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我們的魚類祖先-四億年前的演化之謎 薩曼莎.溫伯格 97871002284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尋找我們的魚類祖先-四億年前的演化之謎
ISBN:978710022847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薩曼莎.溫伯格
叢書名:自然文庫
頁數:23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6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古生物和演化感興趣
這是一條從四億年前游到現在的魚。
經歷億萬年坎坷,成功挺過四次物種大滅絕,卻幾乎不改容顏。
它曾被認為早已與恐龍一同滅絕,卻在20世紀30年代「起死回生」。
這便是在脊椎動物登陸進程中的關鍵演化物種:拉蒂邁魚。它的發現,被看作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事件之一,更是轟動一時的新聞熱點。從科研人員到媒體記者,從政界高官到海島漁民,這條游弋于靜謐深海的化石魚,在水岸之上的人類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追溯脊椎動物的「上岸」歷程
拉蒂邁魚是從魚類到早期兩棲類演化的關鍵物種代表,它所屬的肉鰭魚類,大概是全體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四億年前,稱霸泥盆紀的古老魚類族群,究竟在深海之中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演化?當它們迫於環境壓力而上岸時,又做出了哪些適應性改變?或許我們都能從生活在深海的這種藍色大魚身上找到答案。
★生動再現化石魚的「起死回生」
從拉蒂邁小姐偶然從漁民那裡看到這條神秘而動人的藍魚,到史密斯夫婦為做研究而不辭辛苦地出海尋魚,到海島漁民為了高額懸賞而蜂擁而上,再到各大博物館開始為擁有一條拉蒂邁魚而開展瘋狂捕撈行動,而各國政界為了魚的歸屬而制定法令、嚴防死守物種的發現,不只帶來科學界的轟動,更映射出這個世界的不同側面:是眾生,亦是人性。
★一手資料描畫科學工作者群像
南非東倫敦小城的博物館員拉蒂邁小姐,敏銳地覺察到「藍色大魚」的非同尋常,並克服一切困難將其儘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性格古怪、高度自律、學識出眾的史密斯博士,也是鑒定並命名拉蒂邁魚的關鍵人物,為獲標本不惜出高價懸賞,畢生都貢獻給了海洋魚類研究;為了拍到拉蒂邁魚,刻苦鑽研潛水器的製造,歷經十余年間的屢次失敗,終獲成功的德國科學家弗里克
★由珍稀物種的保護引發生態反思
拉蒂邁魚在生物演化之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科研價值毋庸置疑,但它更是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原本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寧靜深海,卻因為一次偶然的「出逃」而面臨人類無休無止的追捕。科學家對拉蒂邁魚的鑒定和研究,填補了學術的空白,然而一旦科研目的被濫用,這種獨特而美麗的生物面臨的將是滅頂之災。
★文前精彩複原圖,簡體中文版專享
譯者團隊特別提供拉蒂邁魚複原圖,直觀呈現物種特徵。圓脊精裝設計,優雅雙封內外呼應。內文純質紙張,閱讀體驗典雅舒適。

內容簡介
空棘魚又被稱為「長了腿的活化石魚」,一度被認為早在6500萬年以前就和恐龍一起滅絕了。但直到1938年,一條空棘魚在南非被無意捕撈上岸,世人才知道它們依然生活在地球上。這一物種的「起死回生」,被看作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事件之一。科學界普遍認為,空棘魚很可能是水生動物到陸生動物之間的重要過渡物種。本書以空棘魚的發現、研究和保護為主線,介紹了這類「活化石生物」獨到的適應性特徵以及它們在生物演化過程中的里程碑意義。
作者走訪多國,深入調研空棘魚發現始末以及後續影響,以小說般的文字描寫,生動講述了這場轟動一時的科學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的波瀾。當中有勤奮而勇敢、致力於尋找空棘魚的科學工作者,有為了滿足個人利益而不顧職業道德的媒體記者,有將空棘魚看作國家私有財產的政界人士,有為了高額懸賞而蜂擁而上的海島漁民,也有在輿論裹挾之下情緒高昂的普通公眾。在對空棘魚事件做出精彩回顧的同時,亦發出警示:當科研的目的被濫用,生物將要面臨的會是滅頂之災。

作者簡介
薩曼莎·溫伯格(Samantha Weinberg),英國記者、旅遊作家、雜誌編輯。溫伯格出生於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曾在南非、美國和倫敦擔任記者,擅長非虛構創作。

