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增訂本) 張力奮 978754861978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林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平涼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增訂本)
ISBN:9787548619789
出版社:學林
著編譯者:張力奮
頁數:4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56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平涼路2767弄,一個獨特的上海建築與社群樣本,位於上海東北角,楊浦區定海路街道。
1921年,日商公大第一紗廠在此創建。1922年,其配套職員和工人宿舍竣工,定名”公大南北工房”,內含英式別墅、日式排屋、新式里弄簡屋等樓群。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南京國民政府接管。1946年1月更名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十九紡織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7月1日更名為國營上海第十九棉紡織廠,社區隨之更名為上棉十九廠工房。
2021年舊區改造,十九棉工房,劃上句號。
我們用新聞採訪、寫作與生產的基本訓練、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歷史意識,記錄城市版圖劇變的上海,特別是快速消失、永遠回不來的那個里弄上海。這種田野作業,有點像”考古”,在都市的”遺跡”或廢墟中游走、駐紮,走門串戶,挖掘那些值得留住的史跡和永恆記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張力奮
到2022年底,我們定海已經全部完成了成片及零星二級以下舊裡的舊區改造任務,2 萬多戶居民家庭搬離了棚戶舊裡,居住這一困擾定海多年的民生問題得到了徹底改善。我很高興見證了這個老工業基地居民區的變遷與改造。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舊區改造分指揮部負責人 楊建元
這部《平涼路2767 弄》,是對一個自成單元百年社區人文歷史的深度發掘,是對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素描,是對一個行將消逝的社區帶有搶救性質的人文考古,是一群具有社會學意識、歷史學素養、新聞學專業的學者所做的都市口述史的典範之作。
——上海史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熊月之

內容簡介
“平涼路 2767弄”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本書通過16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舊區改造負責人的口述史,輔以歷史大事記和 120 幅各階段圖片,生動地呈現了十九棉工房這一自成單元社區的百年變遷,還原了建築、居住空間、社區與日常生活的歷史演變,是一部關於”都市考古”的社會學著作,為發掘和保存上海的城市底蘊和城市文脈提供了積極的支持和探索。
作為增訂本,本書在原版15篇居民訪談的基礎上新增1篇居民戴先生的訪談記錄,並收錄其家人的三張不同時期的珍貴全家福;補充田野教學記錄說明;新增附錄,增補該書出版後的重要媒體報道及拆遷後近況照片組圖;補充再版序言。

作者簡介
張力奮,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牛津大學、香港大學、臺灣政治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校訪問學者、客座教授。復旦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英國萊斯特大學傳播學博士。曾任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FT中文網創刊總編輯。曾獲亞洲新聞獎(SOPA)等多項國際新聞獎項。著有《世紀末的流浪》(合著)、《黑白灰》(紀實攝影集)、《牛津筆記》、《追光者:金國藩九十自述》等。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都市、田野調查與記錄”項目組共15人,張力奮教授為項目主持人、指導教師;吳亦陽、陳楊、鐘佳琳、魏之然、歐柯男、吳昊、張藝嚴、莫迦淇、李昂、余洋、陳至、李大武12人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學生;于晴、馬曉潔為助教。

