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沒有答案的兵法 (日)平田昌思 97871080770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T$24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孫子》-沒有答案的兵法
ISBN:978710807707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日)平田昌思
叢書名:古典新讀
頁數:2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75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孫子》作為中國古代經典典籍,一直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關注。本書梳理了《孫子》的成書過程,對其創作、流傳至日本后的版本,甚至近代在歐美等國家的流行進行了分析研究。從《孫子兵法》2400年的閱讀史中看見這本書的魅力與精髓,看見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性和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為「古典新讀」系列第三輯作品
《孫子》不過六千言,卻在千百年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為古今中外諸多學者關注、研究和肯定。本書從「《孫子》如何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典」這一問題出發,追尋《孫子》在歷史上被世代閱讀以及反覆「誕生」的過程,解讀其中的精妙,並嘗試完成對此問題的解答。

目錄
前 言 / 1
第一部分 書籍的旅行——對不敗的渴望
第一章 戰爭的語言化——《孫子》的原型? ? / 5
第二章 成書與傳承 / 15
第三章 日本的《孫子》——到江戶時代末期? ? / 73
第四章 在帝國與「冷戰」之下 / 109
第二部分 暢遊于作品的世界 ——辭如珠玉
第一章 為了帝王——《群書治要》卷三十三? ? / 141
第二章 形與勢——永祿三年的解讀? ? / 159
第三章 應要不確定——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奇正》? ? / 175
第四章 集體與自然條件——西夏文譯《孫子》? ? / 190
結 語 / 202
附 注 / 207
參考文獻 / 208
文摘

精彩書摘
孫武是否確有其人
若據《史記》,則今本《孫子》當創作于公元前 6 世紀末。較早對這一點提出明確質疑的是南宋葉適(1150—1223),他以孫武的人物事?幾乎不見於除《史記》外的其他古文獻為依據,認為《孫子》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即公元前 5 世紀末前後由民間的無名氏寫成的著作,而孫武在吳國得到重用等都是誇張的編造之詞。(《習學記言》卷四十六)
的確,若依《史記》,則吳王闔閭能夠破楚是因孫武之力。可取得了如此功績的名將,卻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在《史記》中也只出現了設法讓吳王闔閭的宮女遵守軍紀這樣的逸事。或許大家都已熟知這個故事,此處還是簡單做一介紹。
孫武初次謁見闔閭的時候,王為了測試他的實力,讓宮女充當士兵,由孫武來指揮。孫武將一百八十名宮女分為兩隊,讓她們每人持戟,命令她們配合鼓的信號向前後左右轉。然而不論他耐心地說多少遍指令,她們都只顧大笑而不認真配合。然後孫武就說:「依據兵法,『如果沒有得到指令和通知的話,是(下達命令的)將軍的責任;下達了命令並要求執行但沒有執行的情況下,就是(執行命令的)隊長的責任』。」(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於是下令斬殺了擔任隊長的王的兩位寵姬。在這之後宮女們就一絲不苟地遵照指令行動了。闔閭雖因寵愛的女人被殺而驚駭,但也由此知曉孫武是一個有能力的指揮官。
(完整內容可參閱新訂第 186—189 頁。依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對內容略作了補充)
只有此奇聞流傳下來的孫武真的不是一個架空的人物嗎?今本《孫子》會不會是在之後的戰國時代寫成的呢?
關於這個觀點,贊否雙方都發表了多種意見,其中江戶時代津藩的學者齋藤拙堂(1797—1865)將《孫子》和《史記》《左傳》對照,指出了四個疑點,他斷定孫武曾任職于春秋時代的吳王闔閭手下之言是司馬遷的失誤,實際上應與戰國時代的孫臏為同一人物。(《拙堂文集》卷四《孫子辨》)其論據如下:
(一)《史記》中記載公元前 506 年吳破楚是因孫武之力,而詳細記述了吳楚戰爭的《左傳》中卻沒有出現孫武的名字。
(二)根據《史記》,孫武在謁見吳王闔閭之前應已寫成《孫子》。當時越國尚弱,然而《虛實篇》中卻有「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如果《孫子》不是寫于越國變強之後,就無法解釋這句話。
(三)依據《左傳》,吳越第一次真正交戰是在公元前 510年。但是,《九地篇》卻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如果在孫武攻楚的公元前512 年以前《孫子》就已經寫成的話,那就會變成孫武預見了未來的吳楚對立。
(四)據《史記》記載,吳國公子光在公元前 515 年派刺客專諸暗殺了他的堂兄弟吳王僚,然後自己即位成為吳王闔閭。孫武同闔閭攻楚是在公元前 512 年,也就是僅三年後的事情。孫武和闔閭初次見面是在這之前,所以《孫子》的寫作和專諸暗殺事件孰先孰后也就無法判斷了。然而《九地篇》中卻出現有「諸、劌之勇也」。魯國武將曹劌用匕首威脅齊桓公迫其歸還魯國領土這一事件發生在公元前 681 年,將同時代的專諸和百余年前的曹劌並舉為例則顯得不自然。
四點當中的(一)(三),皆川淇園(1734—1807)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和《孫子》文本之間的矛盾出發,也提出了相似的疑問(淇園先生注《孫武子》,筑波大學中央圖書館藏)。
關於(四),新井白石(1657—1725)最早注意到這一點,認為《孫子》的寫作應該是在專諸暗殺事件之前,或許在更早的時代曾出現過另一名名叫專諸的暗殺者,但同時又提及主張《孫子》成書于戰國時代的葉適的說法(《孫武兵法擇》卷十一)。宋代中國和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們心中的疑問不斷積累,在此背景下齋藤拙堂的說法出現了。他仔細閱讀、對比了《孫子》和《左傳》《史記》,以更有說服力的方式指出了疑點。
在齋藤拙堂之後,關於《孫子》的著者,被認為較大可能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出現的另一位「孫子」,即晚孫武一百年活躍于歷史舞台的戰國時代的齊國軍師孫臏。有段時期的主流說法是,孫武為傳說中的人物,孫臏才是《孫子》的著者。
至於《孫子》的成書年代,到現在都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看法。下面列舉一部分 20 世紀后出現的說法:
與闔閭會面之前的孫武的創作(何炳棣)
公元前 496—前 453 年(鄭良樹)
戰國初期的公元前 4 世紀前半(淺野裕一《十三篇〈孫子〉的形成過程》)
戰國初期,孫臏之前(武內義雄《孫子之研究》)
公元前 400—前 320 年前後(格里菲斯)
原型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孫臏之前,或者成立於同一時期(金谷治《新訂 孫子》)
戰國時代的孫臏的著作(金德建),曹操抄錄了孫臏的原著(武內義雄《孫子十三篇的作者》)
戰國時代中期(李零似乎認為是公元前 4 世紀)
戰國時代中後期(齊思和認為是公元前 4 世紀—前 3 世紀)
晚于公元前 3 世紀的可能性很高(山田崇仁)
粗略來說,從公元前 6 世紀末到公元前 3 世紀,不同觀點之間《孫子》的成立年代相差兩百余年。
(節選自《〈孫子〉:沒有答案的兵法》,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1月出版,節名有改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