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2 978751771385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發展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2
ISBN:9787517713852
出版社:中國發展
著編譯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頁數:33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56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2 78751771385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汽車產業相關政府和企事業部門,以及研究人員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推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 加快建設汽車強國”為主題,對建設汽車強國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斷和建議。

內容簡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優勢已經顯現,產業規模全球領先,整機和零部件生產領域出現一批龍頭企業,學握了電池、電機和電控的核心技術,並在智能化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下一步,要以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為抓手,穩定消費支持政策,提升供給保障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擴大開放與國際合作,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本書全面分析了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新形勢下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優勢和短板領域,提出了新時期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汽車強國建設的建議,對汽車產業主管部門制定產業政策、行業企業謀劃發展戰略、研究機構深化產業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目錄

I 總報告
第一章 ? 推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王金照 宋紫峰 李燕 周毅
一 我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較快,汽車強國建設初見成效
二 我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潛力和重大意義
三 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四 加快建設汽車強國的思路與舉措
II 主題研究 邁向汽車強國
第二章 ? 繼續築牢電動汽車長板
趙立金 曲婧瑤 趙森 孫旭東 胡進永
一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引領電動化轉型,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二 加大投入和持續創新,保持我國動力電池產業長期全球領先
三 以智能底盤為載體,帶動電動汽車產業鏈升級
四 加強與可再生能源融合,推進電動汽車更高水平綠色低碳發展
五 深度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電動汽車全面市場化進程
第三章 ? 跑贏下半場,堅持智能網聯道路
孫甯 劉倩軍 李曉龍 任毅龍 冀浩傑 韓苗苗 李羽晏
一 智能網聯汽車成為全球戰略必爭高地,邁入產業發展攻堅期
二 堅持車路雲一體化發展路徑,引領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新發展
三 打造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四 場景驅動,全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應用
五 互聯互通,推進智能網聯汽車與城市基礎設施協同發展
六 鼓勵創新,構建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加速產業化的政策法規環境
第四章 ? 補齊操作系統和車規級芯片短板
李燕 路倩 任師攀 李曉鋒
一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變革為車用操作系統和汽車芯片發展帶來機遇
二 國產車用操作系統和汽車芯片具備一定基礎,同時面臨
多方面挑戰
三 加快車用操作系統和汽車芯片發展的思路與政策建議
第五章 ? 中國與世界
王金照 石耀東 周毅 張憲國 李沫陽
一 汽車產業全球化的前世今生
二 中國在汽車全球化大格局中的位置
三 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出口篇
四 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投資篇
五 國內市場開放
第六章 ? 加快完善面向汽車強國的行業管理體制
朱一方 張憲國 黃永和
一 汽車強國建設需要統籌協同和激勵約束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二 產業組織結構與產能佈局
三 市場調節 機制與政府監管
四 智能網聯汽車爭先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五 構建高水平管理體制,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III 產業綜述
第七章 ? 汽車強國建設邁入新征程
——2021—2022 年度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綜述
鄭亞莉 雷韌 林豔 李嘉琳
一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汽車產業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
二 產業政策多維發力,支撐汽車產業克服多種不利因素,實現健康平穩發展
三 汽車市場實現穩中有增,汽車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 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形成領跑全球的發展優勢
五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進程加快,關鍵技術逐步形成與全球並跑趨勢
IV 附錄
附錄一? 汽車產業相關統計數據
