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匯-「古史辨運動」的學術因緣研究 李長銀 著 97870102587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外交匯-「古史辨運動」的學術因緣研究
ISBN:9787010258782
出版社:人民
著編譯者:李長銀 著
頁數:2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49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個標識性事件。本書主要將這場學術運動置於「中外交匯」的現代中國學術語境之中,追索西方漢學、日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獻辨偽學,清代乾嘉考據學、晚清今文經學、清末民初「新史學」以及民國「古史重建」派和民國唯物史觀派等學術形態或學術流派與這場學術運動之間的學術因緣,從而多維度、全方位地揭示這場學術運動何以能夠在現代中國學壇興起的複雜面相。

作者簡介

李長銀,男,1986年生,遼寧綏中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在《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與文化》等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等各類項目6項,獲得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西方漢學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夏德等的「疑古」論與胡適的「東周以前存疑論」
第二節 安特生的考古結論與胡適的「商代猶是石器時代的晚期」論
第三節 恆慕義的紹介與「《古史辨〉不脛走天下」
第四節 高本漢的《左傳》研究與「古史辨」學人的經學研究
第二章 日本「疑古」思潮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崔東壁遺書》的日本刻本與「古史辨運動」的發生
第二節 白鳥庫吉的「堯舜禹抹殺論」與錢、顧的「疑古」思想
第三節 日本先秦天文曆法論戰與中國古史大論戰136可
第四節 內藤湖南的「加上原則」與顧頡剛的「層累說」
第三章 宋明文獻辨偽學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宋儒的古史懷疑與顧頡剛「層累說」的證成
第二節 宋儒的經書懷疑與「古史辨運動」的經學研究
第三節 宋儒的諸子考辨與「古史辨運動」的「諸子從考」
第四節 宋儒的「疑古」論與「古史辨運動」的「三皇考」
第五節 顧頡剛對明代文獻辨偽學著作的整理
第六節 顧頡剛對明代文獻辨偽學理論與方法的承繼
第四章 清代乾嘉考據學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戴震、阮元等的《詩經》研究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孫志祖、范家相等的孔子材料考證與「古史辨運動」的「黜聖」
第三節 惠棟、戴震等的經學研究與「古史辨運動」的「惑經」
第四節 汪中、嚴可均等的諸子研究與「古史辨運動」的「諸子從考」
第五節 梁玉繩、畢沅等的古史研究與「古史辨運動」的古史再考辨
第六節 崔述的古史懷疑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第七節 崔述的「崇聖」與「古史辨運動」的「黜聖」
第八節 崔述的經書考辨與「古史辨運動」的「惑經」
第九節 崔述的諸子辨偽與「古史辨運動」的「諸子叢考」
第十節 崔述的「疑古」論與「古史辨運動」的古史再考辨
第五章 晚清今文經學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與「古史辨運動」的經學研究
第三節 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與「古史辨運動」的「諸子叢考」
第四節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與「古史辨運動」的古史再考辨
第五節 崔適的《史記探源》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第六節 崔適的《論語足微記》與「古史辨運動」的「黜聖」
第七節 崔適的《春秋復始》與「古史辨運動」的「惑經」
第八節 崔適的《史記探源》與「古史辨運動」的古史再考辨
第六章 清末民初「新史學」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梁啟超的進化史觀與顧頡剛「層累說」的證成
第二節 梁啟超的「中國民族之觀察」與顧頡剛的「民族不出於一元論」
第三節 梁啟超的「中國地理大勢論」與顧頡剛的「地域非向來一統論」
第四節 梁啟超的「孔子之真相」論與「古史辨」學人的孔子探討
第五節 梁啟超的《論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與胡適的《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第六節 夏曾佑的「傳疑之期並無信史」論與胡適的「東周以前存疑論」
第七節 夏曾佑的《上古神話》與顧頡剛「層累說」的提出
第八節 夏曾佑的《桀紂之惡》與顧頡剛的《宋王偃的紹述先德》
第九節 夏曾佑的《儒家與方士之糅合》與顧頡剛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第十節 夏曾佑的「粲瓠即盤古」說與「古史辨」學人的「盤古」考
第七章 民國「古史重建」派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與顧頡剛的「層累說」
第二節 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與顧頡剛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
第三節 王國維的古文字研究與錢玄同的經學研究
第四節 王國維的古史研究與楊寬的「神話演變分化說」
第五節 傅斯年與顧頡剛在《古史辨〉第二冊中的「相剋相生」
第六節 傅斯年的「直接史料」論與顧頡剛的「移置說」
第七節 傅斯年主持的殷墟發掘與顧頡剛的「三皇五帝」考
第八節 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與楊寬的「神話演變分化說」
第八章 民國唯物史觀派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李大釗與顧頡剛「不相為友」的人生交往
第二節 李大釗的「打破黃金時代之說」與顧頡剛的
「古代非黃金世界」論
第三節 李大釗的「反孔」與顧頡剛的「黜聖」
第四節 郭沫若的古代社會研究與顧頡剛的「疑古」觀點
第五節 郭沫若的經書考辨與「古史辨」學人的經學研究
第六節 郭沫若的諸子考辨與「古史辨」學人的「諸子叢考」
第七節 郭沫若的禪讓制新解與顧頡剛的《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
第八節 郭沫若的古史研究與楊寬的「神話演變分化說」
結語
附錄 學術媒介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