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BE產科學 (原書第8版) 馬克.B.蘭登 97875236024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NT$4,18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GABBE產科學 (原書第8版)
ISBN:9787523602447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馬克.B.蘭登
頁數:132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43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內容系統全面、圖片豐富,既可作為初學者的學習指南,又可作為相關從業者的臨床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引進自 Elsevier 出版社,由國際婦產科領域的 8 位權威專家 Mark B Landon、Henry L Galan、Eric R M Jauniaux、Deborah A Driscoll、Vincenzo Berghella、William A Grobman、Sarah J Kilpatrick、Alison G Cahill 領銜編撰,歷經 30 余年的不斷修訂,目前已更新至全新第 8 版。書中所述幾乎涵蓋了產科學和母胎醫學的全部主題,不僅對預防孕產婦死亡、妊娠糖尿病、妊娠期肥胖、剖宮產後陰道分娩和產前胎兒評估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還增加了阿片類藥物與藥物濫用、全球孕產婦死亡率、妊娠對母體及胎兒健康影響的窗口期等內容,並設置了專門介紹引產、肩難產的獨立章節。本書內容全面,圖片豐富,既可作為初學者的學習指南,又可作為相關從業者的臨床參考。

作者簡介
原著者:Mark B Landon,醫學博士Richard L Meiling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兼主任;Henry L Galan,醫學博士,科羅拉多大學奧羅拉醫學院婦產科教授;Eric R M Jauniaux,醫學博士、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婦產科和胎兒醫學研究所教授;Deborah A Driscoll,醫學博士Luigi Mastroianni Jr賓夕法尼亞大學婦產科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臨床實踐高級副校長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專業服務副院長;Vincenzo Berghella,醫學博士,母嬰醫學,婦產科教授,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托馬斯傑斐遜大學西德尼·金梅爾醫學院;William A Grobman,醫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西北大學婦產科教授;Sarah J Kilpatrick,醫學博士,博士,婦產科主任,加州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教員發展和多樣性副院長;Alison G Cahill,醫學博士,MSCI教授,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戴爾醫學院教授。主譯:王少為,主任醫師,教授,北京醫院婦產科主任。

目錄
目? 錄
第一篇 生 理
第 1 章 胎盤的解剖和生理結構
第 2 章 胎兒發育、生理和對遠期健康的影響
第 3 章 妊娠生理學
第 4 章 母胎免疫學
第二篇 產前保健
第 5 章 妊娠前和產前保健
第 6 章 妊娠期營養
第 7 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藥物及環境因素:畸形學、流行病學和患者管理
第 8 章 妊娠期的物質使用障礙
第 9 章 產科超聲學:超聲成像、胎齡、胎兒生長發育和異常
第 10 章 基因篩查與診斷
第三篇 產時監護
第 11 章 正常產程和分娩
第 12 章 引產
第 13 章 經陰道手術助娩
第 14 章 肩難產
第 15 章 產時胎兒評估
第 16 章 產科麻醉
第 17 章 胎先露及胎位異常
第 18 章 產前和產後出血
第 19 章 剖宮產
第 20 章 剖宮產後陰道分娩
第 21 章 胎盤植入譜系疾病
第 22 章 產科護理中的患者安全和質量測評
第四篇 產後護理
第 23 章 新生兒
第 24 章 產後護理和長期健康管理
第 25 章 哺乳和母乳餵養
第 26 章 妊娠期是未來母嬰健康的窗口期