:盧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古魚類學,特別是早期硬骨魚類演化、四足動物起源研究。
盧靜自稱「拉蒂邁魚的粉絲」,而這份情緣的建立,便始於這本書。當年初入古生物學領域時,是這本書為她 「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受邀翻譯簡體中文版時,盧靜老師欣然應允,不僅親自打磨譯文,提供拉蒂邁魚的精彩複原圖,而且傾情作序推薦:「『拉蒂邁魚』是一個銘刻在我心上的名字,我希望這個名字可以走進更多人心裏。」
叢書簡介:
探尋自然的秩序,重建我們與萬物的聯繫。
關注自然,便是關注地球和人類自身的未來。所以當 「綠水青山「成為這個時代的*強音,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國家的主旋律時,我們更需要從思想層面建立對自然的認知,進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探討未來發展的進路。這便是「自然文庫」存在的意義。
具體而言,「自然文庫」關注歷史上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與方式,注重現實中環境與世界觀的相互作用,此外,亦會拋開宏大的敘事,將個人納入生命網絡中去講述自然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義,進而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安放,讓忙碌的城市生活變得生動而鮮明。當「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內化為我們的生存方式,我們就自然展開的思辨便會越深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也會越光明。

精彩書評
拉蒂邁魚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有其獨特地位,這種外貌奇古而優雅的魚類像一顆時空膠囊,保存了四億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形態特徵,為我們研究「從魚到人」的演化史提供了寶貴的證據。我長期從事化石魚類研究工作,拉蒂邁魚的發現故事對我來說耳熟能詳,這本書也曾經在我推薦學生入門閱讀的書籍中名列前位,因此很高興本書的簡體中文版能與讀者們見面。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拉蒂邁魚發現過程的編年史,更是一首科學家克服困難、探索未知的敘事詩。期待讀者們通過本書領略生命演化的奧妙與科學發現的魅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魚類學家 朱敏
溫伯格對細節的掌控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寫得很好,揭示了人性。關於物種滅絕和其他潛在棲息地的懸念也讓人感到興奮。
——英國亞馬遜網站讀者好評
溫伯格生動地描述了海洋科學研究中的政治紛爭和意外發現,幫助你理解一條魚是如何引發狂熱的。
——理查德·福提,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
薩曼莎·溫伯格對空棘魚的描述,具備了一個偉大科學故事的所有要素:稀有的神秘物種,瘋狂的教授,最後一刻的憐憫,「國際海盜」,高層政治陰謀,以及令人滿意的配角陣容。
——貝拉·巴瑟斯特,《蘇格蘭人》雜誌
對一個晦澀難懂的主題進行了引人入勝的調查研究。
——英國《文學評論》雜誌
一本生動的書部分是博物學,部分是冒險故事,部分是關於演化的思考濃重的敘事色彩。
——英國《每日電訊報》

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拉蒂邁魚
第二章 在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
第三章 搜尋第二條魚
第四章 馬蘭魚
第五章 明星魚
第六章 法國人的空棘魚
第七章 活生生的魚
第八章 葛摩風波
第九章 拍到空棘魚
第十章 「傑戈號」
第十一章 海洋之王
第十二章 未知的領域
拉蒂邁魚檔案
延伸閱讀
致謝

