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戲通史 劉志群 曹婭麗 97872250659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青海人民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藏戲通史
ISBN:9787225065960
出版社:青海人民
著編譯者:劉志群 曹婭麗
頁數:4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4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藏戲通史》沒有局限於對西藏一地藏戲的記述,而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藏戲既作為一個整體,又分別記述了各自的特點。如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的區別:白面具戲形成於8世紀,唱腔從古老的「勒諧」發展而來,很少運用藏族特殊的演唱技巧「仲古」,聲調平直歡快,並有模仿動物的嗚叫聲,演唱的正戲只有《諾桑法王》一個劇目,而且只演前半部,很少演全本。藍面具戲形成於15世紀,其聲腔從「諧欽」等發展而來,有人聲幫腔伴唱,鼓鈸伴奏。唱腔以散板為主,運用「仲古」較多,旋律婉轉,唱腔豐富,並在演唱上有一定程序。表演繼承了白面具戲的傳統技巧,並有較大發展。演齣劇目豐富,八大傳統藏戲是它的常演劇目。
《中國藏戲通史》的另一個特點是圖文並茂。全書共有49幅圖,其中有反映古代藏戲演出的壁畫、唐卡,有關藏戲的文物古?,雪頓節藏戲演出盛況,藏戲各個流派演齣劇目的劇照,藏戲的面具、服裝、道具、舞台設計圖、人物裝扮、老藝人生活照片等。這些照片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西藏戲曲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內容、絢麗的色彩,不僅增強了全書的欣賞價值,而且提高了全書的學術和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劉志群,男,7940年生,江蘇啟東人,編著出版的著作有《中國藏戲藝術》《藏戲與藏俗》《西藏祭祀藝術》《中國藏戲史》《藏地詩頌:青藏高原藏戲遺產保護與研究》(合著)、《藏戲圖文志》(合著)等,發表期刊文章124篇。此外,還參与了《中國戲曲志·西藏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西藏卷》《西藏自治區志·文藝志》等書稿的編撰工作,擔任主編或章節主筆。劉文峰先生曾在《中國藏戲史》的序言中說:劉志群先生將自己的畢生獻給了藏戲事業,《中國藏戲史》是他一生從事藏戲研究的結晶。
曹婭麗,女,滿族,7963午生,原青海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現為南京旅遊職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青藏高原少數民族藝術遺產、藏戲及格薩爾史詩藝術、大運河戲劇藝術遺產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公開出版著作(含合著)72部,代表作有《青海黃南藏戲》《藏地詩頌:青藏高原藏戲遺產傳承與保護研究》(合著)、《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樂舞考察研究》(合著)、《格薩爾史詩從說唱到戲劇演變研究》等。在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在《民族藝術》《戲曲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十多篇。研究成果先後獲原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中國藏戲的文化背景和根基
第一節 青藏高原本土巫教和苯教文化
第二節 藏傳佛教文化的全方位主導背景
第二章 周邊文化對藏戲的影響
第一節 中華多元一體文化中的漢文化對藏戲的影響
第二節 印度文化對藏戲的影響
第三節 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對藏戲的影響
第三章 藏戲藝術的起源和構成因素
第一節 起源和構成因素之一:早期藏族的敘事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歌舞和百藝雜技
第二節 起源和構成因素之二:藏族民間說唱藝術
第三節 起源和構成因素之三:藏族宗教祭祀儀式和藝術
第四節 起源和構成因素之四:說笑與喜劇表演以及
面具和服飾藝術
第四章 唐(吐蕃)時期藏戲的產生和初步形成
第一節 西藏白面具藏戲的產生和初步形成
第二節 嘉絨藏戲的產生和形成
第五章 元明時期藏戲的成型和成熟
第一節 西藏藏戲的發展
第二節 門巴戲的產生
第三節 四川嘉絨藏戲的發展
第六章 清朝時期藏戲的發展和興盛
第一節 西藏藏戲的發展和繁衍
第二節 青海藏戲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甘肅藏戲的孕育產生
第四節 四川藏戲的繁衍和發展
第七章 民國時期藏戲的衰微
第一節 西藏藏戲的發展情況
第二節 青海藏戲的發展情況
第三節 甘肅藏戲的發展情況
第四節 四川藏戲的發展情況
第八章 新中國藏戲的發展繁榮
