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 (增訂版) ISBN:978710022421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周群 叢書名: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頁數:54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94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晚明文學思潮是明代中後期個性解放思潮在文學領域里的反映,而後者又藉助于對傳統儒釋道思想作新的詮釋而實現。本書旨在開拓對晚明文學思潮研究的新視角。與一般從文學批評史、文學史的縱向角度研究晚明文學思潮不同,本書側重於同時代的宗教、哲學對晚明文學的影響這一橫向研究,並注意文學與哲學、理論批評與創作、文人性格與審美情趣之間的結合。本書研究的是晚明文學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批評家、作家。對於晚明文學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形態,諸如徐渭的「真我」說、袁宏道的「性靈說」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為正確認識晚明文學思潮的內涵、產生的緣起進行了新的探索。從學術本原上糾正了諸多學界習以為常的傳統表述。本書亦是學界最早從學術背景的維度探索晚明文學思潮的專著之一,對其後逐漸形成的這一熱點,具有先導之功。目錄 序言/卞孝萱第一章 概 論 第一節 晚明三教特色 第二節 晚明文學思潮概況及特徵 第三節 陽明及其後學與晚明文學思潮 第四節 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 第五節 道家及道教與晚明文學思潮 第二章 理學到心學的嬗變:晚明文學思潮的醞釀及其學術根源 第一節 理學到心學的嬗變與李夢陽等人的非常之論 第二節 王畿「靈明洒脫」的良知說與唐宋派以意為本、「直攄胸臆」的文學主張 第三節 心性理論與王世懋、屠隆等人對性靈的重新論釋 第三章 學宗王門:徐渭與文學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再傳陽明:徐渭的學術底色 第二節 取法王畿「惕之與自然非有二」與本色論二 第三節 兼取王、季:宗經稽古與抒寫真我的統一 第四節 祖述儒典:論「中」而求變 第五節 師法唐宋:文思學理的調適 第四章 《金剛》掃相:徐渭的「本色」文藝觀 第一節 《金剛經序》與《西廂序》 第二節 《金剛經跋》與《題崑崙奴雜劇后》 第三節 「有異」於時、嗣響晚明 第四節 啟導晚明的學殖動因 第五章 《楞嚴》義理:徐渭的真我說及其藝術實踐的學術底色 第一節 《楞嚴經》與「真我」內涵 第二節 《楞嚴經》與《翠鄉夢》題旨 第三節 《楞嚴經》「根大」義理與徐渭集諸藝於一身的審美體驗 第六章 出入三教、高張個性:李贄的文化心態與「童心說」「化工說」 第一節 李贄兼取三教的學殖 第二節 「童心說」及其學術淵源 第三節 《華嚴經》與詩畫理論 第四節 「化工說」與自然情性論 第五節 「童心者之自文」:「下筆無狀」的作品 第七章 融通儒釋、以儒為本:焦竑亦「靈」亦「實」的文論 第一節 融通儒釋與反對模擬 第二節 儒學精神與尚實之論 第三節 「性靈」及其理論奧援 第四節 釋道學殖與詩文理論 第五節 沖融雅潤的詩文 第八章 「可上人之雄」「李百泉之傑」:湯顯祖的「尚情論」及革新派的創作高標「臨川四夢」 第一節 「邃于理」:「為情作使」的儒學根基 第二節 「幼得於明德師」「聽李百泉之傑」與文學情感論 第三節 「紫柏禪」與後期作品中的矛盾心態 第九章 論學宗儒、論文尚本:公安派先驅袁宗道重「學」沖和的文論 第一節 首開公安派之驊騮 第二節 培本尚學與沖和允洽的文學革新論 第三節 清潤婉妙的詩文 第十章 陽明濡染、卓吾發皇:袁宏道「性靈說」與晚明文學思潮的高漲 第一節 王學與「性靈說」 第二節 李贄與「性靈說」 第十一章 推挹龐蘊、別解禪法:佛學與袁宏道前期文學思想 第一節 推挹龐蘊及其思想動因 第二節 佛禪與「性靈說」 第三節 別解「禪」義與文學通變觀 第十二章 《合論》凈土、自為一《庄》:袁宏道後期學術思想及美學旨趣 第一節 修持凈土與注重學殖 第二節 《廣庄》及其「淡」「質」的美學旨趣 第十三章 禪光佛影、老莊風韻:袁宏道性靈詩文的學術氤氳 第一節 「好句逢僧得」:佛理禪意與詩歌創作 第二節 「十分漆園學得五」:道家思想與山水遊記 第十四章 學承陽明、兼習佛禪:公安派羽翼陶望齡的「偏至說」與「內外論」 第一節 融匯三教的學殖 第二節 援經論詩的獨特途徑 第三節 講性氣、重才情以反覆古 第四節 陶望齡與公安「三袁」的唱和交誼 第五節 頗得佛理禪意的詩歌 第十五章 「中行」與禪悟:公安派殿軍袁中道繼踵哲昆、力矯其偏的文論 第一節 「性靈說」與三教學殖 第二節 「中行」、佛禪與含蓄蘊藉 第三節 于山水自然中證悟靈慧之心 第十六章 大慧臨御:公安「三袁」推尊宗杲的學術與文學意義 第一節 承學宗杲的顯性表現 第二節 承學宗杲的內涵及其文學意義 第三節 承學宗杲與公安派學術思想的調適 第四節 大慧臨御的原因及影響 第十七章 「如說」《楞嚴》、「遇」適《莊子》:竟陵派對「性靈說」的新變 第一節 一個屢受非議的文學流派及其學殖 第二節 鍾惺《楞嚴如說》與「古人精神」 第三節 「孤行靜寄」與靜觀默照 第四節 佛教「苦諦」與荒寒境界 第五節 譚元春「化身莊子」與寬閑氣象 第十八章 儒學與「情教說」:馮夢龍的通俗文學觀及晚明文學思潮的消退 第一節 一位尚俗的文學活動家 第二節 本于儒學的「情教說」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