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價值共創 張亞莉 丁振斌 97870307663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95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價值共創
ISBN:9787030766380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張亞莉 丁振斌
頁數:2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40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價值共創》是作者在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管理領域長期研究成果的總結,聚焦於參與主體眾多、互動關係複雜的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響不同主體參與網絡公益的要素。基於價值共創理論,分析了我國情境下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價值共創的過程,探討了不同主體如何通過跨界合作實現價值共創,為促進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發展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和多個實現途徑。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1
1 1研究背景及意義1
1 1 1互聯網+環保公益的興起3
1 1 2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5
1 2本書內容9
1 3研究方法與數據資料10
第2章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發展現狀 14
2 1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研究綜述14
2 1 1文獻來源14
2 1 2公益組織參與公益項目16
2 1 3公眾參與公益項目17
2 1 4公益平臺與新興技術19
2 1 5企業及政府在公益項目的角色 20
2 1 6研究總結21
2 2我國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現狀調查22
2 2 1調查研究設計22
2 2 2調查結果分析24
2 3本章 小結29
第3章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個體參與31
3 1社會影響對個體參與的作用機制31
3 1 1相關理論31
3 1 2研究模型及假設33
3 1 3量表設計36
3 1 4數據分析及結論36
3 2眾籌平臺網站聲譽對個體捐贈的影響44
3 2 1網絡捐贈中的用戶信任44
3 2 2研究模型及假設47
3 2 3量表設計49
3 2 4數據分析及結論51
3 3公益平臺的用戶黏性59
3 3 1用戶黏性的相關研究60
3 3 2研究模型及假設61
3 3 3量表設計62
3 3 4數據分析及結論63
3 4本章 小結65
第4章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組織參與67
4 1企業的參與意願與行為 67
4 1 1技術組織環境框架67
4 1 2研究模型及假設70
4 1 3量表設計75
4 1 4數據分析及結論77
4 2環保公益組織的參與意願與行為84
4 2 1動態能力與價值共創理論84
4 2 2研究模型與假設87
4 2 3量表設計89
4 2 4數據分析及結論90
4 3本章 小結98
第5章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成功評價及影響因素100
5 1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成功的評價指標體系100
5 1 1量表開發與數據收集101
5 1 2探索性因素分析106
5 1 3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111
5 2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成功的影響因素112
5 2 1信號理論113
5 2 2研究模型與假設115
5 2 3數據來源與變量測量118
5 2 4數據分析及結論119
5 3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文本情感傾向影響129
5 3 1確定文本數據的語料庫129
5 3 2文本傾向對籌款效果的預測模型134
5 3 3實證分析136
5 4本章 小結143
第6章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價值共創模式144
6 1相關研究144
6 2研究設計與資料收集 147
6 2 1質性資料收集147
6 2 2公開報告文本的收集148
6 2 3訪談的設計與實施153
6 2 4其他文本資料收集155
6 3數據分析編碼155
6 3 1開放式編碼157
6 3 2主軸編碼160
6 3 3選擇性編碼與理論飽和度驗證162
6 4單主體價值共創模式 162
6 4 1公益組織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63
6 4 2公益平臺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64
6 4 3企業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66
6 4 4政府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68
6 4 5公眾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70
6 4 6基金會參與價值共創模式172
6 5多主體價值共創模式 173
6 5 1基於互聯網+公益項目的生態演化過程173
6 5 2多主體價值共創協作模式174
6 5 3多主體價值實現模式175
6 6本章 小結176
第7章 總結與對策建議178
7 1總結 178
7 1 1環保公益項目互聯網化成為發展新態勢 178
7 1 2多主體跨界融合參與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179
7 1 3內外協同促進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成功180
7 1 4多方跨界合作實現項目價值共創180
7 2對策建議181
7 2 1公益組織參與的管理策略181
7 2 2公益平臺參與的管理策略182
7 2 3企業參與的指導建議185
7 2 4政府發揮監管作用的政策建議185
參考文獻187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威脅。我國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把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整 體規劃中,並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全民共識,而環境問 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多方參與、持續發力,因此,深入瞭解當前環保形勢,探索切 實有效的環保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數字化技術結合是宏觀政策支持引導和未來環保實踐發展的方向。生態文明建設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是一種創新的發展方向,既可以提升環保實踐的效率和效果,又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提升環保實踐的效率和效果、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近年來,環保公益發展迅速,已經逐漸發展為推進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環保公益參與捐贈人數還是捐贈金額,都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 (2022)》,2021 年全國社會公益資源總量預測為 4466 億元。相較以往,公益發展在社會捐贈、志願者服務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然而,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難題。例如,如何更有效地縮短受贈方與捐贈方之間的距離,如何利於捐贈方更便捷地參與公益項目以及更高效地完成項目捐贈等。目前互聯網技術與公益融合形成的新業態,即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公益的諸多限制,為解決傳統公益事業效率低下等問題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互聯網上開展公益項目,起初是利用傳統網頁端完成線上捐贈,後來發展為利用社交軟件進行信息傳播,並以移動捐贈或直播公益等不同方式吸引公眾參與公益。這些方式加快了項目信息的傳播速度,降低了參與者的門檻,拉近了公眾與公益項目之間的距離。而且,互聯網+公益更加透明規範,通過公開項目進展、捐贈進度及資金流向等信息,公益組織能夠更好地接受公眾監督,從而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隨著環保公益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更多人開始利用互聯網思維,主動嘗試通過公益平臺尋求幫助。更加多樣的項目和更加便捷的參與方式激發了民眾的公益熱情 (苑廣闊, 2019)。互聯網平臺的存在,為公益事業的傳播、動員、籌資、捐款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為公益項目的開展創建了合作場所,幫助社會公眾與公益慈善機構之間建立信任,形成良好的循環。可以說,互聯網+重塑了傳統公益項目,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逐漸由傳統的線下募捐模式轉變的互聯網+公益模式。
