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用牛骨骼鑒定指南 拉斯洛.巴爾托謝維奇 978703076844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役用牛骨骼鑒定指南
ISBN:9787030768445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拉斯洛.巴爾托謝維奇
頁數:1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8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馴化黃牛用於拉犁或駕車,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和歷史文獻中都有跡可循,但資料有限,所反映的役用時代可能只比”記錄”的時間稍早。考古遺址出土的牛骨遺骸為研究作為早期役畜的黃牛提供了寶貴材料。《役用牛骨骼鑒定指南》深入分析了從羅馬尼亞採集的一系列現代役用牛的腳骨形態和尺寸,並將這些研究結果應用於一個比利時遺址出土羅馬時期牛骨的案例。通過對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現生牛骨標本進行骨病觀察和骨骼測量學研究,《役用牛骨骼鑒定指南》制定了一套基於腳骨病理變化和測量數據來識別役用牛的標準,全方位闡述了黃牛作為役畜所體現的文化、歷史和經濟價值。

精彩書評
本書可供考古學、動物考古學、動物解剖學、動物病理學、博物館學等方向的研究者和相關機構從業者,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目錄

第1章 引言 1
1 1 役牛非骨學研究概況 1
1 2 役牛骨學研究進展 3
1 2 1 腳骨 4
1 2 2 其他骨骼 5
1 2 3 骨的內部結構 6
1 3 研究思路 6
第2章 研究材料 8
2 1 研究用骨 8
2 2 本研究所用牛的品種 9
2 2 1 羅馬尼亞的牛 9
2 2 2 匈牙利灰牛及其雜交種 13
第3章 研究方法 16
3 1 準備工作 16
3 2 病理和亞病理變形的外部形態觀察 16
3 3 骨骼測量 17
3 3 1 骨的外部測量方法 17
3 3 2 統計分析 19
3 4 其他分析方法 21
3 4 1 標準X 射線分析 21
3 4 2 骨礦物質含量分析(BMC) 21
3 4 3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22
3 4 4 磁共振成像(MRI) 22
3 4 5 微形態分析 23
第4章 牽引使役的構成要素 24
4 1 載重 24
4 2 系駕法的種類 25
4 3 地形 29
4 4 裝蹄 29
4 5 年工作天數 30
4 6 速度 31
4 7 隊伍規模 31
第5章 形態變化的描述及解釋 34
5 1 病理和亞病理變形的形態描述 34
5 1 1 掌/蹠骨 35
5 1 2 近指/趾節 骨 47
5 1 3 中指/趾節 骨 52
5 1 4 遠指/趾節 骨 56
5 1 5 患病率 56
5 2 病變記錄的一致性 59
5 3 病理指數 63
5 4 影響變形程度的其他因素 69
5 4 1 與年齡相關的差異 70
5 4 2 性別差異 71
5 4 3 飼養環境和飼養方式的影響 73
5 4 4 遺傳性狀 73
5 5 案例研究:一個羅馬遺址牛骨變形的量化研究 77
5 5 1 遺址簡介 77
5 5 2 病變評分 79
5 5 3 羅馬材料的病理指數(PI) 86
第6章 骨骼測量分析 88
6 1 與年齡相關的差異 89
6 1 1 掌/蹠骨測量分析 89
6 1 2 指/趾骨測量分析 90
6 2 性別決定的差異 94
6 2 1 兩性異形 94
6 2 2 閹割 106
6 3 表現型差異 111
6 3 1 種間差異 111
6 3 2 偏好和選擇 114
6 3 3 飼養的影響 116
第7章 骨的內部結構 121
7 1 總論 121
7 1 1 與年齡相關的差異 121
7 1 2 與性別相關的差異 121
7 1 3 表型差異 122
7 2 役牛掌/蹠骨的顯微分析 123
7 2 1 緒論 123
7 2 2 材料和方法 123
7 2 3 結果 124
7 2 4 討論和結論 126
第8章 蹄與裝蹄 127
8 1 裝蹄的作用 127
8 2 技術說明 129
8 2 1 寬蹄鐵 131
8 2 2 翼形蹄鐵(Federklaueneisen) 134
8 3 磨損 135
第9章 相關文化史 138
9 1 役用的傳統形式 138
9 2 役用閹牛的相對價值 138
9 3 對役牛的態度 139
9 4 參考資料的經濟和歷史效應偏差 140
9 5 動物考古方面的考慮 140
