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尋路-峨眉電影製片廠電影人口述歷史.上 張錦 97871060553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電影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追夢尋路-峨眉電影製片廠電影人口述歷史.上
ISBN:9787106055356
出版社:中國電影
著編譯者:張錦
叢書名: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
頁數:2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4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追夢尋路:峨眉電影製片廠電影人口述歷史》的編纂有意識地突出峨眉電影製片廠電影人口述歷史的四川風味。與突出四川地域特徵相對應的,是同時要突出四川地域故事中的全國意義,並努力達到平衡。

作者簡介
張錦,1967年生,四川人。四川大學圖書情報學系文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管理學碩士,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文學碩士,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戲劇影視系文學碩士、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現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暨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編目整理各國電影500餘部,翻譯各國電影50餘部,出版學術專著《信息與傳播:研究分野與交融》《電影作為檔案》《英國電影編導教育簡史》等,出版譯著《電影詩學》《瑪雅·德倫論電影》《打破玻璃盔甲:新形式主義電影分析》等,編製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官方文件《電影編目術語辭典:中文電影版》(英漢對照)。
2008年起開始擔任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項目採訪人與攝像師,採訪時長超過1000小時,攝像超過800小時,錄音整理超過80小時,主編「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長春大業》《峨眉影魂》《影業風霜》等8部。著有直接的口述史學研究論著超過25萬字以及理論奠基論著超過80餘萬字。2016年元旦后開始擔任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主編。

目錄
賀小書訪談錄
四川老家
育才學校學表演
電影學校
長影
李亞林
《特快列車》
到峨影
峨影初期
演員劇團
李亞林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井》:與李亞林的最後時光
表演學會
採訪人手記
李佳木訪談錄
家世與音樂
電影緣
報考電影學院
電影學院學導演
到峨影
特殊年代的電影拍攝
八十年代的創作
商業片
四川傳媒教導演
60班的老同學
採訪人手記
編後記:四川地域與全國意義

精彩書摘
《追夢尋路:峨眉電影製片廠電影人口述歷史(上)》:
後來我媽媽看我一個人不是回事,舅舅他們不是回到重慶了嘛,他們就在小什字那個街口上有個長江小食店,這個我記得,因為我長大了,他們一直住那兒,那個樓上。我表姐當時在中正中學上學,比我大幾歲,學校好像是在新橋那邊
張:那就有點遠了。
賀:很遠,也只能住校。我表姐在那兒住校,就把我轉到中正小學,也在那裡住校,這樣有個照應。我記得那個時候,中正管得相當嚴,訓育教官都是穿軍裝,興體罰。我記得有一次他叫一個男同學把手伸出來,拿個大板子打他的手板兒,一打,那手都腫起來了,把我們嚇得在中正小學,每個禮拜我都是跟著我表姐,我叫她桂姐,她是8月生的,跟她一塊回家,但有個禮拜不知為什麼她跟我說:這個禮拜你先別回去了。當時我也莫名其妙,反正從她言談當中我感覺我媽媽要跟另一個人結婚了,就叫我別回去了。當時我就哎呀,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就看著她走遠了,我站在那兒好久,不知(流淚)覺得媽媽不要我了,好像一種被遺棄、失落的感覺,小孩說不出來的。那個禮拜我就沒回去。
後來,我媽媽結婚有了家了嘛,就把我接回去,轉學到朝天門馬王廟中心小學,念走讀,一直念到小學畢業。在馬王廟小學印象最深的就是跑警報,一聽到警報聲響,拿起書包就得往外跑,街上的人都在跑,而且一邊跑,一邊喊,掛紅球?!掛紅球?!這種印象在那個時候相當深,那就是日本大轟炸重慶的年代。大轟炸真是死了不少人。我媽媽工作的銀行的防空洞比較好,一進去牆也是刷白的,兩邊有釘的條凳,都可以坐。機關的防空洞有兩個人口和多個出口,公共防空洞有時候只有一個出口,那種防空洞我也躲過,我記得那次阿爸帶我好像就是躲的那種防空洞,要自己帶小板凳,裡邊什麼設施也沒有。有時候我們在防空洞洞口還往外看,看天上,有時候是黑壓壓的一片,就是日本飛機。記得當年發生過大隧道慘案——據說那次大隧道慘案,一個炸彈下來把洞口炸塌了,死了3萬多人。
後來我上學,朝天門那個大壩子,經常能看到停放的死屍或者是很簡易的棺材堆到那兒。一到夏天,還有味兒,因為我上學要路過那個地方。經歷的那個年代,印象挺深。有一次轟炸,我們家也被炸了,就是我說搬到千廝門那兒,是個院子,我們租的房子,有點像北方的四合院,但好像它又不是北方四合院,有個天井那樣的。
張:典型的四川院子,有天井,很小,很多中間還有一口井。
賀:上面敞亮的。我們一聽說房子讓日本飛機炸了,媽媽領著我就往裡走,有人坐在廢墟上哭,有人在那兒挖自己家的財物。媽媽領著我往裡走,靠右邊有兩個屋子,牆外邊就是巷子了。正好我們那個房子沒炸塌,但也受損了。最後是我們和一家姓張的湖北人,把這些磚頭瓦塊都砌在院子的一邊,兩家人一直住到1945年抗戰勝利。我媽媽後來結婚的那個人,我叫他伯伯,國民黨海軍學校畢業的。海軍學校當時就設在萬縣,我外婆他們那邊一個叫獅子寨的地方,後來有次拍電視劇,我去問獅子寨,人家都不知道了。
張:你也沒找到你媽媽家的那些親戚?
賀:沒有,解放前就破落了,所以家裡人都在外邊謀生、做事了,跟他們沒有聯繫。當年大概就我外婆在家,可能還有一些隔房的什麼人在那兒。可那次我問獅子寨,他們都說沒聽說過這個地名。那個海軍學校當時就設在我外婆他們那兒。抗戰勝利嘛,國民黨海軍要集中這些人,建立海軍,這些當年海軍學校的學員都集中到上海,在上海吳淞建了一個海軍基地司令部。這時候我已經小學畢業了,考上重慶市市立女中,後來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叫重慶市女中的,我進去時剛滿11歲。1945年我媽媽又生了我大妹妹,我伯伯、媽媽就帶著我這個大妹妹到上海去了,因為我在學校,那一學期還沒結束,繼續留在學校。我那個姨媽也結婚了,精神病也好了,他們一家就住到我們搬走的那個房子里,所以後來我每個禮拜回家就是到我姨媽那兒去。重慶市女中,校長和訓育主任都是女的,校長是法國留學回來的,當時重慶市女中在重慶是很有名的,而且是比較好的學校。訓育主任和校長,兩人都沒結過婚,訓育主任,我就記得一開學就拿個凳子坐到校門口,拿把剪刀,每個人進校門,她先給剪一刀,所有的頭髮剪到耳朵根,然後你自己找人完成或者家裡人給完成,又或者同學相互幫忙完成。
張:不準留長頭髮。
賀:不準留長發。初中同學穿童子軍衣服,高中同學穿藍布旗袍,一律都這樣。而且童子軍不像現在,入共青團,有組織什麼的,只要進初中你就得穿童子軍衣服,不是加入什麼組織,你念初中就要穿這種衣服,系領帶。重慶所有中學的初中生都是這樣,當時南開等好多學校,都要系領帶,領帶是雙色的,每個學校只是顏色不同,以顏色不同來區分學校,我記得我們系的是藍的和白的。在那個學校,伙食是相當次、相當次,那個飯,當時叫平價米,抗戰時期嘛,我進學校的時候,抗戰還沒有勝利。菜就是水煮黃豆,再加上一份青菜,青菜基本上是水煮的,沒什麼油水,而且8個人吃這麼兩碗菜,四方桌,都是站著。我記得那時候,吃飯的時候要先在操場上集合,再排著隊進食堂,8個人一桌,吃飯不許說話,有值日的,值日生一吹哨,誰要說話,就拎出來,不許吃飯了。一吹哨,你就聽著筷子碰碗的聲音,稀里嘩啦。那個菜你得搶,你不搶,就沒菜吃,就吃不飽,就那樣。而且只准吃20分鐘,20分鐘一到,一吹哨,馬上得停,沒吃完你也得出食堂。反正那時候就是那麼嚴,有點半軍事化式的,但它也不是軍事學校,就是那樣的訓練。我經常吃不飽,搶不過別人,菜也搶不過,飯也搶不過,那個飯裡邊,按現在來說,那個米應該是有黃曲霉素。