精彩書評
《專訪張力奮:一個正常社會一定是尊重記憶與歷史的社會》(節 選)
澎湃新聞:新書6月上市後得到了哪些方面的讀者反饋?
張力奮:反饋較多的讀者有三種情況:一類是歷史上曾生活在平涼路 2767弄的老居民,或與上棉十九廠有過交集的人,包括他們的後輩。書出版後沒幾天,復旦一位教授深夜短信我,說她復旦附中的中學同學正巧線上聚會,這兩個在美國做醫生的同學就是 2767 弄出來的,她想買書寄到美國去。
第二類是研究上海的學者、記者,特別是做社會學或地方史研究的。長達 4個多小時的研討會及學者的熱烈討論與興趣,即是一例。
第三類是上海市民,特別是曾從事紡織業或生活在楊浦紡織區的人。比如上棉四廠、上棉十七廠,說”等你們來寫寫我們這裡”。
澎湃新聞:記錄普通人的故事,近年來似成趨勢。除了新聞機構,有很多內容生產機構也在做這件事。這件事質量好壞的關鍵在哪裡?
張力奮:我覺得做比不做好,至少有意識了。至於專業程度,只能慢慢來。我覺得,從成果而言,還遠遠不夠。上海應該留存的記憶實在太多,我們需要一些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我這裡說的”里程碑意義”倒不一定完全是學術價值,而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平涼路 2767 弄》這本書具有某種社會學的標本意義。類似的研究在中國還需要特別多的鼓勵,因為這樣的研究,往往只有專業的研究者才做得了。我們現在記錄也好,記憶也好,要從最基本的、周邊的東西做起。比如寫寫自己的家史、父母口述史。我做的事情都是最基本的。中國的研究,普遍是大題小做,我這種是小題大做。
澎湃新聞:從傳播的角度看,這本口述史對讀者理解當代中國有什麼啟發?
張力奮:說實話,我從沒想過那麼多。我的想法很簡單,一個正常社會一定是尊重記憶與歷史的社會,特別是尊重個體的、私人的、民間的記憶。這方面做得太不夠了。中華五千年古文明,從記憶的角度來講,裡面還有很多盲點。我們能做什麼呢?關心自己”周邊”的事情。瞭解世界,首先得瞭解周邊,瞭解我們個體生存的周邊世界,也會對外面的世界有一個更好的想像與認知。
(作者:澎湃新聞記者楊小舟,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10日)
《”撿垃圾”的新聞系教授張力奮:好的新聞溝通讓社會健全》(節 選)
第一財經:《平涼路 2767 弄》這本書,你說100 年以後還有人讀,為何這麼有信心?
張力奮:我有信心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一個記錄。現在中國宏大的敘事非常豐富,但是記錄和記憶不多。而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是因為它記錄了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宏大敘事。人的行為,人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精神世界,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所有的一切細節,都是歷史最應該記錄的。
《平涼路 2767 弄》中的記憶,是上海記憶的一部分。100 年以後上海一定會在,如果上海這樣的城市最終要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一個路徑的話,沒有歷史是無法想像的。而我們現在就處在一個歷史急速變化的時期。為什麼我說 100年後還會有用,是因為這本書非但留下了印記,還留下了非常多的細節 印記。
中國歷史上對非官方的歷史不太看重,而現在要理解中國,我認為民間的歷史、市民社會的記錄,從這個角度看,其實比官方史更重要。100 年我已經說得客氣了,我覺得這樣的書 500 年以後,歷史學家都會看。
(作者:第一財經記者彭曉玲,原文發表於2023年8月11日)

目錄

目錄

序言 〈熊月之〉
自序 〈張力奮〉
導讀:十九棉與平涼路 2767 弄〈張力奮〉
*”田野”教學記錄 (節 選)〈張力奮〉
解放前後的十九棉里弄 〈應長生 口述〉〈李昂 採訪〉
“拾間頭” 半生緣 〈呂成鎖 口述〉〈餘洋 採訪〉
* 田野手記:1921-2021:再見,十九棉工房 〈餘 洋〉
搬了五次家,卻從未遠離 〈陸錦雲 口述〉〈陳楊 採訪〉
* 田野手記:關於相遇和喚醒〈陳 楊〉
十九棉民兵連戰備往事 〈張國鑫 口述〉〈李大武 採訪〉
紡織女工到幼兒園 〈孫敏華 口述〉〈張藝嚴 採訪〉
* 田野手記:記錄的價值 〈張藝嚴〉
“媽媽鼓勵女孩子踢足球” 〈常協五 口述〉〈張力奮 採訪〉
“我生在一號英式洋房” 〈陳寶龍 口述〉〈李大武 採訪〉
* 田野手記:讓我印象深刻的聲音 〈李大武〉
“我歡喜看阿爾巴尼亞畫報” 〈劉必芳 口述〉〈張力奮 採訪〉
十九棉職弄裡的家庭生活 〈陸建民 口述〉〈李昂 採訪〉
* 田野手記:在十九棉做”街溜子” 〈李 昂〉
從少先隊”大隊長”到弄堂擺攤 〈達世德 口述〉〈吳亦陽 採訪〉
* 田野手記:一年後,做新聞的我想起十九棉 〈吳亦陽〉
60 年代十九棉少年 〈仇家新 口述〉〈鐘佳琳 採訪〉
* 田野手記:檔案中追索記憶〈鐘佳琳〉
十口人,二十平米,五十年 〈周篩罩 口述〉〈陳至 採訪〉
* 田野手記:行走田野 〈陳 至〉
職弄的日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氣 〈章 迎紅 口述〉〈魏之然 採訪〉
* 田野手記:十九棉弄堂的一天 〈魏之然〉
“沒啥特殊記憶好講的” 〈宋世鳳 口述〉〈莫迦淇 採訪〉
* 田野手記:田野:從介入、進入到參與 〈莫迦淇〉
“我是新上海人” 〈朱曉琴 口述〉〈歐柯男 採訪〉
* 田野手記:大都市中的田野一隅 〈歐柯男〉
我的”舊區改造”經歷 〈楊建元 口述〉〈張力奮 採訪〉
* 田野手記:記錄,在記憶消散之前 〈吳 昊〉
* 田野手記:保持敬畏 好好生活 〈馬曉潔〉
* 田野手記:關於”記錄”的記錄 〈於 晴〉
附錄 平涼路 2767 弄大事記 〈鐘佳琳 張藝嚴〉