第五篇 異常妊娠
第 27 章 產前胎兒評估
第 28 章 羊水異常
第 29 章 晚期和過期妊娠
第 30 章 胎兒生長受限
第 31 章 妊娠期間的外科手術
第 32 章 妊娠期創傷及相關手術
第 33 章 妊娠丟失
第 34 章 死胎
第 35 章 宮頸功能不全
第 36 章 早產
第 37 章 胎膜早破
第 38 章 先兆子癇和妊娠高血壓
第 39 章 多胎妊娠
第 40 章 紅細胞同種異體免疫
第 41 章 全球視野下的孕產婦死亡率
第六篇 妊娠合併症
第 42 章 妊娠期心臟病
第 43 章 妊娠期呼吸系統疾病
第 44 章 妊娠期腎臟疾病
第 45 章 妊娠合併糖尿病
第 46 章 妊娠期肥胖
第 47 章 妊娠期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疾病
第 48 章 妊娠期垂體和腎上腺疾病
第 49 章 妊娠期血液系統併發症
第 50 章 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
第 51 章 妊娠期膠原血管病
第 52 章 妊娠期肝病
第 53 章 妊娠期胃腸道疾病
第 54 章 妊娠期神經系統疾病
第 55 章 惡性腫瘤和妊娠
第 56 章 皮膚疾病和妊娠
第 57 章 母體妊娠期和圍產期感染:病毒
第 58 章 母體妊娠期和圍產期感染:細菌
第 59 章 妊娠相關的心理健康和行為障礙
附 錄
附錄 A 妊娠期正常值和超聲測量正常值
附錄 B 盆腔的解剖
附錄 C 醫學術語英漢對照

精彩書摘
妊娠是母體在解剖、生理和新陳代謝等各方面發生適應性變化的過程,為成功分娩新生兒提供必要的調節。激素的改變使母體的生理功能發生變化,並在產後持續存在一段時間。這些適應性變化是顯著且廣泛的,幾乎涉及人體的每一個器官系統。充分了解這些變化,有助於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改變。本章描述了母體妊娠后的適應性改變,並進行具體闡述,以及如何進行臨床應對。對妊娠期母體變化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回答孕婦可能經歷的各種「正常」癥狀相關諮詢,並對其背後的生理問題進行解釋。本章描述了妊娠中常規實驗室指標參考值的變化規律。根據孕早、孕中、孕晚期將正常參考範圍進行總結,見附錄 A。
一、妊娠期體重增加
妊 娠 期 體 重 一 般 都 會 增 加。 研 究 表 明, 體重正常的女性,妊娠到足月平均妊娠期體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10 0∼16 7kg [1]。 妊娠期理想增重也隨著時代的推移發生變化。在 20 世紀初,醫生經常建議女性妊娠期增重 6 8∼9 1kg [1]。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 GWG 有了更多了解,同時,生育年齡人群的構成及其身體功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我們現在對 GWG 提供的建議更多是基於其特定體重指數 [1]。
GWG 由母體自身的增重和妊娠物的重量組成。母體的自身增重,包括循環血量增加、子宮和乳房質量增加、細胞外液和脂肪量增加 [1]。大部分積累的脂肪是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也會有所增加。妊娠物(包括胎盤、胎兒和羊水)佔總 GWG 的35%∼59% [2]。GWG 的增長模式常用 S 形曲線描述,體重增加在中期最快。醫學研究所發布了基於 BMI的 GWG 指南(單胎妊娠見表 6-2,雙胎妊娠的體重
增加見表 39-7)。然而,該指南發布以後,新出現的證據表明,對於肥胖女性,通過進一步限制 GWG 可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未來的指南中可能會出現減少體重增加、不增加體重,甚至體重減輕,但在受到認可之前還需要大量的研究支持 [3-5]。
二、心血管系統
(一)心臟
妊娠期生理性變化最大的應屬心血管系統。這些改變可最大限度地向母體和胎兒輸送氧氣。膈肌位移與妊娠對胸廓的影響使得心臟向上和向左移動。心臟也沿其長軸旋轉,從而導致影像學中心影的增
大。心胸比無明顯變化。其他影像學改變包括左側心界明顯變直和肺圓錐突出。因此,妊娠期心臟擴大主要通過超聲心動圖來診斷,而非僅僅依靠影像學。
離心性心臟肥大通常在妊娠期出現,它被認為是孕早期血容量增加和孕晚期后負荷逐漸增加所致。這些改變類似於運動后的變化,使母體的心臟能夠更有效地工作。與運動員不同,運動員的心臟可在停止運動后迅速恢復,而妊娠終止后,母體心臟大小恢復的速度較慢,約需 6 個月才能恢復到正常大小。
(二)心輸出量
