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日常的深處 (精) ISBN:9787521760804 出版社:中信 著編譯者:王小偉 頁數:24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74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為什麼我們物質條件更好,卻比父輩更難感到幸福? 對當下的不滿,只能用懷舊療愈? 如何逃出被消費主義綁架的精神困境? 哲學走出象牙塔,打破一切內卷、智商稅和消費主義,給社畜們一次純享版心靈按摩。 本書既不高冷,也不學院,但融合海德格爾、阿倫特等哲學大咖的思考,關注那些雞毛蒜皮卻讓人幸福的「好物」,解決所有為外物所累的疲憊+內耗。 寫給生活簡單而紮實的人們,願你在這本書里,找到自己。內容簡介 在物質生活高度繁榮的今天,人們時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對貧乏的過去,重回人與物的和諧關係。 為什麼柴火灶比煤氣灶燒菜更香? 為什麼自行車比汽車似乎更能承載? 為什麼爐子比暖氣更暖人心? 這種對過去生活的羅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偉琢磨了一種恰當的、刻畫生活的手段,從懷舊的影像中梳理內心,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長輩的回憶,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技術人工物(俗稱「東西」)是如何生滅的,試圖解釋為什麼在之前的歲月物件是如此金貴,彷彿家庭成員,而現在的物件變成了純粹的商品,不再需要人花心力照顧,只剩下乾癟的使用價值。 本書中所談論的諸多技術物是「70后」「80后」和「90后」共同的回憶,有些是比較單純的設備,比如電視、手機,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關的技術產品,比如住房和穿衣,還有飲食。作者以技術哲學為基,打破學術和文學的壁壘,把物當成主角,刻畫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集體歷史。作者簡介 王小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科技哲學教研室副教授、傑出青年學者,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科技史與科學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一直從事科技倫理、技術哲學研究工作。近著有《技術意向性與現代技術治理》(2023),近編有「Harmonious Technology: A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 (2021,與Pak-Hang Wong合編)。在中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20餘篇。這些工作試圖超越技術工具論視角,結合中國傳統的偶家哲學資源,為理解技術的本質提供新穎思路。其基本觀點是,技術並不是中立的工具,任由人取捨、擺弄,技術具有意向性,能夠誘導人的行為。人的種種生活意義是經由技術物的參与與建構得以展開的。 在學院工作之外,擔任豆瓣時間科技倫理相關音頻課程主講人,為《新京報》《信睿周報》等報刊撰寫評論與專欄文章,致力於推動科技倫理、技術哲學研究的傳播。近來試圖透過對「低技術」(日用物品)的詮釋,來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人的技術生活史。目錄 推薦序 簡單又紮實的生活序言 回到事物本身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吃飽與吃好 飢餓是一種慢性病 天天叫外賣的兩口子是容易散夥的 食物營養主義 第二章 家的構思與營造 「買房了嗎」? 城裡的房子 居家是一種治療 空間與人格 第三章 衣服:一塊儀式化了的布 穿衣是門學問 怎麼穿與穿什麼 衣物的解放 紡織品大泛濫 第四章 林中路與康莊道 道路≠通勤 成人走路VS孩子走路 小路,才是用來回家的 第二部分 第五章 電視的墮落 電視的多面性 有電視的童年 「虛假需要」生產機 第六章 小城列印店 五筆打字 從書法到純工具 文字的祛魅 第七章 錄像廳與大啟蒙 崇高與暴力 作為觀賞對象的性 錄像廳與現實+ 第八章 巨機器學校 不開心的場所 誇美紐斯批判 附近的學校 大校與暴力 第九章 巫與醫:體驗治療 焦慮 看病貴 排隊維修 核磁共振儀 醫與巫 第三部分 第十章 手機與現實生產 大哥大 來自「龐然大物」的威脅 形而上學快樂機 第十一章 微信與分享的俗化 電子鐐銬 微信恐音症 愚蠢的罪證 分享的俗化 第十二章 斷舍離與囤積癖 物盡其用 斷舍離 崇物 後記 生命中的真問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