精彩書摘
以下內容節選自: 第二章 在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
在所有可能奇?般「復活」的魚類里,空棘魚毫無疑問是迄今最有趣的一種,史密斯非常了解它的重要性。1938年12月22日,拉蒂邁小姐非常偶然地發現了這條美麗的還活著的藍魚。其實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就從化石中得知了這種魚的存在。1839年,瑞士科學家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描述了一塊在英格蘭北部達勒姆(Durham)修路時發現的二疊紀泥灰岩地層中的不同尋常的魚尾化石。他發現支撐魚尾的鰭條是中空的,因此將其命名為 Coelacanthus granulatus(屬名Coelacanthus來自希臘語,指中空的脊索;種名granulatus 則表示鱗片表面的顆粒狀紋飾)。
之後,在德國、英國、美國、中國、巴西、馬達加斯加和格陵蘭島等地的野外考察中也發現了大量相似的魚類化石。這些化石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都有中空的脊索和奇怪的肉質鰭,但除此之外,空棘魚類的形狀和大小差異非常大。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是身大尾小,有的是尾大鰭小;體長從幾厘米到3米不等。最古老的空棘魚化石是重尾魚(Diplocercides),在泥盆紀地層中發現,距今有3 75億年到4 1億年的歷史。而距離現在最近的空棘魚化石大蓋魚(Macropoma),身長只有1英尺(0 3米),在歐洲和亞洲的白堊紀淡水沉積中發現,生活在大約7000萬年前。由於沒有更晚近時代的空棘魚化石發現,所以在1938年之前,人們推測它們和恐龍以及當時大多數物種一樣,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消失了。
有了這些保存精美的化石,古生物學家能夠根據它們對化石空棘魚進行細緻的複原工作,重建出它們生活時的模樣,至少可以根據這些化石恢復出這些古代魚的外觀和骨骼。對空棘魚化石了解得越多,研究者就越感到興奮。
在一定程度上,這要歸功於生物學理論上的那場根本性革命。1859年,《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正式出版,在這本書和之後的《人類的由來》(Descent of Man)一書中,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講述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人類是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逐步進化而來 ;我們的祖先是猴子,猴子的祖先是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的祖先是魚類。但由於這個「家譜」上存在很多缺漏,所以讓持懷疑態度的人有了質疑的依據。教會堅持反進化論的立場,證明進化論的重任就落在了科學家身上。突然間所有的生物,不管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變得充滿魅力。科學家們努力找出每一種生物在演化鏈條中所處的位置,來支持達爾文的理論。他們開始用滅絕生物留下的化石遺骸作為例證,把證據一點點地拼湊起來。在這些「缺失環節」中,最重要是找出魚類走出海洋並開始征服陸地的機制是什麼,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的第一步。如果能找到證據,把這些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間的演化鏈條聯繫起來,將有助於支持進化論,並削弱創世論。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空棘魚仍未滅絕的消息傳出之前,進化論仍然飽受爭議。
在泥盆紀(距今4 1億至3 6億年)之前,陸地上除了一些長滿尖刺的低矮植物、蝎子和昆蟲外,沒有別的生命。當時陸地匯聚成幾個超大板塊,和我們現在地球的樣貌完全不同。這些超級大陸處在一種持續而緩慢的變化中。儘管陸地仍然荒蕪,但地球上已經開始出現巨大的淡水湖泊,在這些湖泊和海洋里生活著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生物。它們中的大部分我們都不認識:生活在海底披著厚甲、扁平無頜的小型甲胄魚類,沒有演化出上下頜的嘴只能張開濾食;和成年人一樣大小的巨型鸚鵡螺;以及比龍蝦大得多的海蝎子;第一條出現了頜的魚——盾皮魚,它們有時甚至可以長到幾米長;還有原始的巨型鯊魚,在當時就已經是可怕的掠食者。
這一時期常被稱作魚類的時代,最早的硬骨魚類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但它們與我們現在所知的魚類相差甚遠。它們長著厚實的硬鱗,用來抵擋無處不在的掠食者的攻擊。硬骨魚類可以分為兩大類群:一類是輻鰭魚類(Actinopterygii),與大部分現代魚類一樣,有著單一的背鰭、成對的胸鰭和腹鰭;另一類是肉鰭魚——包括空棘魚、肺魚和扇鰭魚——它們的魚鰭像是長在類似四肢的肉葉(想象沒有腳趾頭的腿)末端。它們的學名是 Sarcopterygii(來自希臘語, sarco- 意為肉質的, -pterygii 意為翅膀或鰭),肉鰭魚類比輻鰭魚類多了一個額外的背鰭。它們多數是掠食者,並在某些時期極為繁盛:在普林斯頓大學新圖書館施工現場發現的三疊紀沼澤環境形成的頁岩中,平均每平方英尺(約0 1平方米)就有十幾條空棘魚的化石。
在泥盆紀快要結束的某個時候,有一支淡水肉鰭魚開始演化出四肢。最早的四足動物以魚石螈(Ichthyostega,意為走路的魚)這樣的新姿態,爬出水面並征服了陸地——但科學家們能達成的共識也僅此而已。究竟是哪一支肉鰭魚最終進化成魚石螈——是肺魚、扇鰭魚,還是空棘魚——仍不太確定。
古生物學家們把化石標本放在放大倍數越來越高的顯微鏡下進行仔細的研究。接二連三有人宣稱,這種或那種魚是我們的老祖宗。對於空棘魚、肺魚和扇鰭魚的化石,古生物學家努力研究它們的鰓、心臟,或任何可能讓它們呼吸第一口空氣的身體結構和特徵——不過由於他們拿不到這些生物的軟組織,這個問題永遠無法蓋棺定論。直到那條活生生的空棘魚——拉蒂邁魚橫空出世,尋找我們最古老祖先的新篇章才得以開啟。

前言/序言
2003年春天,剛踏進古脊椎所大門的我,對古魚類研究還幾乎一無所知。也許是看出了我的迷茫,我的導師朱敏扔給我一本書,就是這本書的英文原著A Fish Caught in Time。我認認真真,也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這本書,一下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詳細記述了拉蒂邁魚的發現、尋找和研究。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事件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學者的執念和大眾的狂熱與迷思的故事,是追求真理的一些人的雄心壯舉與天氣、海難、戰爭和國家之間敵意鬥爭的故事,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而且和我的畢生工作——肉鰭魚類研究密切相關。
從此以後,我就變成了拉蒂邁魚的忠實「粉絲」。我痴迷於在各個平台搜尋拉蒂邁魚的紀念品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