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華夏大長江 藍勇 97872142769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水潤華夏大長江
ISBN:9787214276933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藍勇
頁數:33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71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長江通過其幹流和眾多支流將東西南北的資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時吸收外來文明元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近一千年裡,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完成東移南遷,長江已成為中國的核心河。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西南大學教授藍勇,生於長江,長於長江,又研究長江。在這本彙集數十年研究心得的書中,他用史學家的貫通眼光、文學家的豐沛情感、旅行家的廣博見識,詳細梳理了長江的地質歷史、文明起源和千古興衰,全面介紹了長江獨特的人才、城市、飲食、民俗和交通等文化以及自然景觀,最後在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從比較的視野重新思考了長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中的定位。

作者簡介
藍勇,四川瀘州人。現為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歷史地理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評專家組專家、中國史學會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會副會長、《歷史地理研究》副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編委、《中國人文田野》主編。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地理、飲食史、慈善史、西南地方史等方面。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等縱橫向項目40多項。出版《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中國歷史地理》《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中國川菜史》《史學田野考察方法》《話語提煉與中國歷史研究》等20多部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40多篇。成果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提名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重慶市政府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勵。

精彩書評
是長江的歷史,從地質時代到當今。是長江的地理,包括自然、人文、社會。是長江的傳奇,有知識、信息、故事,也有廟堂、江湖、市井。一位長江之子六十年的生活、生存、考察、研究、思索、感悟的記錄。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 葛劍雄
不盡長江滾滾來,認識長江之源尾、體會長江之靈秀、感知長江文明之定位,藍勇的書《水潤華夏大長江》會告訴你。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孝聰
藍勇書寫的”大長江”,是地理、歷史、民族的長江,是心態的煙雲、文化的煙水、生活的煙火的長江,是他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追溯過去、對話現在、展望未來的長江,這樣的長江,值得國人的珍愛與敬畏,期待你我的行走與思考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胡阿祥

