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法學.2021.第2輯 (總第10輯) 9787519783181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 張志銘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法律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師大法學.2021.第2輯 (總第10輯)
ISBN:9787519783181
出版社:法律
著編譯者: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 張志銘
頁數:41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5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主題為「司法證據和證明的基本理論」,囊括了多位刑事司法學界知名學者的作品,形式包括論文、案例分析等,較為全面地對我國司法證據和證明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評析與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研究價值,也能對刑事審判司法實踐形成較好的借鑒。

目錄

目錄
筆談:證據法的知識傳統與話語體系
證據法的知識傳統與話語重建 易延友
證據法的理論基礎與研究面向 魏曉娜
證據法的三個學科傳統 孫 遠
基於程序與事實互動關係的證據法學理論建構 楊 波
中國刑事證據法的知識傳統 李訓虎
證據法制度話語的多元性及其整合 吳洪淇
發現與識別 ?化強
譯文
數字證據和新刑事訴訟程序 Orin S Kerr 著 郭至立 譯
英國與法國、德國、荷蘭的「現代」刑事證據法發展:1750~1900年 R G Bloemberg 著 范智凱 譯
不可靠證據的司法審查:無辜者時代的正當程序與證據規則 Keith A Findley 著 劉金松 譯
法庭科學證據的憲法規制 Brandon Garrett 著 丁鐵珍 譯
法律為何應被遵守 Hans Kelsen 著 張書友 譯
法律與事實二分的迷思 Ronald J Allen Michael Pardo 著 張嘉源 譯
挪威的法律方法教育 Hans Petter Graver 著 劉 玥 譯
論文
民事訴訟電子數據交換模式初探 王曉華 姚思捷
從資格到適格:民事訴訟中證據能力定義的本土化調適 王璨璨
「優化營商環境」命題的內在邏輯 ——基於企業守法可預期性的視角 劉 睿
家庭暴力認定難的實證研究 ——以Y市家暴型離婚案件為樣本 宋晨翔 葛茹雙 王亞男
書評
打通史學研究與司法證明的底層邏輯 滿運龍
法律論證和事實認定的基礎 ——評蘇珊·哈克的《證據原理》 官正艷
案例分析與訴訟實務
反向抵押涉及「最後遺囑」條款時繼承主體的認定 ——對李某、沈某遺囑繼承案的評析 田桂瑤 王夢涵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的證明 孔令南 孔 萍