妊娠期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CO) 的 明 顯 增 加。 一 項 就 33 項橫斷面研究和 19 項縱向研究所進行的綜述指出,CO 從孕早期開始增加,達峰值時比妊娠前值平均高出30%∼50% [6]。在一項以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評估的縱向研究中,CO 在妊娠第 34 周時增加了 50%,從妊娠前 4 88L/min 升至 7 34L/min(圖 3-1) [7]。雙胎妊娠在單胎的基礎上,CO 還額外增加了 20%。到妊娠第 5 周時,CO 已經增加了 10% 以上。到妊娠第 12周時,增加的 CO 比未孕時高出 34%∼39%,約佔妊娠期間 CO 總增加量的 75%。儘管一些文獻未報道確切的 CO 達峰時間,但大多數研究認為峰值發生在妊娠第 25∼30 周 [6, 7]。關於孕晚期 CO 是否繼續增加,研究結果差異很大,提示輕度下降、略有增加或沒有變化,三種結果所佔比例差不多 [6]。因此,孕晚期CO 可能幾乎沒有變化。導致出現三種結果的原因似乎是每項研究中的研究對象數量都較少,並且孕晚期 CO 受個體差異的影響較大。大部分 CO 的增加是靶向于子宮、胎盤和乳房的。在孕早期,與非妊娠狀態一樣,子宮接受2%∼3% 的 CO,乳房接受 1%。進入腎臟(20%)、皮膚(10%)、大腦(10%)和冠狀動脈(5%)的 CO百分比保持與非妊娠期相似的比例,但由於 CO 總量增加,絕對血流量增加約 50%。到足月時,子宮接受17% 的 CO(450∼650ml/min),乳房接受 2%,而內臟血管床和骨骼肌的 CO 相應減少以補償。肝髒的絕對血流量沒有改變,但占 CO 的總體百分比顯著降低。CO 是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和心率的乘積(heart rate,HR)(CO=SV×HR),兩者在妊娠期間都會增加,導致 CO 整體上升。HR 增加最早發生於妊娠第 5 周時,並持續增加,到妊娠第 32 周時達到峰值,比非妊娠期每分鐘增加 15∼20 次,增幅為17%。SV 在妊娠第 8 周時開始上升,並約在妊娠第20 周時達到最大值,比非妊娠時增加 20%∼30%。妊娠期的 CO 值與母體的姿勢相關。10 名孕晚期的女性,經肺動脈導管測量其 CO 值,發現膝胸和側?位 CO 最高,分別為 6 9L/min 和 6 6L/min。站立位時的 CO 降低 22%,約 5 4L/min(圖 3-2)。與側?位相比,仰?位的 CO 減少 10%∼30%。在站立位和仰?位時,CO 降低是由於回心血量減少導致 SV下降。在仰?位,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從而減少靜脈迴流。在妊娠第 24周之前,並沒有該現象的發生。在孕晚期,下肢靜脈在仰?位狀態完全閉塞,下肢靜脈迴流是通過擴張的椎旁側支循環進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最初的 CO 研究是通過有創手段檢測的,但目前公認CO 測量方式是超聲心動圖檢查。
儘管仰?位 CO 降低,但由於全身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 代 償 性 升 高,大多數仰?位女性不會出現低血壓或癥狀。但有5%∼10% 的 孕 婦 會 出 現 仰 ? 位 低 血 壓, 伴 有 頭暈、頭暈、噁心,甚至暈厥的癥狀。與無癥狀女性相比,有癥狀的女性在仰?位時 CO 和血壓(blood pressure,BP)降低更多,HR 增加幅度更大。有趣的是,胎頭銜接后,胎兒對 CO 的影響則變小。在硬膜外或脊椎麻醉期間,SVR 失去代償性增加的反應,同時可能失去在仰?位維持正常血壓的能力。臨床上,當母體出現低血壓或胎心不可測時,改變母體體位對 CO 的影響尤為重要。站立位 CO 降低,可為長期站立位孕婦的胎兒出生體重較小提供一個生理學上的解釋 [8]。雙胎妊娠的 CO 比單胎妊娠高出15%。這一發現與雙胎妊娠左心房直徑增加的結果相符,表明出現了容量超負荷。
(三)動脈壓和全身血管阻力
BP 為 CO 與 SVR 的乘積(BP=CO×SVR)。儘管 CO 顯著增加,但由於 SVR 在孕中期達到最低點並隨後逐漸升高直至足月,因此母體血壓一直下降到孕晚期 [6]。即使在足月,SVR 仍比未妊娠前(無妊娠高血壓或先兆子癇的情況下)低 21%∼26% [6, 9]。
SVR 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孕酮介導的平滑肌鬆弛作用。其中的機制並未完全明確,可能涉及一氧化氮途徑的血管舒張作用,以及對血管緊張素Ⅱ和去甲腎上腺素等血管收縮劑的反應減弱。因此,儘管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_x005faldosterone system,RAAS)總體增加,但正常孕婦對血管緊張素Ⅱ的血管收縮作用的反應減弱。Gant及其同事 [10] 表明,發展為先兆子癇的初次妊娠女性在先兆子癇臨床癥狀出現之前,保留了對血管緊張素Ⅱ反應的敏感性。母體血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