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逆庫茲涅茨化’研究 李玉梅 97875096924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經濟管理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逆庫茲涅茨化’研究
ISBN:9787509692493
出版社:經濟管理
著編譯者:李玉梅
頁數:22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551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逆庫茲涅茨化」研究》全面聚焦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應警惕的問題——資源從生產率較高產業逆向轉移到生產率較低產業的「逆庫茲涅茨化」,該問題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大風險而存在,必須加以防範與化解。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逆庫茲涅茨化」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部分。首部分介紹產業結構變遷的研究動態,以及「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理論溯源與相關研究:第二部分介紹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特徵,以及「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產生的背景:第三部分分析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現狀,以及「逆庫茲涅茨化」的特徵事實——零散事實和整體事實:第四部分以城鄉分割與服務業擴張的雙重視角分析「逆庫茲涅茨化」的顯性問題:農民工迴流以及勞動力從實體經濟中轉出:第五部分進行「逆庫茲涅茨化」的風險評估以及效應測算:第六部分基於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李玉梅,女,山東日照人。曲阜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四川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公司金融。近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以及省級社科項目多項,在經濟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專著3部,其中《「創造性毀滅」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高校培養路徑研究》一書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概念界定
一、「庫茲涅茨過程」(K過程)
二、「逆庫茲涅茨化」
三、「半城市化」調節模式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思路
一、研究內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節 本書的創新與不足之處
一、創新之處
二、不足之處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綜述
第一節 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動態
一、高質量發展及其多元化的輻射視角
二、理論創新
第二節 關於產業結構變遷的研究動態
一、關於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經典理論
二、產業結構變遷與生產率增長的國內研究
三、產業結構變遷的研究述評以及對本書的啟示意義
第三節 「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理論溯源與相近研究
一、服務業擴張視角下「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理論來源
二、城鄉分割視角下「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理論來源
三、「逆庫茲涅茨化」類似問題的研究進展
四、「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提出及研究進展
第四節 「逆庫茲涅茨化」問題對策的相關研究
一、工業內生技術變革理論
二、農業產業化研究
三、「逆庫茲涅茨化」問題對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及其對本書的貢獻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背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逆庫茲涅茨化」產生
第一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及其歷史任務
一、經濟發展階段:K過程階段末期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歷史任務
第二節 「逆庫茲涅茨化」產生
一、擾動顯現:調節模式弱化與「逆庫茲涅茨化」產生
二、「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衡量標準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現實考察: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
第一節 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一、我國的整體產業政策
二、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
三、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國際比較
第二節 我國產業政策調整效果: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問題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類型的演變
二、我國產業結構的泰爾指數測度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服務化程度測度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事實證據:「逆庫茲涅茨化」特徵事實
第六章 城鄉分割視角下的「逆庫茲涅茨化」:「農民工迴流」
第七章 服務業擴張視角下的「逆庫茲涅茨化」:勞動力從工業轉移到服務業
第八章 實證分析:「逆庫茲涅茨化」風險評估與效應測算
第九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從一般意義上講,發展問題就是經濟結構的轉型或演進問題。何謂一國經濟結構的演進呢?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將之視為這樣一個進程:經濟增長對技術創新的吸收以及主導產業經濟部門依次更替。從中可以看出,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變遷被視為經濟發展的兩大源泉。在特定歷史階段,針對某一經濟體,這兩大源泉中的一個可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例如,劉偉和張輝(2008)認為,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在改革和發展的最初階段,純粹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要遜於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實際上,產業結構變遷對各國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的時間可能比多數學者預期的還要長,以至於庫茲涅茨於1966年在研究了各國的現代經濟增長模式之後指出,經濟結構轉型的基本特徵便是資源由農業轉移到工業。資源的轉移直接表現為產業結構的變遷,而產業結構的演變需遵循一定的規律,往往呈現出不同階段相異的特徵。
經濟學家們對經濟社會做出的卓越貢獻之一,便是發現其發展進程具有階段性。但是很快,他們發現,在這之後的任務更加具有挑戰性,那就是必須理清經濟發展階段如何劃分以及特定階段的長短問題。不少經濟學家表現出對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興趣,並取得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其中,青木昌彥、庫茲涅茨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本課題尤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青木昌彥(Aoki,2012)在對東亞經濟多年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東亞主要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五個階段的特徵,分別是「馬爾薩斯階段」、「政府引領階段」、「庫茲涅茨階段」、「基於人力資本發展階段」以及「後人口轉變階段」。其中,經濟發展的「庫茲涅茨階段」具有很多引人入勝的相關研究課題。這一階段對研究我國的經濟發展史尤為重要,因為恰好在這一階段我國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奇?;而「基於人力資本發展階段」對應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庫茲涅茨階段」的一般發展特徵包括:增長的粗放量化特徵、重視生產多於創新的特徵,以及由勞動力流動引致非常顯著的結構效應等。但是在該階段的後期,上述特徵逐步演變為「創新與量化共同驅動經濟增長」,其間由勞動力流動引致的產業結構效應仍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目前處於「庫茲涅茨階段」的後期,引致產業結構變遷效應的勞動力流動仍被視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在「庫茲涅茨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機制基本遵循了如下的邏輯路線:勞動力流動→主導產業競爭優勢塑造→增長實現。其間,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達成一種長期通力合作的「默契」。這種寶貴的「默契」一度將我國經濟送上發展的快車道。有意思的是,「逆庫茲涅茨化」問題被視為上述「默契」的擾動因素,是阻礙發展車輪運轉的沙礫。究其原因可歸結為勞動力沒有「循規蹈矩」地參与流動,而這裏的「規矩」便是生產率標準。事實上,「逆庫茲涅茨化」問題的潛在危害性可能體現為對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模式有效運轉的干擾和阻礙,但在「庫茲涅茨」發展階段其表現出的危險性最大,因為它所影響的勞動再配置效應是該階段經濟增長的幾乎最重要的來源。眾所周知,勞動力流動是形成要素豐裕供給的先決條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庫茲涅茨階段」,當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逆庫茲涅茨化」問題時,促進工業擴大生產的要素條件優勢不易塑造,引導增長的主導「產業範式」未能形成,從而導致要素驅動增長模式運轉受阻;在另外一個經濟發展階段——「基於人力資本發展」,當出現「逆庫茲涅茨化」問題時,構建現代產業新技術路徑的人力資本條件不完全具備,進而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可能出現運轉失靈的問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