第10章 結論 142
參考文獻 145
附錄 168
附錄A 對個體的描述 168
A 1 羅馬尼亞閹牛 168
A 2 來自羅馬尼亞的年輕公牛 171
附錄B 個體掌/蹠骨測量值(單位:毫米) 172
B 1 采自羅馬尼亞的役用閹牛 172
B 2 采自羅馬尼亞的年輕公牛 175
附錄C 指/趾骨測量值(單位:毫米) 176
C 1 采自羅馬尼亞的役用閹牛 176
C 2 采自羅馬尼亞的年輕公牛 182
後記 185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1章 引言
牛在馴化之初可能就是兼具多種用途的動物。動物考古研究強調了牛作為肉食、乳製品、肥料資源,以及獸皮、蹄筋和骨料等原材料來源的重要性。此外,牛還被作為役用動物飼養。在馬屬動物被馴化之前,牛可能被用來騎乘或者馱載(Sigaut,1983;Benecke,1994:160)。然而,牛*常見的用途是耕地和拉車。這可以從考古、圖像和文獻材料中得知,但這些資料數量有限且通常只能提供稍晚時期的信息。而考古發掘出土的骨骼殘骸則可能為牛作為早期役畜的研究提供額外的資料。本書將回顧以往文獻發表的骨骼證據,並描述一系列在現代役牛腳骨上觀察到的形態和測量特徵。這批現生參考標本是近期在羅馬尼亞收集的,將用來界定一系列與牽引有關的病理,從而為我們提供一種更加統一適用的方法來研究出土動物遺存。在個案分析中,從這批現代標本得出的結果,被用於研究比利時一個羅馬時期遺址出土的牛骨標本。本書還將嘗試界定識別役牛的組織學標準,羅馬尼亞的參考標本和大量匈牙利灰牛樣本的骨骼測量方法也被納入其中。此外,本書還將回顧役用牛所帶來的更為廣泛的文化史和經濟學影響。
1 1 役牛非骨學研究概況
在19世紀下半葉機械化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牛和馬在農業和交通運輸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犁、車、軛、馬嚼、馬鐙等器具的發明和應用,家養動物的畜力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考古中發現的這類物品或圖像也是其作為役畜的標識。牛作為役畜使用的*早證據發現於同犁、車發展密切相關的近東地區(Benecke,1994:143)。有關犁的*早圖像證據,出自烏魯克城(Uruk)公元前第四千紀晚期的一塊泥板上(Sherratt,1981);一枚刻有牛和犁的印章 則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一個公元前第三千紀的遺址(Salonen,1968)。不過,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Khuzestan)的一個遺址發現了深耕的遺跡,表明牛耕可能早在公元前第五千紀就出現了(Sherratt,1987)。
Milisauskas和Kruk(1982,1991)曾分別綜述過歐洲新石器時代役用牛古老的藝術形態。牛戴輓具的雕像見於波蘭TRB(Trichterbecher or Funnel Beaker)文化(3700—3100 BC)的兩個遺址,還有一個波蘭遺址出土了一件TRB 文化晚期(3300—3100 BC)刻有車的陶瓷容器。泥塑車見於匈牙利的巴登(Baden)文化(3500—2800 BC;Banner,1956;Kalicz,1976)和斯洛伐克的一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Nemejcova-Pavukova,1973)。由於那時家養馬屬動物很可能還沒有出現,儘管只出現了車的藝術形象,仍可推測拉車的役畜是牛。在早期岩畫中,作為役畜的牛見於德國的Zuschen(Uenze,1958)和Warburg(Gunther,1990)遺址,以及烏克蘭的Kammennaja Mogila(H?usler,1985)遺址。
出自公元前三千紀早期瑞士Biel湖地區的Fenil聚落遺址(Tschumi,1949)出土有一件由楓木製作的軛。意大利北部Brescia的一個青銅時代早期遺址則發現了一件由2個動物共用的軛,並出土有犁的遺存(Perini,1983)。在丹麥和荷蘭發現了大量鐵器時代的軛,而後年代越近,出土軛的數量也越多(Benecke,1994:144)。
古代土壤中的深耕遺跡可以作為畜力使用的標識,也可視作在馬屬動物馴化之前使用役牛的間接證據。在歐洲,這類遺跡的發現*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紀下半期到公元前第三千紀的丹麥、波蘭和英國(Beranova,1987;179)。
