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交互關係對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吳友 978755204121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NT$50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政企交互關係對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ISBN:9787552041217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吳友
頁數:2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184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獻梳理、理論推演、模型推導等方法為工具,對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內涵與政企交互關係進行了重新解讀;通過構建政企交互關係影響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探討國有經濟比重、政企交互關係影響中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內在機制;利用中國1998—2014年間具有代表性的10個城市群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從競爭、分工和協作三個視角出發,實證檢驗政企交互關係對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影響。本書的研究結論為加速推進城市群統一大市場建設、進入「分工協作時代」,構建以城市群為依託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新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驗。

作者簡介
吳友: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發展、數字經濟與創新創業,聚焦于探討城市群經濟一體化、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創新等問題。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工業經濟》《經濟管理》《上海經濟研究》《南開管理評論》《財經研究》《人口與經濟》等國內核心期刊。主持中國博士後面上資助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等省部級課題多項。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第二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創新之處與研究不足
第二章文獻綜述
第一節有關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文獻綜述
第二節有關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交互關係的文獻綜述
第三節有關政企交互關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文獻綜述
第四節文獻簡要評述
第三章政企交互關係影響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內涵解讀
第二節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交互關係的界定
第三節政企交互關係影響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
第四節政企交互關係影響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機制探討
第五節本章小結73、、
第四章 政企交互關係與城市群的市場整合——基於一體化的競爭視角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 政企交互關係與城市群的功能分工——基於一體化的分工視角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六章政企交互關係與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基於一體化的協作
視角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七章政企交互關係與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基於競爭、分工、協作的
綜合視角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八章主要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主要研究結論
第二節主要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 現實背景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資料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由此可見,國家已將推動城市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在其著作《城市的勝利》中寫道「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來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城市是人類最終生活和生產的聚集地。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在空間形態和結構上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城市群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也是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增長極點和核心支點,具有將各種生產要素流動匯聚與擴散的功能。從我國城市的人口分布、土地面積及經濟總量等指標來看,城市群不僅對中國區域與城市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十大成熟城市群總面積約佔全國的19%,集中了全國約66%的常住人口、76%的經濟總量、83%的創新總量作者根據《2021年城市統計年鑒》測算所得。。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風涌雲起和我國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市場統一、經濟聯繫、產業分工呈現出一些新的積極態勢,但目前我國城市群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例如,存在要素資源在大範圍流動不暢、城市之間低層次重複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區域之間協作口號多於實際舉措、重大問題協調解決機制不健全、較為嚴重的「簡單均衡」或「一城獨大」的現象普遍、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尤其是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后,城市資源節約與環境減排壓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更不容小覷。
(一) 城市群經濟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新動力
城市群作為城市化的高級階段,不但集聚了大量人口、資源與企業,而且成為推動區域或者國家經濟發展、參与國際分工與競爭的主要單元。縱觀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國中南部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為主體的五大城市群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它們代表著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主導著全球經濟。城市群的快速發展正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極。比如,以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也被稱作波士華城市群)為例,它以全美2%的土地,承載了約17%的人口,創造了約20%的GDP;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9%的土地,承載了約53%的人口,創造了約60%的GDP。資料來源: 波士頓諮詢公司、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8):「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背景報告。著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我國廣闊的領土上已經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十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這四大城市群發育日臻成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城市群地區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域,其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較高,是我國全面提高自身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在全球競爭體系中佔據更高的地位,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實體單元和切入點。據統計,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總人口約為1 1億,總面積約為13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約為8 6萬億元;長三角城市群總人口約1 6億,總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超過20 5萬億元;珠三角城市群總人口約為7823萬,總面積達到4 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為8 9萬億元;長江中游城市群總人口約為1 3億,總面積達到32 6萬平方千米,經濟總量約為9 9萬億元。上述四大城市群GDP總額超過48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47%,總人口約為4 8億,約佔全國總人口的34%。
(二)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是我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
城市群發展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是我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國家前期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群發展規劃,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強調: 一方面要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另一方面要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等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以拉薩為中心、以喀什為中心的城市圈發展。建立健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一體化高效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針對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指出: 要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構建功能疏解政策體系,實施一批標誌性疏解項目。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加快沿江高鐵和貨運鐵路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除了國家頒布的五年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也陸續出台了與城市群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如《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等。的確,積極推進我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外在驅動,而且也是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對於提升我國區域整體競爭力、加速新興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三) 我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呈現新特徵,但進程遲緩
隨著我國市場化的不斷深化,我國區域的市場開放程度取得巨大突破,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逐漸被打破,商品市場一體化水平明顯提高。與此同時,區域之間的要素流動仍具有重重阻礙,主要體現為各地區對本區域核心資源的保護。區域之間的協作水平仍不高,各地區的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難以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區域之間仍然存在重複建設、內部消耗與惡性競爭。區域之間綜合治理水平不高,一方面,大城市內部存在諸如交通擁堵、人口密集、犯罪率攀升等「城市病」。另一方面,區域之間的空氣污染、水域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對於中國城市群一體化程度究竟如何這一熱點議題,總是存在兩類不同的聲音: 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城市群的經濟一體化水平逐年提高;而另一部分學者卻認為,中國城市群的經濟一體化水平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其實這兩類結論並不存在衝突,第一種聲音是將中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現在與過去相比,而第二種聲音則是將中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水平與國際城市群相比較。誠然,中國的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水平相較於過去有所提高,而相對於國際世界級城市群,其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則顯得緩慢。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主要表現為統一大市場完善、功能分工明晰、城際聯繫密切,而包括長三角城市群在內的國內大部分城市群在這些方面均滯後於世界級城市群。以日本為例,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五大城市群之一,是以東京為核心的從東京、橫濱到大阪而形成的城市組合。比如,在明晰功能分工方面,東京向服務經濟全面轉型的過程中,製造業快速向周邊地區轉移,商業、房地產、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也不斷向周邊地區擴散,既帶動了東京周邊地區的製造業發展,也推動了整個首都圈的服務經濟發展。在推動城際密切聯繫方面,東京都市圈已形成位於4個不同圈層,由JR鐵路(原日本國鐵)、私鐵、地鐵和其他鐵路組成,總規模約為3500公里的軌道交通運輸體系,東京都市圈軌道系統按照站間距離和運行速度,分為5個功能層次,不同的列車承擔不同的服務路線,如城際列車和快速列車主要承擔都市圈範圍內的核心城市和次級城市之間的快速運輸。從日本政府的五輪次規劃可以看出,每一次規劃核心目標都是致力於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空間結構、功能布局和因人口、資源和城市功能過度密集所引發的各類區域性問題,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雖然長三角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通勤高鐵線路在不斷完善,但依舊有很多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聯繫較為薄弱、功能分工不明晰、市場分割程度較為嚴重,因此,當前需要深入剖析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堅持問題導向,理清當下關鍵堵點與未來工作方向,繼續推進城市群內部城市的協調發展,加速讓我國城市群進入「協作時代」,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前言/序言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 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改革,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參見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http://www 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 htm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持續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