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七講 梁啟超 著 978730134420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陽明心學七講
ISBN:9787301344200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梁啟超 著
頁數:2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06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解讀中國思想富有活力的部分:陽明心學以「心」為宗,突破了程朱理學範式的僵化對中國思想的桎梏,引導了中國思想趨向個體解放一面的萌芽;
2 真正的大家小書:上承中國古代傳統,下啟近代思想轉型;生動解讀王陽明心學精髓,融匯中西、出入經史、氣象博大、深入淺出;
3 為紀念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精心編集:從梁啟超著述和講演當中精挑細選相關內容整理彙編,體例合宜、內容精當;
4 實用性強:一本書盡得陽明心學精粹;幫助讀者把握踐履「知行合一」人生哲學要義;
5 附贈梁啟超手書「無負今日」書籤。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開創的陽明心學以「心」為宗,突破了程朱理學範式的僵化對中國思想的桎梏,引導了中國思想趨向個體解放一面的萌芽。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學貫古今中外,卓有見地。本書選取梁啟超在相關著作及講演中解讀陽明心學的相關內容並進行重新編排梳理,以幫助讀者通過一代學術大師之思考見地,認知理解陽明心學的全貌和精髓。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梁啟超學貫古今中西,在諸多方面都卓有成就,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其著作被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目錄
第一講 心物合一萬物一體 / 001
進學則在致知 / 002 心物合一論 / 005 萬物一體論 / 011 心理合一論 / 015 身心意知物只是一物 / 020
第二講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 027
知行合一 / 028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03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035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 / 042 知識是誠心發出來的條件 / 046
第三講 無善無噁心之體 / 051
致良知 / 052 良知者心之本體 / 054 良知在人,本無污壞 / 057
第四講 有善有惡意之動 / 065
良知人人都有 / 066 致良知功夫,全以毋自欺為關鍵 / 069 致良知是超凡入聖不二法門 / 072
第五講 知善知惡是良知 / 075
心所安處才是良知 / 076 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 081
第六講 為善去惡是格物 / 085
廓清自私自利念頭 / 086 能克己方能成己 / 092 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 / 096 知行合一以補致良知 / 102
第七講 良知之教入聖之路 / 111
須首重良知 / 112 須有個頭腦 / 123 須兼濟天下 / 126 須事上磨鍊 / 133 須誠心實意 / 139
附 錄 / 145
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黃梨洲 / 146 王陽明年表 / 166

精彩書摘
知行合一
把知行分為兩件事,而且認為知在先行在後,這是 一般人易陷的錯誤。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即專為矯正這 種錯誤而發。但他立論的出發點,因解釋《大學》和朱 子有異同,所以欲知他學說的脈絡,不能不先把《大 學》原文做個引子。
《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幾 句話教人以修養身心的方法,在我們學術史上含有重 大意味。自朱子特別表彰這篇書,把它編作四書之首, 故其價值越發增重了。據朱子說這是「古人為學次第」 (《大學章句集注》),要一層一層地做上去,走了第 一步才到第二步。內中誠意正心修身是力行的功夫,格 物致知是求知的功夫。
朱子對於求知功夫看得尤重,他因為《大學》本文對於誠意以下都解釋,對於致知格物沒有解釋,認為是 有脫文,於是作了一篇《格物致知補傳》,說道:「所 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 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 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 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 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 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