前言/序言
卷首語
《師大法學》第10輯以「司法證據和證明的基本理論」為主題,自2022年4月徵稿以來,得到了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至2022年12月,編輯部對所收稿件經認真遴選和編校,形成了五個欄目。依序介紹如下。
「筆談」專欄圍繞著「證據法的知識傳統與話語體系」這一話題,彙集了一組文章。中國證據法學在學科知識體系、概念體系、理論基礎和法系傳統等方面尚存在較多學理爭議。鑒於此,本刊曾組織過一次學術沙龍,邀請易延友教授、魏曉娜教授、孫遠教授、楊波教授、李訓虎教授、吳洪淇教授、?化強教授等,結合自己的研究旨趣就該主題發表高論。期望以此辨別爭議,凝聚共識,助推證據法基礎理論研究。會後,在發言稿的基礎上,經各位作者改定,形成了這組專欄文章。我們希望通過將作者們的觀點付諸文字,既呈現又延展會上的討論。
「譯文」欄目包含5篇證據法學的論文,分別為:Orin S Kerr教授著、郭至立譯《數字證據和新刑事訴訟程序》;R G Bloemberg博士著、范智凱譯《英國與法國、德國、荷蘭的「現代」刑事證據法發展:1750~1900年》;Keith A Findley博士著、劉金松譯《不可靠證據的司法審查:無辜者時代的正當程序與證據規則》;Brandon Garrett教授著、丁鐵珍譯《法庭科學證據的憲法規制》;羅納德·J 艾倫教授和邁克爾·帕爾多博士著、張嘉源譯《法律與事實二分的迷思》。這組論文或者聚焦于證據規則和程序規則如何回應新時代問題,或者探討了證據法學中一些常論常新的宏觀問題或基礎問題;但它們都折射出不同法系和國別的證據法學傳統,可以相互映照。本專欄還包括兩篇法理學的論文。Hans Kelsen教授著、張書友副教授譯《法律為何應被遵守》一文論述了「法律之效力根據何在」這一經典問題;Hans Petter Graver教授著、劉玥譯《挪威的法律方法教育》一文介紹了在挪威的法學院中如何向學生教授法律方法。
「論文」欄目包含4篇文章。王曉華博士和姚思捷所寫的《民事訴訟電子數據交換模式初探》一文,針對電子數據給傳統民事訴訟證據交換模式帶來的挑戰,提出應探索和構建專屬於該類證據的交換模式。文中論述了海量電子數據的交換範圍和交換形式的確定應遵循的各項原則。王璨璨所寫的《從資格到適格:民事訴訟中證據能力定義的本土化調適》一文,在溯源對比大陸法系證據能力概念、英美法系證據可采性概念以及我國法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之制度差異的基礎上,區分了證據資格與證據適格性,認為我國民事訴訟語境下的證據能力等同於證據的適格性;具有證據能力的民事證據既要符合法律明確規定的抽象資格,又與具案中的法官裁量有關。劉睿博士所寫的《「優化營商環境」命題的內在邏輯——基於企業守法可預期性的視角》一文提出,保障企業在營商過程中的「可預期性」是「優化營商環境」命題之內在邏輯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指守法預期的確定性。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宋晨翔博士、葛茹雙和王亞男所寫的《家庭暴力認定難的實證研究——以Y市家暴型離婚案件為樣本》一文,以某地家暴型離婚案件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論述了家暴認定難的諸多原因。
「書評」欄目包含兩篇文章。滿運龍教授在《打通史學研究與司法證明的底層邏輯》一文中,對張保生教授的著作《證據法的理念》和阿蘭·梅吉爾教授的著作《歷史知識與歷史謬誤:當代史學實踐導論》進行了交互輝映式的評論。文中認為:從探究、確認既往事實的角度,歷史研究和司法審判都是「求真認識論」的社會實踐。在從人類認識論角度審視、分析自己各自領域理論與實踐主要問題方面,兩本著作分別代表證據法研究和歷史學研究的前沿。它們以不盡相同的論證方式為各自領域指出了遵循共同認識論原則的發展路徑,殊途同歸。官正艷博士在《法律論證和事實認定的基礎——評蘇珊·哈克的〈證據原理〉》一文中,對蘇珊·哈克教授著、劉靜坤教授譯《證據原理》一書進行了評論。文中認為:蘇珊·哈克的證據法思想是基於認識論的判斷而不是法律規則,既不同於威格摩爾的敘事法和圖示法,亦不認同當下流行的通過概率、貝葉斯主義建構證據法數學模型的構想。蘇珊·哈克強調人本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純形式邏輯不能解決證據論證的各種問題。文中還闡述了《證據原理》一書可能給中國證據法學研究和司法實務帶來的改變。
「案例分析與訴訟實務」欄目包含兩篇切近司法實踐的文章。田桂瑤與王夢涵法官所寫《反向抵押涉及「最後遺囑」條款時繼承主體的認定——對李某、沈某遺囑繼承案的評析》一文,以案例評述的方式分析了「最後遺囑」條款能否視為投保人放棄「撤回遺囑權」,「最後遺囑」條款是否涉及法定無效情形、法院裁判能否直接認定「最後遺囑」條款無效等問題。孔令南檢察官與孔萍所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的證明》一文,針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賠償數額認定的難題,論述了法官在證明責任語境下的技術性處理方案。
編輯部對上述各位作者、譯者表示誠摯謝意。感謝對本輯主題懷有期待的讀者朋友。尤為感謝北京大學法學院吳洪淇教授,他欣然接受邀約,作為本輯的客座執行主編,推動完成了組稿、編校和出版工作。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