第九章 新時代中國藏戲的保護與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劉志群先生的大作《中國藏戲史》,2009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為他做了序。如今,這部著作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列入重點出版圖書且命名為《中國藏戲通史》,並由劉志群先生委託曹婭麗教授為該書出版做了修訂。作為劉志群先生的老朋友對該書的修訂再版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劉志群先生是著名的藏戲學者,1984年10月在長沙召開的中國戲曲志編纂工作會議上,我作為中國戲曲志編輯部的成員,劉志群先生作為《中國戲曲志·西藏卷》的主編,我們由此相識。1985年,在昆明召開的中國戲曲志少數民族戲曲編纂工作會議上,《中國戲曲志·西藏卷》被確定為我國「八五」期間國家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在劉志群先生的帶領下,《中國戲曲志·西藏卷》編輯部的同仁克服了人員少、環境差、經費困難等不利條件,在深入雪山牧區田野考察、發掘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編纂工作,於1993年正式出版。我作為責任編輯,在西藏卷的編纂工作中,與劉志群先生書信不斷,不僅參加了西藏卷的初審、複審、終審,而且到西藏體驗藏族生活,感受藏戲的藝術魅力,通過劉志群先生學到了不少藏戲的知識。2004年,由我主持的國家藝術學科年度課題《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劉志群先生作為「西藏藏戲」一章的作者,圓滿地完成了撰稿任務。在幾十年的合作和交流中,我與劉志群先生結下深厚的友誼。
藏戲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瑰寶,但這一塊瑰寶長年深藏在祖國西北邊陲的雪域高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內地很少人看過藏戲,更談不上研究了。1965年劉志群先生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從我國最東部、最低平、最接近大海汪洋的長江出海口,來到了我國最西部、最高峻、最接近蒼穹天界的世界屋脊」。似乎是註定的緣分,他被分配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與化妝師當決卓瑪結為伉儷,從此獻身藏戲事業,直至今日。這種特殊的生活、工作閱歷與環境,成為他撰寫《中國藏戲通史》的一種難得優勢。
劉志群先生的《中國藏戲通史》吸收了前人和近年來各地藏戲研究的成果,充分闡述了西藏戲曲孕育、產生、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關於西藏戲曲的起源,編纂者沒有囿於一家之言,而是採取了一說為主、諸說並存的方法。編纂者從現存的史料記載和寺院壁畫的形象資料中找出了藏戲的主要源頭——民間歌舞,並記述了民間歌舞(「阿卓」即鼓舞、「魯」即歌唱、「鮮」即啞劇舞蹈、諧欽、熱巴等)與藏戲的繼承關係。如:熱巴是西藏原始部落時期就形成的一種歌舞藝術,其中有一個名為《貢布夏羌》的歌舞節目,反映獵人貢布多吉去打鹿,被米拉日巴說法感化,與狗、鹿同皈依佛法的故事。這個節目既有人物,又有故事情節,已具備歌舞劇的雛形,其內容和表演形式均被藏戲直接吸收和繼承下來。
藏戲和內地的戲曲一樣,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因此它也是多元的,編纂者透過大量的歷史事實,探索出藏戲另兩個源頭:一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說唱藝術,如「喇嘛瑪尼」的說唱腳本和藏戲的劇本可以互用,此外在藏戲的演出中,「劇情介紹人」一角的表演還明顯地保留了說唱藝術的痕?;二是豐富多彩的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其中從8世紀就在西藏寺院中盛行的「多吉嘎爾羌姆」(即金剛舞,簡稱羌姆)對藏戲表演藝術的形成影響甚大。它的舞蹈動作、服飾面具、音樂伴奏均被藏戲有所吸收和融合。
作者用翔實的史料表明,十四世紀薩迦至帕竹地方政權時期,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湯東傑布,通過為營造鐵索橋募捐演出,在白面具藏戲基礎上創造了藍面具藏戲,從而使西藏戲曲發展到成熟階段。
作者在記述西藏原始苯教藝術和藏傳佛教藝術對西藏戲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刻影響的同時,還用大量歷史事實記述了內地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在西藏戲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促進作用。如清代五世達賴率3000多人的代表團到北京覲見順治皇帝,他在北京住了兩個多月,又在內蒙古代嘎(今涼城)停留了三個多月,曾多次觀摩內地的戲曲演出和歌舞、雜技等表演。回到拉薩后,五世達賴大力扶持藏戲藝術,使藏戲獲得很大發展,后逐漸形成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雪頓節」。以後六世班禪又一次率西藏代表團到北京祝賀乾隆皇帝七十壽辰,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的一個多月里,曾連續十天在清音閣大戲樓觀看戲曲演出。內地戲曲最早進入西藏的歷史記載是雍正元年(1723年),為歡度春節和藏曆年,駐藏的內地士兵,在拉薩和查溪舉行了業餘戲曲演出。此後,乾隆至清末民初駐西藏的內地官兵經常在節假日舉行此類的戲曲演出,並有內地的專業戲班和藝人隨軍隊、官宦、商旅到西藏各地進行戲曲演出活動。西藏同胞在內地觀看戲曲演出,內地的戲班到西藏演出,均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西藏戲曲的發展。以歌舞演故事,唱、念、做、舞、技融為一體,綜合發展,這是包括藏戲在內的所有中國戲曲劇種共同的特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