依朱子這種用功法,最少犯了下列兩種毛病:一是 泛濫無歸宿,二是空偽無實著。天下事物如此其多,無 論何事何物,若想用科學方法「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 以求至乎其極」,單一件已夠消磨你一生精力了。朱子 卻是用「即凡天下之物」這種全稱名詞,試問何年何月 才能「即凡」都「窮」過呢?要先做完這段功夫才講到 誠意正心 等等,那麼誠正修齊治平的工作,只好待 諸轉輪再世了。所以結果是泛濫無歸宿。
況且朱子所謂「窮理」並非如近代科學家所謂客觀 的物理,乃是抽象的徜況無朕的一種東西。所以他說有 「一旦豁然貫通則表裡精粗無不到」那樣的神秘境界。 其實那種境界純是可望不可即的,或者還是自己騙自 己。倘若具有這種境界,那麼「豁然貫通」之後,學問 已做到盡頭,還用得著什麼誠意正心 等等努力。所謂「為學次第」者何在,若是自己騙自己,那麼用了一 世格物窮理功夫,只落得一個空。而且不用功的人哪個 不可以偽托,所以結果是虛偽無實著。
陽明那時代,「假的朱學」正在盛行,一般「小人 儒」都夾著一部《性理大全》作舉業的秘本。言行相遠, 風氣大壞。其間一二有志之士,想依著朱子所示法門切實 做去,卻是前舉兩種毛病,或犯其一,或兼犯其二,到底 不能有個得力受用處。陽明早年固嘗為此說所誤,閱歷許 多甘苦,不能有得,後來在龍場驛三年,勞苦患難,九死 一生,切實體驗,才能發明這知行合一之教。
梁注:《傳習錄》黃以方記陽明說,初年與友論做聖賢要格 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格去看,友格了三日,便勞神致疾。 某說他精力不足,因自去窮格,到七日亦以勞思成疾。遂相與嘆 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觀此知陽明曾犯過泛濫 無歸宿的病。又文集《答季明德書》雲:「若仁之不肖,亦常陷溺 于其間者幾年,倀倀然自以為是矣。賴天下之靈偶有悟于良知之 學,然後悔其向之所為者,固包藏禍心,作偽于外而心勞日拙者 也 」觀此知陽明曾犯過虛偽無著的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陽明終身說之不厭。一部 《王文成公全書》,其實不過這四個字的註腳。今為便 于學者記憶持習起見,把他許多話頭分成三組。每組拈 出幾個簡要的話做代表。
第一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 知。」(《傳習錄》徐愛記)
第二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
第三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 知之真 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答友 人問》)
第一組的話是將知行的本質作合理的解剖說明。陽 明以為凡人有某種感覺,同時便起某種反應作用。反應便是一種行為,感覺與反應,同時而生,不能 分出個先後。他說:
《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 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 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 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 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 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 (《傳習錄》徐愛記)
梁注:《大學》「如好好色如惡惡臭」那兩句話是解釋「誠意」 的,陽明卻說他「指個真知行」。陽明認致知為誠意的功夫,誠意章 所講即是致知的事,故無需再作《格物致知補傳》也。此是陽明學術 脈絡關鍵所在,勿輕輕看過。
這段譬喻,說明知行不能分開,可謂深切著明極 了。然猶不止此,陽明以為感覺(知)的本身,已是 一種事實,而這種事實早已含有行為的意義在裡頭。 他說: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 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 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 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同上)
梁注:此文雖說「知行本體」,其實陽明所謂本體專就「知」 言,即所謂良知是也。但他既已把知行認為一事,知的本體也即是行 的本體,所以此語亦無病。又陽明是主張性善說的,然而惡從哪裡來 呢?他歸咎於私意隔斷,此是陽明學重大條目。
常人把知看得太輕鬆了,所以有「非知之艱,行之 惟艱」一類話。(案這是《偽古文尚書》語)徐愛問 陽明:「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悌者,卻不能孝不能 悌,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陽明答道:
