢書旨在以田野調查所獲之口碑資料和地方 文獻,客觀描述 1949 年以前徽州的傳統經濟、民俗與宗教,為 人們提供一個地區較為完整的社會生活實錄,”此類來自民間搶 救性的調查報告,隨著現代化對中國農村社會的衝擊以及鄉土文 化的日漸瓦解,其學術價值將日益凸顯”。
此 外, 在 複 旦 大 學 中 華 文 明 國 際 研 究 中 心 和 中 國 對 外 文 化交流協會的支持下, 我還與荷蘭萊頓大學榮休教授包樂史
(Leonard Blusse)等合作,在上海和萊頓、鹿特丹等地先後籌辦 了兩屆”萊茵河與長江歷史文化比較研討會 “(River Societies: Old Problems,New Solutions:A Comparative Reflection about the Rhine and the Yangzi Rivers)。2017 年的深秋和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