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從通信到多能力融合的變革 劉光毅 97871214662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電子工業
NT$1,1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6G-從通信到多能力融合的變革
ISBN:9787121466267
出版社:電子工業
著編譯者:劉光毅
叢書名:6G新技術叢書
頁數:49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2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面向2030年商用的6G將是支撐「數字孿生、智慧泛在」社會發展願景的基礎設施,6G除了對傳統的通信能力進行進一步增強,更需要構建新的能力維度,實現通信與感知、計算、人工智慧(AI)、大數據、安全等能力的一體融合設計,通過按需服務的方式,實現多能力服務質量(QoS)的端到端保障,更好地滿足6G差異化和碎片化業務場景的需求。本書首先回顧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史,從5G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出發,概述6G發展和演進的驅動力,歸納和匯總了全球從事6G研究的主要機構、組織、項目和企業的相關研究進展和成果,並且從願景、需求、頻率、網路架構等角度展望了如何定義6G;然後圍繞傳統通信網路的容量、效率、覆蓋等的優化,介紹了6G無線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幾個技術方向,包括分散式多輸入多輸出(MIMO)、智能超表面(RIS)、AI使能的空口、先進的全雙工、正交時頻空調製(OTFS),以及通信和感知的融合、零功耗通信等;最後從整個網路架構的角度,著重介紹了空天地融合,以及6G多能力融合移動網路架構的設計。 本書可作為5G從業人員和6G研發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還可作為企業布局未來與移動信息應用相關業務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劉光毅,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8年入選科學技術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5G項目總監,中國移動集團公司技術諮詢委員會無線專家組副組長、GTI(Global TD-LTE Initiative)全球產業聯盟頻率工作組主席和5G eMBB Program協調人,北京通信學會理事,中國通信學會測試儀器儀錶專業委員會專家。長期從事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標準化和產業化工作,帶領團隊全程參与TD-LTE及其後續演進的標準化工作,全程參与5G的技術研究、標準化和產業化推進工作,2016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多次榮獲CCSA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所在團隊入選2017年「央企楷模」。

目錄

第1章 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規律
1 1 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歷程
1 2 我國對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貢獻
1 2 1 1G空白
1 2 2 2G跟隨
1 2 3 3G突破
1 2 4 4G並跑
1 2 5 5G領先
1 2 6 6G啟航
1 3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2章 5G發展現狀與挑戰
2 1 5G概述
2 1 1 無線接入網(RAN)架構
2 1 2 空口設計
2 1 3 核心網服務化和網路切片
2 1 4 移動邊緣計算
2 2 標準演進
2 3 5G的頻率
2 4 5G的商用網路部署
2 5 5G的業務發展
2 6 5G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 6 1 「開源」
2 6 2 「節流」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3章 為什麼要研究6G
3 1 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3 1 1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驅動
3 1 2 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驅動
3 2 移動通信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3 2 新應用場景和新業務的需求
3 3 新技術發展趨勢的推動
3 3 1 ICDT深度融合
3 3 2 新的硬體及其解決方案
3 4 現有網路的問題和挑戰
3 4 1 分層協議棧成為新的瓶頸
3 4 2 持續演進的網路切片
3 4 3 固化的網路架構
3 4 3 5G網路的高功耗
3 4 4 高度複雜的運維管理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4章 6G研究的國內外現狀
4 1 6G研究的形勢綜述
4 2 6G國內研究進展
4 2 1 中國移動
4 2 2 華為
4 2 3 中信科移動
4 2 4 中興
4 2 5 vivo
4 2 6 OPPO
4 3 7 IMT-2030推進組
4 2 7 科學技術部6G推進組
4 2 8 未來移動通信論壇
4 2 9 6GANA
4 3 6G研究的國外進展
4 3 1 歐洲研究團體和機構
4 3 2 韓國
4 3 3 日本
4 3 4 美國Next G
4 4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5章 如何定義6G
5 1 業界關於6G觀點的概述
5 1 1 第一個6G的代表性觀點——6G就是太赫茲
5 1 2 第二個代表性觀點——6G就是衛星通信
5 1 3 第三個代表性觀點——6G就是AI
5 1 4 第四個代表性觀點——6G就是語義通信
5 2 6G願景與需求
5 3 6G頻率
5 4 6G網路架構展望
5 4 1 按需服務
5 4 2 至簡
5 4 3 柔性
5 4 4 智慧內生
5 7 5 安全內生
5 4 6 數字孿生
5 4 7 6G網路架構概覽
5 5 空口技術
5 6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6章 分散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6 1 MIMO技術的背景
6 1 1 MIMO技術及超大規模天線技術
6 1 2 集中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6 1 3 分散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6 2 分散式MIMO系統的演進及技術特徵
6 2 1 分散式MIMO系統的演進
6 2 2 無蜂窩MIMO系統及分散式超大規模天線的技術特徵
6 3 無蜂窩MIMO系統介紹
6 3 1 TDD模式
6 3 2 FDD模式
6 3 3 可拓展模式
6 4 無蜂窩MIMO系統及分散式超大規模天線的關鍵技術
6 4 1 用戶接入點關聯、導頻分配及通道估計
6 4 2 上行與下行信號處理技術
6 4 3 網路同步與校準
6 4 4 毫米波分散式超大規模天線技術
6 5 無蜂窩MIMO系統的網路部署
6 6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7章 智能超表面
7 1 概述
7 2 硬體材料與電磁調控
7 2 1 智能超表面硬體結構
7 2 2 智能超表面調控機理
7 2 3 相位離散化選擇
7 2 4 智能超表面研究硬體原型
7 3 通道模型
7 3 1 模型假設及設計原則
7 3 2 RIS物理模型抽象
7 3 3 MHCM RIS通道模型
7 4 RIS輔助的無線通信
7 4 1 性能評估分析
7 4 2 預編碼與波束賦形
7 4 3 級聯通道信息獲取
7 5 RIS網路部署與性能評估
7 5 1 RIS網路部署
7 5 2 性能模擬與測試
7 6 RIS發展趨勢展望
7 7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8章 AI使能的空口技術
8 1 AI使能的空口技術和標準化研究
8 1 1 AI使能的物理層技術
8 1 2 AI使能的空口技術的標準化演進
8 2 AI使能的通道估計
8 2 1 傳統通道估計
8 2 2 演算法框架
8 2 3 模型選擇
8 2 4 演算法設計
8 2 5 性能分析和討論
8 3 AI使能的通道狀態信息反饋
8 3 1 終端通道信息反饋
8 3 2 評價指標
8 3 3 用於反饋的通道信息
8 3 4 演算法設計
8 3 5 性能結果
8 4 AI使能的毫米波波束管理
8 4 1 終端側AI波束管理
8 4 2 基站側AI波束管理
8 4 3 硬體平台終端波束管理方案驗證
8 5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9章 新型雙工(Advanced Duplex)
9 1 驅動因素和趨勢
9 2 主要技術問題、挑戰和適用場景
9 3 自干擾刪除關鍵技術
9 3 1 全雙工收發機框架
9 3 2 自干擾信號模型
9 3 3 天線域自干擾抑制
9 3 4 射頻域自干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