前言/序言

「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是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電影頻道合作的,以採訪和記錄老一代中國電影人生平經歷並作檔案收藏為目的的大型採訪工程。該項目於2007年正式啟動,2008年全面展開,至2010年為採訪工程的第一階段;2011年起為採訪工程的第二階段。做口述歷史,我們是後來者,其便利條件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汲取先驅者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利用后發優勢,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比較順利、有效,且有一點特色。
我們的項目名稱是「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而不是「電影口述史」。作為電影資料館人,我們做口述歷史採訪的目標,是要作為檔案收集,讓受訪人做生平講述,包括其電影從業經歷、社會人生經歷、個人生活與心靈成長經歷三個向度,建立電影專業史、中國社會史、個人心靈史三者合一的信息檔案。
「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採集電影人記憶檔案,固然是留贈後人,也應儘可能服務於當下。為此,我們和中國電影出版社合作,申請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將陸續出版「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30卷。我們採取了四種分卷形式,即單人卷、單位卷(多人)、專業卷(多人)、專題卷(多人),目的是在深度與廣度、豐富性與多樣性之間獲得平衡。

口述歷史採訪及其錄音抄本的編纂,依據不同的目標,自有不同的重點、方法與形式。「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的編纂,在篇幅允許的前提下,我們希望錄音編纂抄本展現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受訪人電影從業史及與電影相關內容;二是政治運動經歷及社會環境變遷的情況,由此展現電影人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以便理解他們為何及如何工作;三是個人生活史,是社會史的資料;四是個人心靈史或個性成長史,看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人及個人如何與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互動;五是在確保對話信息清晰可感的前提下,不僅展現受訪人「說什麼」,也儘可能保留其「怎麼說」,盡量保持口述歷史採訪的現場感及對話者的個性言語特徵。在實際編選過程中,會因為採訪方式、資料豐歉、編選方法、篇幅容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體形式。
這套書有須共同遵守的編輯體例。具體如:1 每個訪談都必須有一些常規項目,例如採訪人、受訪人、攝像師姓名,採訪時間、採訪地點等;2 保留採訪人和受訪人對話問答形式;3 編纂抄本必須以原始抄本為依據,如有修訂必須用括弧標示;4 編者可以做必要刪減,但須保持對話語意的完整性;5 儘可能保持受訪人說話的言語特點;6 編者應針對訪談錄中須加解釋說明的地方做出註釋;7 每個訪談錄後面都必須有《採訪人手記》,提供必要的工作說明;8 每冊書後,須有分冊主編的《編後記》,說明其編選方法及理由。
除上述必須遵守的基本體例之外,在編選理念、編輯方法、技術技巧等方面,我們鼓勵分冊主編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認知進行探索和創新。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