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綱 侯外廬 978754582315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書店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思想史綱
ISBN:9787545823158
出版社:上海書店
著編譯者:侯外廬
叢書名:經典力量
頁數:6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9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先生認為,《中國思想通史》「幾乎籠罩了半個世紀」。但「無論如何,這是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線索複雜而且文獻翔實的著作,要對它進行細緻的分析必須極其認真」。一部被同行稱為影響「幾乎籠罩了半個世紀」的思想史著作,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在侯外廬逝世時出版的《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的自序中,他認真地總結了自己畢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概括起來,一共有九個方面。其中,他特別指出,他和他的研究團隊始終「注意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所謂『民族化』,就是要把中國豐富的歷史資料,和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做統一的研究,從中總結出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特點」。

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史綱》,是結合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一起編著的,大體依據侯外廬主編的五卷六冊本《中國思想通史》的主要論點編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也可看作是《中國思想通史》的縮寫本。但是在編寫過程中有所側重、有所補充、有所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而並非《中國思想通史》的簡單重複和節略。同時根據新出土的秦漢帛書和竹簡等新材料以及其他新發現的文獻資料增寫的章節段落就是。還有一些章節,從論點到文字都作了修改,有的重新改寫。而近代部分則根據1978年出版的侯外廬主編的《中國近代哲學史》重加編寫。本書曾在2004年于本社出版過一次,后被列入「世紀文庫」重新出版。此次新版增加了再版說明,以滿足廣大中國思想史愛好者及其學人的需求。

作者簡介
侯外廬 (1903—1987),哲學史家、歷史學家。新中國建立后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歷史所副所長、所長,中國史學會理事等職。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一、二、三、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我國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學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中國古典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宋明學史》《中國近代哲學史》《封建社會史論》《中國思想史綱》。

目錄
再版前言
序言
緒論
第一篇 中國奴隸制社會及其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
第一章 殷代與西周的思想
第二章 春秋時代的思想與春秋戰國之際的孔墨顯學
第三章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與諸子學派的發展
第四章 百家學說的總結
第二篇 中國封建制社會前期的思想
第一章 經學成為官方正宗思想
第二章 反對統治階級神學思想的鬥爭的高漲
第三章 魏晉玄學與反玄學
第四章 佛教、道教的傳布與神滅論的發展
第三篇 中國封建制社會後一階段的思想
第一章 唐初的社會和思想
第二章 唐中葉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潮及其和唯心主義的鬥爭
第三章 北宋的社會矛盾與理論鬥爭
第四章 南宋的道學與反道學的鬥爭
第五章 元代與明代前期的思想
第四篇 中國封建制社會後期第二階段的思想
第一章 晚明進步思潮的流派及其特點
第二章 清初早期啟蒙思潮
第三章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清代思想
第五篇 中國近代的社會思潮
第一章 鴉片戰爭時期的社會思潮
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革命思想與封建反動思想的對立
第三章 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初的社會思潮
第四章 戊戌變法時期的社會思潮
第五章 辛亥革命前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潮
第六章 「五四」時期的民主科學思潮和激進民主主義者的思想
附錄:以唯物史觀為主導,建構中國思想史的自主知識體系
——《中國思想史綱》導讀
侯且岸

前言/序言
再版前言
今年是侯外廬先生誕辰120周年,上海書店出版社有意再版先生主編、本人和其他幾位同仁參与撰寫的《中國思想史綱》,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侯外廬先生(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二十四歲時結識了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李大釗,受到馬列主義的影響。1927年在法國留學時,經成仿吾、章伯韜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編過周恩來等創辦的《赤光報》。1930年回國,先後在哈爾濱法政大學、北平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36年與王思華翻譯了《資本論》第一卷。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重慶主編《中蘇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編《文匯報》副刊,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宣傳活動。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哲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曾當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常務委員等。編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中國思想通史》《宋明理學史》等。在史學界,侯外廬先生與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贊幾位先生並稱「五老」,他們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包括「五老」在內的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如侯外廬在《韌的追求》中所說的「撇開赤誠的胸懷,披著鱗鱗的傷痕,飲著不盡相等的辛酸」,一起奮鬥在舊史學的莽原上,終於造就了一代嶄新而又科學的歷史學,他們確確實實是「無愧於時代和民族的」。
侯外廬先生之名如其自述,乃是因為「王國維深信君子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因而他以『畏』自戒。我將蘇東坡的詩句,反其意而用之,一九二八年初,起名『外廬』,以『外』自戒。時刻警戒自己,政治上,理論上,都還在廬山之外呢」。先生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耕耘史學五十余載,著作宏富,在社會史和思想史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為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確立和發展做出了大量開拓性貢獻。先生的學術研究,從翻譯《資本論》、深研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40年代初寫成了《中國古典社會史論》和《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他認為這兩部書是相互聯繫的姊妹篇,並提出「研究中國思想史,當要以中國社會史為基礎」這一畢生遵循的治學方法。在完成影響頗大的《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和《船山學案》之後,1946年至1961年間,他從個人著書到依靠專家團隊合作,撰寫出洋洋260萬言的巨著《中國思想通史》。這部巨著的完成和問世,既標志著「侯外廬學派」的形成,又表明先生本人在史學發展道路上獲得了一次更大的跨越。《中國思想史綱》這本書乃是侯先生晚年主持完成的,可以說是《中國思想通史》的簡編普及本,又依據科學的發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1963年首次推出上冊,便獲得了青年讀者的歡迎。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侯外廬先生所強調的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研究思想史的學術旨向。在各位作者看來,思想史研究應以社會史研究為基礎,即把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在一定的歷史範圍內進行分析研究,把思想家及其思想看成生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有血有肉的東西。人是社會的人,思想是社會的思想,不應作孤立的抽象的考察。據此,侯先生自稱自「從事史學研究以來,一向等量齊觀社會史與思想史的地位,夙志完成的中國思想通史,便包括著完整的、平行的社會史研究計劃」。這體現在《中國思想通史》和《中國思想史綱》上,就是按照中國社會史的發展階段,論述各社會階段的思想發展,第一次系統地概括出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近代啟蒙學說等各社會階段的時代思潮,揭示了各個學派之間的對立與融合不僅反映了人類自身思維的矛盾性和多樣性,而且與中國特定條件下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利益有密切關聯,從社會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民族關係的宏闊背景下考察思想史的整體風貌。如此依據社會史分析研究思想史,便使二書得出許多既具重要價值、又富有獨創性的見解,使後來學者獲益良多。而《中國思想史綱》更以論述簡易、脈絡清晰而為初學者所喜,成為了解中國思想史的一本入門書。
任何一種思想都是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的產物,同樣地,任何一部思想史也是某個歷史時期及社會環境的產物,在各種學說和思想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對於思想史或許也會有層出不窮的新的解釋和演繹,不過當指導某部思想史的思想也已成為歷史的時候,回顧往昔,我們也能得到新的啟示。
以此紀念侯外廬先生。
張豈之
2023年5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