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 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 的話便可稱為知孝知悌?(同上)
譬如現在青年們個個都自以為知道要愛國,卻是所 行所為,往往與愛國相反。常人以為他是知而不行,陽 明以為他簡直不知罷了。若是真知道愛國滋味和愛他戀人一樣(如好好色),絕對不會有表裡不一的。所以得 著「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的結論。陽明說:「知行之 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苟一時之 效者也。」(《答顧東橋書》)

前言/序言
現代(尤其是中國的現在)學校式的教育,種種缺點,不能為諱。其最顯著者,學校變成「智識販賣 所」。辦得壞的不用說,就算頂好的吧,只是一間發行 智識的「先施公司」。教師是掌柜的,學生是主顧客 人。頂好的學生天天以「吃書」為職業。吃上幾年,肚 子里的書裝得像蠱脹一般,便算畢業。畢業以後,對於 社會上實際情形不知相去幾萬里。想要把所學見諸實 用,恰與宋儒高談「井田封建」無異,永遠只管說不管 做。再講到修養身心磨鍊人格那方面的學問,越發是等 于零了。
學校固然不注意,即使注意到,也沒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沒有自己確信的方法來應用,只好把他擱在一 邊拉倒。青年們稍為有點志氣對於自己前途切實打主意的,當然不滿意于這種畸形教育。但無法自拔出來, 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說道:「等我把知識的罐頭裝滿了之 后,再慢慢地修養身心以及講求種種社會實務吧。」其 實哪裡有這回事?就修養方面論,把「可塑性」最強的 青年時代白白過了,到畢業出校時,品格已經成型,極 難改進。投身到萬惡社會中,像洪爐燎毛一般,攏著邊 便化為灰燼。就實習方面論,在學校里養成空腹高心的 習慣,與社會實情格格不入,到底成為一個書獃子,一 個高等無業游民完事。
青年們啊,你感覺這種苦痛嗎?你發現這種危險 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 一之教去做。
知行合一是一個「講學宗旨」。黃梨洲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 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 (《明儒學案·發凡》)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 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 人一望而知為某學派的特色。正如現代政治運動社會運 動之「喊口號」,令群眾得個把柄,集中他們的注意 力,則成功自易。凡講學大師標出一個宗旨,他自己必 幾經試驗,痛下苦功,見得真切,終能拈出來,所以說 是「其人得力處」。這位大師既已循著這條路成就他的學問,他把自己閱歷甘苦指示我們,我們跟著他的路走 下去,當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他相等的結果,所以說 是「學者入門處」。這種「口號式」的講學法,宋代始 萌芽,至明代而極成。「知行合一」便是明代第一位大 師王陽明先生給我國學術史上留下的最有名而且最有價 值的一個口號。
口號之成立及傳播,要具備下列各種要素:
(一)語句要簡單。令人便於記憶,便於持守,便於宣傳。
(二)意義要明確。明,謂顯淺,令人一望而了 解;確,謂嚴正,不含糊模稜以生誤會。
(三)內容要豐富。在簡單的語句裡頭能容得多方 面的解釋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
(四)刺激力要強大。令人得著這個口號便能大感 動,而且積極地向前奮進。
(五)法門要直捷。依著它實行,便立刻有個下手 處。而且不管聰明才力之大小,各各都有個下手處。
無論政治運動、學術運動、文藝運動 凡有力的 口號,都要如此。現代學術運動所用口號,還有下列兩 個消極的要素:
(一)不要含宗教性。因為凡近於迷信的東西,都是 足以阻礙我們理性之自發,而且在現代早已失其感動力。
(二)不要帶玄學性。因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價 值如何姑勿論,縱使好極,也不過供極少數人高尚娛樂 之具,很難得多數人普遍享用。根據這七個標準來評定 中外古今學術之「宗旨」,即學術運動之口號,我以為 陽明知行合一這句話,總算最有永久價值而且最適用於 現代潮流的了。
陽明所用的口號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如 「致良知」,都是他最愛用的,尤其是「致良知」這個 口號,他越到晚年叫得越響。此外如「誠意」,如「格 物」都是常用的。驟看起來,好像五花八門,應接不 暇,其實他的學問是整個的,是一貫的。翻來覆去,說 的只是這一件事。所以我們用知行合一這個口號代表他 的學術全部,是不會錯的,不會遺漏的。
口號須以內容豐富為要素,既如前述。「知行合 一」這一句話,望過去像很簡單,其實裡頭所含意義甚複雜、甚深邃,所以先要解剖它的內容。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