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借助互聯網、手機應用軟件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加快公眾、公益組織和企業等不同領域的合作,促進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並實現價值共創。這種新型公益形式有效促進公益傳播大眾化,激發社會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依託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以及網絡規模的放大效應,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在影響社會多方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螞蟻森林” 是一項旨在帶動公眾低碳減排的公益項目,每個人的低碳行為在 “螞蟻森林” 裡可計為 “綠色能量”。”綠色能量” 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手機申請在生態亟需修復的地區種下一棵真樹,或者在生物多樣性亟需保護的地區 “認領”保護,從而使得用戶可以利用自身的親環境行為來創造社會公益價值。此類互聯網+環保公益成果不斷地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吸引更加多元化的群體參與公益項目。
互聯網技術為環保公益項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網上環保公益項目的氾濫,使得公眾難以選擇,加之互聯網信息的複雜多樣化和網絡上社交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相伴而來的欺詐、隱私洩露等問題,降低了公眾對項目的信任和參與意願。此外,公眾對於環保公益的認知更多停留在感性的同理心層面,對環保公益事業背後的專業性、價值性和對社會發展的推動感知度較低。相當數量的環保公益組織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存在困難,受人、財、物等資源限制,難以擴大其服務規模。
針對當前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機遇與挑戰,本書主要聚焦以下問題:
(1)當前我國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2)不同主體 (個體與組織) 如何參與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
(3)哪些關鍵因素會影響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成功?
(4)公益組織、公益平臺、企業、公眾、政府之間如何進行跨界合作實現價值共創?
基於以上思考,本書從價值共創的視角出發,構建我國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跨界合作理論模型,探討公益組織、公益平臺、企業、公眾、政府實現價值共創的路徑,並提出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組織管理與公共治理策略。
從學術研究角度看,借助數字化平臺的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已引起了學者廣泛關注。健全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理論體系,需要將公益組織、公益平臺、企業、公眾、政府等多主體結合起來,將單主體深入探究與多主體互動分析相結合,促進多方跨界合作。本書基於價值共創,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多源數據,跨層次、分階段地揭開了跨界合作的 “黑箱”,豐富了公益數字化創新在融合創新和價值共創方面的理論成果,也為互聯網+環保公益的公眾參與、跨組織項目管理、組織可持續管理、環保公共治理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實踐上看,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的開展是實現全社會公益參與的重要途徑,對於我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層面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不同平臺企業推出的互聯網+環保公益項目已成為通過多領域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來推動環保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在提高公眾的公益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環保公益宣傳監督以及環境影響方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本書基於系統化研究得出的成果將為我國互聯網+環保公益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參考,有助於提高公眾在公益環保、社會協作和價值共創方面的熱情和參與度,幫助改善企業和公益組織的慈善行為,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數字化建設,以及給政府指導數字化公益事業提供建議。有關研究工作力圖有效融合公益組織、公益平臺、企業、公眾、政府的力量共同促進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
1 1 1 互聯網+環保公益的興起
互聯網+是創新 2 0 背景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為社會改革、創新和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簡單講,互聯網+就是 “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馬化騰, 2016)。互聯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以產業升級提升傳統行業生產力,最終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加。
近年來,互聯網+的飛快發展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並帶來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徐家良, 2018)。”公益+互聯網” 以公益個體、公益組織為發起者,利用新的媒介發展新公益。隨著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公益組織及公益個體利用互聯網媒介發聲來增強信息的流通性,進而引起更多人對公益的關注和參與。部分互聯網企業整合各界資源,與公益組織聯合,進行跨界創新。新的公益形式以互聯網技術為主導,由互聯網公益平臺創建並推出公益項目。這些平臺為公眾參與公益提供場所,通過降低公眾的參與門檻,最終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
互聯網+公益是依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網絡技術介入公益活動設計、生產、流通的全過程,是互聯網與公益的深度融合。互聯網不只是工具,而且是新的分工體系、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劉秀秀, 2018)。不同于傳統公益,互聯網重塑了捐贈人、公益組織和受助群體組成的多主體聯盟的關係結構,提供了新的互動機制。在傳統公益階段,公益組織作為公益活動開展的主體,連接捐贈人與受助群體,一個項目從發起、運作到反饋的整個過程中除公益組織外的其他主體參與性較低。互聯網與公益結合後,捐贈人和受助群體開始主動走到台前獻愛心或者尋求幫助。小額捐贈、時間捐贈等多種參與形式大大拓寬了捐贈人群體,人人公益的局面就此打開。互聯網技術大幅度降低了公益參與門檻,分散的行動者全方位行動起來,展現出技術紅利分散化共享的景象。
互聯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