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 李守培 97872081814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
ISBN:9787208181472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李守培
叢書名:體育文化叢書
頁數:19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4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的深層結構, 突破了之前囿於人際層面的傳統, 從「人際、 身心、 天人」 的三重維度展開剖析, 有助於促成武術倫理與道德研究新範式;對中國武術的傳統倫理條分縷析, 作出新的系統分析和概括,使武術倫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也為其在當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歷史與理論依據。同時,將新時代武德的構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接,為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其具體化發展作出新探索,也助推習武者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突出「中國特色、世界意義、時代特徵、專業特性」的新時代武德,弘揚中國武術優秀道德觀念,推動中國特色武術道德話語體系發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建新時代習武者精神世界,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新時代武德的傳播,促使習武者確認倫理品格、形成身份認同,在不斷增擴的「心心相通」的習武群體中,提升「文化中國」的品格輻射力和精神向心力,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作者簡介
李守培,博士、博士后,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哲學、歷史、傳播。
開展課題研究40餘項,主持國家社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等10餘項。
發表各類論文80餘篇,含《體育科學》論文6篇。
合著《中國武術標準化發展研究》。擔任《武術諺語辭典》等10餘部著作和教材的副主編、編委,《武藏》總編委會秘書長。
近5年,以第一及第二完成人,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10項。
擔任上海體育大學中國體育歷史研究院(中國體育非遺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副秘書長、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副會長等職。

目錄
序言/1
導言 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的內在結構/1
一、 研究緣起/1
二、 「倫理」與「道德」辨析/2
三、 「三維一體」的內在結構/5
四、 研究的價值、思路與創新/6
上篇 中國武術的傳統倫理
第一章 傳統武術人際倫理的歷史形成/13
一、 傳統武術人際倫理的核心觀念/13
二、 傳統武術人際倫理的形成緣由/20
三、 傳統武術人際倫理的歷史影響/29
小結/39
第二章 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歷史形成/40
一、 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核心觀念/41
二、 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形成緣由/47
三、 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歷史影響/53
小結/61
第三章 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歷史形成/63
一、 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核心觀念/64
二、 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形成緣由/70
三、 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歷史影響/74
小結/81
第四章 傳統武術倫理的根本取向及其實踐方法/83
一、 傳統武術是一種倫理型文化/83
二、 和諧是傳統武術倫理的根本取向/85
三、 中庸是傳統武術倫理追尋和諧的實踐方法/92
小結/98
下篇 中國武術的新時代道德
第五章 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武德構建
審思/101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道德蘊含/102
二、 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武術倫理道德觀念
剖析/103
三、 構建新時代武德的思考/108
小結/116
第六章新時代武德的構建/117
一、 構建新時代武德的必要性/117
二、 構建新時代武德的基本原則/120
三、 構建新時代武德的理論來源/122
四、 構建新時代武德的具體思路/124
五、 新時代武德闡釋/126
小結/135
要論/136
附錄
附錄一 社會轉型期武術倫理研究路徑闡釋/143
一、 武術倫理研究現狀評析/143
二、 社會轉型期武術倫理研究的重要意義/148
三、 社會轉型期武術倫理研究的路徑闡釋/150
小結/156
附錄二 新時代大學生的武德標準/158
參考文獻/161
後記 格物格事終是格心/191

前言/序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向何處去」已成為世界之問、時代之題。基於此背景,倫理之傾向與道德之標準,正直指這一恢宏問題的核心與根本,足見倫理學研究意義與價值之重大。作為世界文明中唯一綿延數千年而未有中斷者,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道德品格」與典型的「倫理特色」,這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獨有的「文化品位」,彰顯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取向」。這種品格與特色、品位與取向,不僅是對「何以中國」的歷史解答,也內蘊著「中國何去」的未來之方,
可揭示當下中國亟待加快構建倫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緣由。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文明的一種標識性文化形態、獨特性知識體系,從「武」的向度系統凝聚、全面展現著中華文明的倫理規範、道德實踐及價值選擇。當然,正所謂「拳以德立、無德無拳」,對於倫理與道德的高度關注,也構建了中國武術區別於他國武技的鮮明特質。由此,深入研究中國武術的倫理道德,不僅有益於深入回答「何以武術」的文化之問和原點之思,更有助於講解中國人的處世之法和生存之道,講明中國文化的根本脈系和特質所在,講透中華文明的精神氣度和突出特性。然而,既往研究對此均缺少系統闡釋和深入探究。
《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一書是首部將中國武術的「倫理」與「道德」同時作為研究對象,系統思考武術倫理歷史形成及武術道德新時代構建的著作。該書不僅釐清了武術倫理與道德的異同,創新提出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三維一體」的內在結構,全新確立「人際、身心、天人」的三維視野,還對傳統武術倫理的歷史形成做出創新分析和概括,形成武術倫理研究新的分析框架、學術體系、話語風格,尤其是,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構建了突出「中國特色、世界意義、時代特徵、專業特性」的新時代武德,形成了中國特色武術道德話語體系。
該書內容豐實、創新度高,具有寬廣的學科視野、厚實的文化底蘊及鮮明的哲學品格,是新時代武術倫理與道德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可以認為,該成果不僅有助於中國武術倫理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也是武術學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盡其所為、獻其所力,為安撫情感、安頓心靈、安放生命提供了空間和選擇,同時,也為世界更好感受中華文明精神氣象、認知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理解中華民族心理品格,從武術之維,開闢了新視界、提供了新思路、貢獻了新觀點。
近年來,我經常從「兩個大局」的高度,思考「武術學」作為一個學科何以成立的問題,並在不同場合提出「武術學」學科建設構想,其中一條基本觀點就是要建構具有高度文化自信、致力增強文化認同的「武術學」知識體系。這一體系可以由武術倫理學、武術文化學、武術傳播學、武術社會學、武術教育學、武術養生學等眾多分支展開並支撐。當然,由於武術的倫理特質,武術倫理學更應及早形成。如今,李守培教授的新作《中國武術倫理與道德》,為武術倫理學的系統構建奠定了基礎。未來,希望武術學界進一步凝聚共識,以「有組織」的科研,鮸力推進「武術學」學科體系建設,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應有貢獻。
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玉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