成對埋葬牛的現象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下半期的中歐地區時常發生(Neustupny,1967),表明軛可能在成對動物身上使用,進一步說明這些牛是用來拉犁或者拉車的家畜。匈牙利的Budakalasz遺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遺址中與對牛埋葬坑伴出的正是上文提及的泥塑車(Banner,1956;Kalicz,1976)。
以上討論的各類信息都比較罕見,然而當這些信息同時出現在一個遺址中,將有助於闡釋動物骨骼遺存。
畫像和文字證據表明,在馬屬動物引進之後,役用牛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一般而言,馬屬動物用於快速運輸較輕的貨物,而牛則用於重型運輸和田間勞作。在中世紀,軟材料馬軛具的出現使得在農業和運輸中更多地依賴馬匹(Lefebvre des No?ttes,1931;4;Langdon,1984:49)。然而,僅基於歷史資料很難比較牛、馬在役用上的重要性。只有在距今較近的歷史時期才有這類信息(Starkey,1991)。中歐的歷史資料顯示,中世紀晚期以來,役用牛的使用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4世紀的意大利年代史編著者Villani寫道,在匈牙利”許多閹牛和母牛不是為了役用而飼養”(Makkai,1988:40)。從1641年至1647年,匈牙利32個莊園的3500頭家畜中,閹牛所占的平均比值是12%(Gaal,1966:158-161)。1630年至1646年間,鄰近的*立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也出現了相似的平均比值(來自15個地點的6500頭家畜)。以往單個牛群中役用閹牛的比例經常發生變化,而農業機械化的到來則使其發生了巨變。到20世紀中葉,在匈牙利大約兩百萬頭家養牛中,註冊登記的役用閹牛比例下降到了6%—7%。由於大規模機械化養殖的發展,1971年記錄的役用閹牛總數已不足1000頭,在1973年後的國家統計中甚至不再提及(KSH,1979:9-23)。圖1中概括了這種下滑的歷史趨勢。在德國,雖然Ruthe在其第1著作《家畜蹄爪護理》一書中仍然提到役牛是小型農場中唯一划算的畜力資源(Ruthe,1969:184),但”役牛”的消失速度顯然比預料中快。雖然本世紀北美、歐洲和澳洲的所有發達國家中役牛的使用率都呈現了大幅度下降,這類家畜在世界其他地區仍然佔有重要地位。據估計,全世界仍在使用的役牛約有2 5億頭,約占全世界牛總數的20%(Starkey,1991)。
歐洲原始的兼用牛品種,特別是役用牛的品種,主要因保種而得以存續。匈牙利灰牛中的母牛,歷經幾個世紀的役用,到20世紀60年代已不足300頭(Bodo,1985:115),不過近期數量略有增加。19世紀中葉,隨著莊園農奴制和徭役制的廢除,在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境內役用閹牛數量也有所減少。這給了農民選擇自用役畜的自由,並*終導致馬取代了牛。這一取代過程僅在具有長期養牛傳統且農業落後的地區發生得較為緩慢(Yiires,1973:439)。然而,即使馬匹的生產效率更高,在許多地方也競爭不過農業機械化。近代培育的肉奶兼用牛——弗萊維赫牛(Fleckvieh),15年前還能在匈牙利邊遠地區偶爾見到,現在只能在對日產奶量需求很少的自給自足家庭中見到。因此,在農業廣泛發展的趨勢下,近代役牛的重要性呈歷史性下降;個體農業經濟和更大範圍的區域性農業經濟的地位以及育種政策的變化,都是影響役牛重要性的因素。
1 2 役牛骨學研究進展
通過掌(蹠)骨形態學差異來判斷牛的性別,是本世紀下半葉*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之一。Nobis(1954)、Boessneck(1956)、Calkin(1960,1962)、Fock(1966)和Mennerich(1968)等的研究成果在這一領域堪稱典範。這些通過骨頭的形態學差異來鑒定閹牛的嘗試,反映出學者們對畜力開發問題的潛在興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研究出土動物骨骼的學者提出了有關役用牛的問題,但卻僅有少數幾個與使役相關特徵的想法能夠在已知年齡和性別的現代役牛中得到驗證。毫無疑問,難以獲取役牛骨骼是導致這些資料匱乏的主要原因。Fock(1966)的論文,尤其是Mennerich(1968)的博士論文則屬特例。然而,兩位作者都側重于對骨骼測量數據的分析。有關考古遺址出土牛骨有過關節 病變的報道很少且缺乏標準。Siegel(1976:359)曾報道有18個英國的遺址發現過骨骼病變,但這只是非隨機性的數據集合,其結論是不確定的。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