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北詩人研究 趙林濤 孫微 978756661979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北大學
NT$23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1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唐代河北詩人研究
ISBN:9787566619792
出版社:河北大學
著編譯者:趙林濤 孫微
頁數:20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39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唐代河北詩人研究》按照初盛中晚四個階段詳細梳理了唐代河北詩人的詩歌創作風貌,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徵作出了準確的把握。又以作家個案研究為基礎,總結了河北詩人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燕趙文化精神共性,歸納了唐詩的文化精神,再從史書中尋繹出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以及形成的依據,最後得出燕趙文化精神在建構唐詩文化精神上發生重要作用的結論。全書堅持立足于文本的研究意識,對唐代河北詩人的詩文作品進行細緻研讀,將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生動描繪了唐代河北詩人群體在唐詩發展的鏈條上的重要作用,對闡釋唐詩精神中的燕趙因素作出了新的貢獻,是研究唐代河北詩人的重要學術參考書。

目錄

第一章 唐詩的奠基者:初唐詩壇上的河北詩人
第一節 魏徵、李百藥與初唐詩歌理想
第二節 盧照鄰、盧藏用與風骨、興寄
第三節 李嶠與律詩定型
第二章 盛唐詩壇驕子:高適、李頎及河北詩人群體
第一節 高適的邊塞詩及其多方面的創作成就
第二節 李頎的邊塞詩和道隱詩
第三節 盛唐時期的其他河北詩人
第三章 詩歌巨變時期的弄潮兒:河北詩人在中唐
第一節 劉長卿、李嘉祐、郎士元、張南史等大曆詩人
第二節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盧綸、司空曙、崔峒
第三節 韓愈及韓孟詩派中的河北詩人
第四節 張仲素等雅正詩派河北詩人
第五節 李德裕等中唐時期河北詩人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唐代河北詩人群體在唐詩發展的鏈條上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燕趙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唐詩發展的四個階段進行梳理,可以看到河北詩人群體在每個階段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初唐時期,是唐詩的奠基期,在這個時期內,《全唐詩》存詩一卷以上的河北詩人有十六人,一卷以下的詩人二十一人。其中,魏徵(河北巨鹿人)提出”合南北文學之兩長”的主張,將北方文學的剛健氣質與南方文學的婉麗形式結合起來,從而為唐詩的發展確立了總的方向。”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河北涿州人),”文章 四友”的李嶠(河北贊皇人)、蘇味道(河北欒城人),以及李百藥(河北安平人)、李義(河北臨城人)、盧藏用(河北涿州人)、李義府(河北饒陽人)等重要詩人,為唐詩的走向繁榮作了多方面的準備,諸如創作題材的拓展、風骨的提倡、五律的定型、七律的探索等,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盛唐時期,是唐詩的繁榮期,在這個時期內,《全唐詩》存詩一卷以上的河北詩人有十三人,一卷以下的詩人三十八人。其中,以邊塞詩著名的高適(河北景縣人,一說河北鹽山人)、李頎(郡望河北趙縣),以田園山水詩著名的崔興宗(河北安平人),以雍容詩風著名的賈至(郡望河北冀縣)等五十余名河北詩人,呼應李杜、王孟,高唱”盛唐之音”,展現出昂揚的時代精神和精湛的詩歌造詣,為唐詩的繁榮增添了壯麗的色彩。此外還有閻寬(河北雞澤人)、李希仲(河北趙縣人)、崔曙(河北安平人)、盧象(河北涿州人)等詩人的作品,選入當時的唐詩選本《國秀集》《中興間氣集》《河岳英靈集》之中。
中唐時期,是唐詩的巨變期,在這個時期內,《全唐詩》存詩一卷以上的河北詩人有二十三人,一卷以下的詩人二十七人。其中,”大曆十才子”中有四位詩人是河北人:盧綸(郡望河北涿州)、司空曙(河北永年人)、李端(河北趙縣人)、崔峒(郡望河北安平),他們有的繼承盛唐餘響,有的獨開清幽深杳詩風,已得中唐詩歌風氣之先;而標誌中唐詩歌巨變的”韓孟詩派”,其重要詩人韓愈(郡望河北昌黎)、盧仝(郡望河北涿州)、劉叉(河朔人),以怪奇材料入詩,以散文章 法、句法人詩,開創了一代詩風,與”元白詩派”分庭抗禮;劉長卿(郡望河北河間)號稱”五言長城”;其他重要詩人如李德裕(河北贊皇人)、張仲素(河北河間人)、郎士元(河北定州人)、李華(河北贊皇人)、崔護(河北定州人)、張祜(河北清河人)等著名詩人,均在唐代詩壇上留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充分顯示出河北詩人在唐詩轉變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晚唐時期,是唐詩的蛻變期,在這個時期內,《全唐詩》存詩一卷以上的河北詩人有八人,一卷以下的詩人三十二人。其中賈島(河北涿州人)、無可(河北涿州人)等苦吟詩人精心錘煉字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表現出獨特的創作個性。高蟾(河北滄州人)擅長絕句,多寫行旅之艱;崔道融(郡望河北安平)工於絕句,被辛文房稱為晚唐詩人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張蠙(郡望河北清河)為”鹹通十哲”之一,多有邊塞之作。綜上所述,河北詩人在完成唐詩的奠基、繁榮、巨變、蛻變等關鍵階段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河北詩人的參與,唐詩的繁榮和發展是難以想像的。
此外,燕趙文化精神為唐詩的文化精神提供了剛健而飽滿的思想內蘊,成為唐詩的重要精神內核。最早為燕趙文化精神作出質性歸納的是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刺秦的事蹟,寫荊軻在易水河邊告別太子丹時,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聲調初為徵聲,”複為羽聲慷慨”;《史記 貨殖列傳》又進而對河北地域的文化風俗作出這樣的概括:”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懾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又說:”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 。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由此觀之,司馬遷把燕趙文化精神概括為”悲歌慷慨”“好氣任俠”。他由地理環境、民生狀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俗特徵來揭示燕趙文化精神,應該說是既準確又科學的。這種揭示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南朝梁劉勰就稱建安時期的鄴下文人作品”慷慨”“多氣”。南朝梁詩人江淹則直以”燕趙悲歌”表述之。唐人韓愈又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唐人錢起詩雲:”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唐人韋應物詩雲:”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而幽並二州自古以”遊俠窟”著稱。經過歷代名人的反復陳述,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被確定下來,並逐漸形成了該地區的人文傳統,燕趙之士遂以慷慨悲歌者自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