目錄

目錄

序:我的長江情懷 1
第一章 地老天荒 ———長江地質歷史與人類對長江源頭的探索 5
長江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 5
探索長江的過程 6
第二章 文明之源 ———長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10
生靈之根 :世界古人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10
星斗江水 :長江流域新石器文明回顧 13
青銅文化 :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與古史 15
第三章 千古興衰 ———長江上中下遊歷史地位的河東河西 28
漢唐馬鞍形發展狀態的長江 28
宋代南北易位下的長江 38
元明以來東西易位下的長江
第四章 鐘靈毓秀與人傑地靈———長江流域的人才與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的聲名
漢唐馬鞍形地位的長江文化
宋代長江全流域文化的輝煌
明清長江下游文化的獨領風騷
近代各具特色的上中下游文化
第五章 燈紅酒綠———長江流域的城市風情
成都
重慶
武漢
南京
揚州
上海
杭州
第六章 食色長江———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與美女文化
美食長江
美色長江
第七章 風土長江———長江流域的民俗文化
信仰與宗教 141
第一節 氣文化傳播 149
民性與風土 151
文藝與歌舞 160
民族與文化 162
第八章 艫舸東西———長江流域的水上交通文化 167
舟楫製造歷史 167
篙師、過灘與拉纖 175
川江號子 179
救生紅船 181
舊碼頭風情 184
第九章 千古勝跡———長江流域的新版《水經注》 186
金沙江 186
岷江 196
大渡河 210
川江(宜賓—瀘州段)214
沱江 219
川江(瀘州—重慶段)
嘉陵江(源頭—合川段)231
渠江 241
涪江 245
嘉陵江(合川—重慶段)250
川江(重慶—涪陵段)254
烏江 258
川江(涪陵—宜昌段)261
荊江(枝江—城陵磯段)283
湖南四水:湘、資、沅、澧 286
長江(岳陽—武漢段)290
漢水 292
長江(武漢—湖口段)295
江西五江:修水、贛江、撫河、信江、昌江 298
楚江 30
揚子江 304
運河三城 308
第十章 水潤華夏———長江文明的定位與思考 314
長江文明的世界定位: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典範 314
長江文明的中國定位:近千年中國文明的內核 327
參考書目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序:我的長江情懷
1962年1月 4日,我出生在四川省瀘州市茜草壩。在長江流經的四川盆地,在山地和丘陵地區有許多平壩,為歷史上人類主要的生息之地,僅老家瀘州附近就有張壩、茜草壩、瓦窯壩、大葉壩、藍田壩、高壩等壩子。因我 4歲就隨父母工作調動到自貢生活了,孩提時代的記憶很模糊,只對瀘州江畔木船林立有較深的印象。還記得當時父母工作忙,我經常是隨婆婆在納溪縣石棚場生活。石棚場位於納溪縣與瀘州市之間的方山下,只有四條小街,但當時人氣很足。從我們住的杜家大院院外山坡上和婆婆供銷社宿舍的窗戶,都能一睹長江的風貌,所以我從小就看慣了當時川江上木帆船的過往穿梭,聽熟了江上號子聲聲的高亢悠長。那時木船還是川江上很重要的航行運輸工具,我不時隨大人們從石棚碼頭乘木船到對岸石樑,才可以乘車到瀘州,所以我小時就對川江木船有深刻的印象。
1966年我 4歲到自貢後,偶爾也回到婆婆工作的石棚場,後來年歲更大一點後對一些事情的記憶更深了,當時在石棚經常能看到瀘州武鬥的場景。1968年我父母因三線建設需要到四川宜賓縣豆壩的 401電廠工作,我們隨父母到了宜賓。當時我經常坐船往來瀘州、宜賓之間,因而對瀘州至宜賓間的長江越來越熟悉,沿江的李莊、南溪、江安、井口、大渡口、野豬埡等地名深入腦中。
1
同時 401電廠也坐落在金沙江下游,就在離金沙江與岷江匯合口不遠的豆壩 (以前為竇壩,因竇氏移民居住得名,後人誤讀)。所以,我從小就看慣了長江上的木帆船、光?的縴夫、碩大的木筏和滿江的漂木。小時侯我還經常在金沙江邊的沙灘玩河沙、堆小人,看著大人們用炸藥炸出一大盆黃臘丁,看到漁民捕獲用拖拉機拉著的千斤中華鱘魚 (臘子魚)。1979年我考上大學後,往來于重慶、宜賓間,偶爾也會坐船往來,對川江沿途的風物更是多有感受,如南溪豆干,江安脆李,納溪泡糖,瀘州的白糕、黃粑、桂圓,合江荔枝,江津米花糖等都印象深刻。
工作以後,第一次感覺到長江的博大應當是在 1986年考察西南古道時,我第一次乘船經過長壽、涪陵、萬縣、奉節 、巫山、巴東到宜昌,第一次走出四川盆地。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船進入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時,長期在丘陵地區生活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急流高峽深谷的幽深荒涼,也第一次感受到東出南津關走入江漢平原後的豁然開朗,第一次感受到長江地理風貌的多彩和博大。在西南師範學院工作後,由於工作需要田野考察和會議差旅,我跑遍了長江流域的主要城鎮。長江幹流的上游城鎮幾乎都有多次考察,遍及長江上游主幹流和各條支流。宜昌以下的城鎮相對考察的少一些,但也先後考察過宜昌、荊州、沙市、岳陽、洪湖、赤壁、嘉魚、武漢、九江、湖口、安慶、宿松、蕪湖、南京、鎮江、揚州、上海等城市,其中宜昌南津關、猇亭、沙市萬壽塔、荊州古城、紀南城、岳陽樓、城陵磯、蒲圻赤壁、漢口海關、黃鶴樓、九江潯陽樓、湖口石鐘山、宿松小孤山、南京中山陵、揚州瘦西湖、瓜洲渡、鎮江西津渡古街、上海長江口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我對長江中下游支流的重要城市,如恩施、長陽、襄陽、長沙、湘潭、南昌、合肥、蘇州、無錫等也多次踏訪。
可以說孩提時代長江的水土滋養了我,成人後長江的資源又養育了我。工作後的我許多成果都是以長江流域為主要的研究空間,如《近兩千年來長江上游森林變遷與水土流失》《長江》《長江三峽歷史地理》《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等,我對長江開始從一種人生感受逐漸上升到對長江歷史的一種理論思考。
長江和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長江已經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河。作為一個生於長江又長於長江的學者,我自然對長江更是有種深深的依戀,也不時會產生許多反思憂慮。長江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每當我登臨高山,看大河蜿蜒如蛇、群山疊嶂,往往感歎自然滄桑、人事蹉跎、歲月如煙,腦海裡往往湧現出古人詠歎長江的一些千古絕句,有激揚的、有奮發的、有傷感的。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萬里長江不知目睹多少王朝興替,觸動多少英雄情懷。談到長江,我對《三國演義》第一回中的開篇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本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楊慎才華橫溢,只因 “議大禮 “得罪權貴,被貶雲南,仕途多舛,這首詞可能是其心境的真實寫照。以往文人多認為此詞過於傷感,有宿命論的色彩,太消極了。但在我來看,這首詞是從自然與人文角度反思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的精品之作,比蘇東坡的《赤壁懷古》更有理性和歷史厚
3
重感。從個人與社會因素看,那些青雲直上的奸臣們早已深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下,為人唾棄,唯楊慎詩名遠播,被後人崇敬憑弔。歷史是辯證的。從歷史長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人類本是自然的產物,在短時間內,人類的活動盡顯英雄本色 ;但在歷史的自然長河裡,大自然的威力是永恆的,此所謂 “青山依舊在 “。這使我想起我在《中國歷史地理》中總結的一段話 :”從天地生的綜合研究來看,從長時段來看,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肯定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裡,人類可起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的作用,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起有決定作用。”
在我看來,從歷史與自然的角度來客觀分析人與自然的發展,將古今人物和事件放在自然歷史的長河中去分析,正是我們所缺乏的。要知道,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歷史僅是自然歷史中短暫的一頁。以長江而論,地老天荒,今天的長江形成已經有 300萬—500萬年的歷史,古長江的形成歷史則長達 1 8億年,而長江古人類的歷史不過 200多萬年,長江流域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文明社會不過七八千年的時間。歷史與現實也是緊密不可分的,當下的現實往往能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中找到答案,而現實的評價往往也需要歷史的歲月去評判,此所謂常看長江長河落日圓,不怕歲月大浪不淘金 !
藍勇,2022年7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