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 1 地學數據類型 地球系統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類)、大氣圈和外層空間組成,各子系統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全球環境的變化(廖順寶?等,2005)。為了深刻理解地球複雜的自然與人文現象、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綜合、完整和持續的地球觀測系統(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地球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數據與信息是地球系統科學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關鍵,地球科學的理論研究必須以豐富的實測資料為基礎。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等均制定了自己的數據分類系統;廖順寶等(2005)參考已有分類系統原則,並結合現有地球系統科學數據資源的實際情況,將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分為了岩石圈子系統、陸地表層子系統、海洋子系統、大氣子系統、外層空間子系統幾個大類。 本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陸地表層系統,它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在時空上的結構、演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強調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有機結合,是地球表層*複雜、*重要、受人類活動影響*大的一個子系統,是地球科學發展的核心和前沿領域(鄭度?等,2001)。在陸地表層數據獲取方面,從觀測角度,由早期肉眼「點」域的觀察—航空飛機局域的遙感—太空梭、衛星的全球廣域觀測,人類對地觀測技術在躍進式地發展(廖小罕,2021;王心源?等,1999);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反映人類時空行為特徵、揭示社會經濟現象時空分佈的海量社會感知數據也逐漸成為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