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錢穆 97875571012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書海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ISBN:9787557101282
出版社:書海
著編譯者:錢穆
叢書名:思想系列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985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抗衡時代思潮」之作。 近代以來,在章太炎、胡適、馮友蘭等人的倡導下,中國學術界受西學影響,務求分科分門以治國學,一時蔚然成風,忽視了中國文化和學術自有其「和合」特色,非融通無以體會國故精義。 錢穆認為這種不求融通體會的專家之學棄五千年民族傳統學問特點于不顧,以此治之,則恐終難理解矣,所以繼《中國學術通義》之後,再著《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主張必回就中國以往之舊,主「通」不主「別」,會通求之,方能理解中國傳統學問和文化。 全書從中國傳統學問視角,通覽12門學科要義。 在這本書中,錢穆就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音樂等當時之12門學科,討論中國學術傳統及中西方學術思想相異處,從中可一窺諸門學科之核心精神。

內容簡介

「中國乃無獨立之科學,亦無獨立之哲學,一切知識貴能會通和合,乃始成其為學問」,但近代以來,受全盤西化之風影響,學者追求以分門分科之法治中國傳統學問,務求西化,再不求融通體會。 錢穆認為這種專家之學與中國傳統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近人必以西方史學來治中國史,則恐終難理解矣。」 先生憂心斯文墜地,先著《中國學術通義》,就經史子集四部求其會通和合,又著此書,就哲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等當時之新學術,討論中國傳統學術及中西方學術思想相異處,主張必回就中國以往之舊,主「通」不主「別」,方能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文化。

作者簡介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蘇無錫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目錄


略論中國宗教一
略論中國宗教二
略論中國哲學一
略論中國哲學二
略論中國科學一
略論中國科學二
略論中國心理學一
略論中國心理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一
略論中國史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三
略論中國史學四
略論中國考古學
略論中國教育學一
略論中國教育學二
略論中國教育學三
略論中國政治學一
略論中國政治學二
略論中國社會學一
略論中國社會學二
略論中國文學
略論中國藝術
略論中國音樂一
略論中國音樂二
略論中國音樂三
略論中國音樂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