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建構與優化 徐頑強 李敏 王倩 等 97870307643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90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建構與優化
ISBN:9787030764348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徐頑強 李敏 王倩 等
頁數:2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851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建構與優化》擬圍繞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這一主題,在梳理基本概念、歸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提出當前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素、邏輯意蘊,並總結出發達國家和地區、國內典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以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其治理模式,構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效能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歸納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面臨的困境,提出推動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多重方略。

精彩書評
本書可為各級政府部門、地方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所有引導者、運行者和管理者、以及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建議,亦可供MPA學員、相關本科學院和研究機構及其他相關人員閱讀和參考。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第1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第二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研究現狀 6
第三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基本概念 11
第四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理論基礎 16
第二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要素 29
第1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主體及功能 29
第二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的環境嵌入 34
第三節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機制 39
第三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運行邏輯 49
第1節 邏輯前提:服務區域發展需求 49
第二節 結構邏輯:治理體系的合理化 52
第三節 行為邏輯:治理主體間的良性協同 62
第四章 國內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模式 69
第1節 我國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歷程 69
第二節 企業主導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模式 72
第三節 高校主導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模式 78
第四節 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模式 86
第五節 政府主導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模式 93
第五章 國外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模式 100
第1節 美國:多元治理模式並存 100
第二節 歐洲:政府引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106
第三節 東亞:政府主導+多元主體聯合+產學研融合 111
第四節 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經驗總結 115
第六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的個案分析 118
第1節 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概況 118
第二節 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治理中的主體互動 122
第三節 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治理生態結構 126
第四節 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治理啟示 131
第七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效能評價體系 136
第1節 評價指標的設計 136
第二節 評價方法的選擇 144
第三節 指標權重的賦值 147
第八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困境 152
第1節 宏觀層面:平臺治理體制框架亟待優化 152
第二節 中觀層面:平臺整體運行機制不順暢 156
第三節 微觀層面:人才培育與成果轉化不佳 160
第九章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方略 165
第1節 理順政府管理體制,保障政策供給 165
第二節 優化組織結構體系,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169
第三節 創新投融資模式,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173
第四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用人制度 174
第五節 完善創新資源協同網絡,強化資源共享 179
參考文獻 183
後記 197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為推動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完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科技部於2002年提出構建”科技大平臺”的設想,自此開始從國家到地方全面拉開了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帷幕。在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紛紛探索如何構建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來提升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效能,充分實現科技創新平臺的”引擎”功能。學術界對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的研究較為豐富,明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相關核心概念是研究的起點。本章 主要梳理了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的背景、意義與相關概念,歸納已有研究成果,明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石。
第1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是伴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方案與相關配套政策實施,以及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目標而逐步建立、發展起來的。因此,研究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必然不能夠脫離我國的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進程、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變遷以及宏觀國家發展戰略和長遠目標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
1 持續深入的科技創新體系改革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實施以及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規範和支持基礎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成為各層級政府尤為重視的施政策略。在這種背景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並成為促進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重要組織載體。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溯源於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發軔於20世紀80年代。1985年3月,中共中央頒佈的《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1992年以後,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為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面推進科技進步。201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主要目標。同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主要方向。此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文件,其中也包含了關於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運營管理、績效評價方面的政策措施。2014年,《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啟動了下屬科技研究機構的全面改革。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形成跨區域、跨行業的研發和服務網絡。這對建立多元主體有效協同的創新聯盟、創新平臺、區域創新共同體,以及創新平臺和相關新型研發機構的科學化治理做出了引導。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上議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再次明確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這些國家層面的政策設計旨在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為雙輪驅動,發揮多元主體優勢與推動資源優化配置,打造區域創新網絡,構建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這不僅標誌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更新的發展階段,也意味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各省市地方政府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紛紛出臺配套實施措施,貫徹執行科技體制改革戰略,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 科技創新平臺的迅速發展
科技創新平臺是地方政府管理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載體。我國各類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建設為依託循序漸進地發展。這個發展過程離不開中央政府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戰略的長遠規劃和基層政策供給與配套制度的支持。政府層面的強力推動使得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較快進入高速發展期和成熟期。通過政策文本的梳理,可以從縱向的時間軸和橫向的政策鏈條上俯瞰我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環境的變遷、現行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困境以及探索優化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策略。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開始著手科技創新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科技基礎力量相對雄厚的省份也逐步探索建立地方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02年3月,科技部提出建構”科技大平臺”的設想,而後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引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沿襲國家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模式,並結合區域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特徵和需求,建設出許多承擔研發、技術創新、創業創新、科技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各異的科技創新平臺。與此同時,各地政府等相關治理主體也不斷探索推動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模式走向科學化、制度化。
2004~2011年是中央頂層設計層面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發展的定調、引導時期。2004年,《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明確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建設目標與主要任務,以及平臺建設重點和各類保障措施。2005 年,《”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意見》發佈,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出臺。以上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顯示出國家對科技創新平臺發展的重視,並劃定了我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框架。此後,通過項目投入、重點領域的科技基礎條件的整合與共享、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考核、支持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發展等措施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上海、浙江等經濟基礎雄厚、科技資源集聚的省市紛紛啟動科技創新平臺的規劃工作,嘗試構建面向企業的科技創新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張貴紅和朱悅,2015)。2011年至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紛紛湧現並成為完善我國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國家和各地出臺眾多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正規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再次提出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部、財政部發佈了一系列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評價的規範性文件。2019年,科技部專門印發《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來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這為我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宏觀性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這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規範建設和運行管理提供了嚮導。
3 國家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未來趨勢
國家創新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地方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直接影響國家整體創新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是推動產學研用有效協同、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資源集聚的重要載體,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程度直接關係到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的效能與地方政府的創新治理效應。因此,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政府治理的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多元主體科技創新集合力、科技創新平臺管理和運營載體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體系的現代化是推進國家創新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提出:”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同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要聚焦國家需求,統籌整合力量,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強化規劃引領,形成更有針對性科技創新的系統佈局和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安排。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這些為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現代化奠定了政策基礎。國家創新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必然要求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現代化。反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成為國家創新治理體系走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意義
1 理論意義
(1)拓展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的理論體系。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主體要素,根植並服務於區域發展需求,其治理水平和規範化程度直接影響其服務效果。現有文獻多是基於典型案例,以某類型科技創新平臺或者宏觀層面科技創新平臺整體性的質性研究居多。相對而言,對科技創新平臺治理理論的研究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略少。本書通過創新理論、治理理論等多個跨學科理論綜合應用,以期築牢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研究的理論基石,為後續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推動經濟學、管理學、公共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