後記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我的”舊區改造”經歷
楊建元
男,1964 年 1 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六級職員),街道舊區改造分指揮部負責人。曾任中學一級教師、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團委書記、政教主任。2002 年 5 月到定海路街道輪崗,介入舊區改造工作。2012年 1 月起,負責街道舊區改造工作至今。
我 1983 年大學畢業,當了 20 年的中學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002 年 5 月,中共楊浦區委組織部安排我到定海路街道輪崗一年,參與街道舊區改造的調研與推進工作。一年後,組織上找我談話,希望我留在定海路街道辦事處。經慎重思考後,我留在了街道。
楊浦,曾是上海最重要的工業區,遍佈大企業。我們定海路街道是有名的老工業城區,位於楊浦區東南端,沿黃浦江與浦東隔江相望,沿江線長達 10 68公里。就面積而言,它是楊浦區較小的一個街道,包括復興島,僅 4 44 平方公里。
轄區原有人口約 11 5 萬人,戶籍數約 2 79 萬戶,人口密度在楊浦區的街道中是比較高的,每平方公里約 2 59 萬人。21 世紀初曾嘗試過在定海用”一個企業與一個居民區加以捆綁”的方式來推進舊區改造。
上海的舊區改造,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就有,當時叫”動遷”,有”市政動遷”和”居民動遷”。市政動遷,是因市政建設工程(馬路拓寬、地鐵站修建、高架橋建設等)所需;居民動遷,則是為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而進行。舊改的方式以前有過”原拆原回”,即從哪裡拆遷,待當地新房開發建成後,老住戶可搬回原址。現在這種方式很少用了。現在徵收的方式是徵收事務所與居民簽訂貨幣補償安置協議,居民可選擇拿鈔票,自己到市場上購房,也可以選購政府提供的平價安置房,平價安置房有本區的也有外區的,房源供應是充足的,居民選擇的餘地還是比較大的。由於現在的徵收補償方案中對選擇純貨幣安置的獎勵比較高,而外區的房源一般都在離上海市中心較遠的地方,因此現在大多數的居民都會選擇自由度較高的貨幣安置方式。
2002 年我到定海來輪崗時,主要是為街道舊改做調研,走訪了轄區內所有的居民區。看到定海的居民區,主要以老式的公有房屋和簡陋的棚戶私有房屋等二級以下舊裡為主。因企業多,社區多是廠居混合。其中公房大多已年代久遠,房屋質量參差不齊,房屋面積普遍偏小,人員居住擁擠。私房多半規劃無章,房屋年久失修, 牆體普遍開裂,違章 搭建是常態,衛生間等基本設施缺乏,公共部位狹小,居民出行相當不便,居住環境整體堪憂,導致社區鄰里矛盾複雜,公共安全存在嚴重隱患,防颱防汛任務繁重。因此,社區居民要求舊區改造的呼聲一直很強烈。
“二級舊裡”是舊式里弄中的一種。聯接式的廣式或石庫門磚木結構住宅,建築樣式陳舊,設備簡陋,屋外空地狹窄,一般無衛生設備,稱為一級舊裡;普通零星的平房、樓房以及結構較好的老宅基房屋,稱為二級舊裡。二級及以下舊裡是我們城市建設中舊區改造的重點。相對於舊裡,新裡的條件稍好,一般帶有衛生設施,有些還帶有獨用的小院子或小花園。定海的舊裡住宅和私房大多歸屬於”二級以下舊裡”,在定海原有的 2 79 萬戶籍中曾經有 1 8 萬多戶、占 65%左右的居民家庭就居住在這一類房屋中。轄區內絕大多數的紡織廠工人宿舍,也都歸屬於”二級以下舊裡”。
20 世紀 20 年代,日商、英商在沿江的定海區域建了很多紡織廠,都是千人大廠,有的後來成為萬人大廠,主要有十二棉廠、十七棉廠、十七毛廠、十九棉廠等。紡織廠日夜開工,三班倒,需要大量女工。很多女孩子就被招進了紡織廠當童工,也稱”包身工”,就像夏衍作品中寫的那樣。那時,蘇北地區比較窮困,又遇上嚴重水災,成了黃泛區,很多蘇北人,為了逃荒逃災,只能跑到上海來投親靠友。沿江沿線碼頭眾多,過來做碼頭工人的也很多,當時廠區邊上還是農村,有不少荒地,地權並不清楚,比如現在的沈家灘、中聯村、愛國一村、愛國二村等地,許多逃難來的人,包括一些工人家屬就在那裡搭了簡陋的棚棚安頓下來。這也就是現在定海地區棚戶區私房集中、蘇北籍人士居多的主要原因。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曾在楊浦做老師,她筆下的小說《窮街》寫的就是我們定海地區的愛國二村。棚戶區居住環境太差,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