附錄二?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發佈或開始實施的部分汽車政策法規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百年一遇的大變局。在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的強力推動下,全球汽車產業正在全面迎來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新時代。新能源汽車正在以遠超預期的速度進入市場,對以傳統汽車為主的市場產生強烈衝擊,將引發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大洗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引領的產業大變局中搶得了先發優勢。近十年來,我國面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機遇,確立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完善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發展成效顯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 年汽車出口突破 300 萬輛,成為新能源汽車最大出口國,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汽車產業大變局為我國加快從汽車大國成為汽車強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在傳統汽車時代,我國作為後發追趕者,充分發揮國內大市場的優勢,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消費國,但是,就技術、質量、服務、品牌等方面而言,我國汽車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令我國前所未有地具備了先發優勢。如果將這一先發優勢維護好、發揮好,我國完全有可能在電動化、智能化汽車新時代發展成為世界汽車強國。
建設汽車強國,目標宏偉,任務艱巨,需要我們把握機遇,發揮優勢,不懈努力。
一是要堅持戰略引領。要把建設汽車強國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明確目標。要前瞻性研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趨勢、格局,制定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戰略。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美國頒佈的《通脹削減法案》對新能源汽車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政策,我國建設汽車強國必須同時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隻手”的作用。
二是要堅持創新驅動。新能源汽車正處於技術創新活躍期,各國企業搶佔技術制高點面臨同樣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企業必須繼續在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上加強研發,除了提升現有電池的技術性能,還要密切關注和跟蹤氫能源汽車等新技術。要正視我國在汽車芯片和車用操作系統等領域的不足,據 IC Insights 數據,2021 年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只有 5%,國產汽車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小,內核大多建立在 Linux、QNX 操作系統上,生態很不健全,必須加強技術攻關和國產化應用。汽車智能網聯化尚處於研發測試階段,我國已建成 17 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4 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下一階段要繼續做好技術創新、監管創新、應用示範推廣、法規政策優化等工作,力爭在智能網聯領域走在前列。
三是要堅持開放發展。汽車產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我國必須用全球視野來謀劃汽車強國的建設。我國要不斷提高開放水平,形成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分工合作的多元化汽車產業體系。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實現了從汽車淨進口國向汽車淨出口國的華麗轉身。2021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為 201 5 萬輛,同比增長 1 倍,2022 年達到 311 1 萬輛,同比增長 54 4%,未來汽車擴大出口仍有較大潛力。但要看到,與傳統消費品相比,汽車作為高價值的耐用消費品,在售後服務、金融支持、品牌維護等很多方面都有更多要求,需要大力提升我國汽車企業的國際化佈局和海外經營能力。出口汽車不能一哄而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穩紮穩打,深耕厚植。政府和行業組織要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協調,避免惡性競爭。要對汽車大規模出口可能引發的貿易摩擦早做預案。新能源汽車未來還可能面臨進口國關於電池強制回收、碳足跡報告、碳邊境措施等綠色化要求,需要未雨綢繆。到一定階段,我國汽車企業不可避免地將赴境外主要市場投資,以本地化生產來開拓境外市場。因此,提升我國汽車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十分迫切,有關部門要善加引導,既要加強管理,也要加強服務,鼓勵金融機構、航運企業等更好服務汽車產業”走出去”。
四是要堅持安全發展。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確保汽車全產業鏈安全穩定運行。要加強國際資源合作,保證鋰、鈷、鎳等關鍵礦產品供給安全。要推動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供應鏈的多元化、本地化,加快關鍵技術、材料攻關研發,實現國產化替代。打造產業鏈長板,增強防範產業鏈惡意”卡脖子”行為的能力。密切跟蹤研判主要國家新能源汽車政策,加強在關稅、標準、產品認證認可等方面的國際協調,維護汽車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國際環境。如果把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比作一場馬拉松長跑比賽,我國新能源汽車在起跑階段處於第一方陣,這是一個難得的優勢,要十分珍惜。但也不能盲目樂觀,而是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心態,不懈怠、不鬆勁,善始善終,才能穩步邁向汽車強國的目標。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推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 加快建設汽車強國”為主題,對建設汽車強國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斷和建議。希望這一連續出版了 15 年的成果,能夠繼續為相關政府和企事業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王金照、石耀東、李燕、宋紫峰、周毅、路倩、任師攀、李曉鋒,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張進華、侯福深、趙立金、鄭亞莉、孫甯、趙森、雷韌、曲婧瑤、孫旭東、胡進永、劉倩軍、李曉龍、任毅龍、冀浩傑、韓苗苗、李羽晏、林豔、李嘉琳、陳敏,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劉雲峰、蘇巴鴻、孫忱、曲文闖、倪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黃永和、朱一方、張憲國等為本書撰寫付出了辛勤努力,北京交通大學李沫陽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中國發展出版社王忠宏、梁仰椿等為本書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對所有為本書作出貢獻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