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王建朗 黃炳麟 97875227256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NT$1,70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ISBN:978752272569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王建朗 黃炳麟
頁數:7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11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兩岸專家學者、退役將領等共研抗戰歷史的論文40篇,這些文章本著「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宗旨。圍繞日本侵華戰略和戰爭進程、國共抗日、抗戰歷史記憶和傳承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坦誠交流。相信這些思考和研究,會對加深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推進兩岸交流與融合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建朗,1956年生於江蘇姜堰,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1991年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長期從事民國外交史的研究,先後出版《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近代中國通史》之《抗日戰爭》卷(合著)、《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合著)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大陸篇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開闢及其重大意義
人情政治下的統一戰線:漂移時代的密縣故事
八一三淞滬戰役新論
中國抗日持久戰戰略幾個問題之思考
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軍事戰略之研判
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區研究
近代日本侵華觀念的形成與推展
抗戰文學里的正面戰場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抗戰史影像的整理與研究
戰時國民政府對緬關係及對印緬民族獨立
運動的關注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爭犯罪的調查與審判
「中國正處在十字路口」——戰時在華西方人士對中國抗戰的觀察與評論
戰時江南水泥廠的命運與汪偽政權的角色——以日方強拆機器為中心的考察
美國文本記錄的南京大屠殺
中國共產黨敵後抗戰軍事戰略指導的特色
日本帝國的大陸政策
「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盧溝橋事變后全國一致抗日局面的形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世界意義
國際關係視野下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台灣地區篇
九一八事變前後的中國困境
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及其發展
中、日雙方對九一八事變之戰略決策
從「脫亞」到「興亞」——日本近代侵華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安危他日終須一仗——從大歷史試論中日戰爭的必然性
抗日戰爭的關鍵戰略問題
抗戰時期中國外交處境對各階段軍事戰略演變之影響
《申報》與《中央日報》中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後之持久消耗態勢的形成與演變
日方媒體與影像中的中國淪陷區殖民統治——以《北支》雜誌為例
不以成敗論英雄——論抗戰中的「長衡會戰」
保衛重慶——鄂西會戰的歷史意義
抗戰時期雲南的戰爭動員
再探「滇緬公路」對抗戰之意義與貢獻
中國近代軍陣醫學的奠基人——林可勝
抗日戰爭中國戰勝日本的關鍵因素
蔣介石對日本的「以德報怨」政策——兩岸學界觀點之比較
抗戰洗禮下少數族群的中華民族化
日本傀儡政權潰敗之社會經濟因素
從法德兩國處理戰爭歷史記憶談
兩岸抗戰史的編纂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