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要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注重發揮行政人員的主體性作用,塑造積極行政人格。《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制》立足政府治理現代化建設需要,梳理中國社會演進中關於行政人格的理想和現實,結合已有研究提出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調查研究當前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現狀及群體差異,深入剖析積極行政人格生髮的個性基礎、生髮過程,並提出培育積極行政人格的路徑。
精彩書評以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製為研究對象,對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結構和屬性,個性基礎,生髮過程,培育機制進行了綜合研究
目錄
目錄序(楊宏山)前言(段鑫星)**章 緒論 1**節 積極行政人格研究的意義 1第二節 行政人格概述及理論基礎 6第二章 中國社會演進中的行政人格理想與現實 24**節 古代中國行政人格理想與現實 24第二節 近代中國行政人格理想與現實 27第三節 當代中國行政人格理想與現實 33第三章 積極行政人格的提出 45**節 行政人格類型研究與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 46第二節 積極行政人格的基本屬性和結構 53第三節 積極行政人格實踐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59第四節 積極行政人格的現實縮影:「*美公務員」 62第四章 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畫像 73**節 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現狀 74第二節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中身份的意義 82第三節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中的學歷因素 102第四節 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生髮的時間影響 107第五節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中的職級因素 119第五章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的個性基礎 127**節 傳統取向下行政人員的個體人格探究 127第二節 積極取向下的個體人格:性格優勢及長處 132第三節 行政人員積極個體人格的現狀與特徵 136第四節 積極個體人格對積極行政人格生髮的促進作用 152第六章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過程的質性考察 158**節 行政人員積極個體人格的養成 159第二節 行政人員積極職業人格的生髮 177第三節 積極個體人格為積極職業人格的生髮提供內動力 196第七章 積極行政人格的培育機制 203**節 積極行政人格的培育理念 203第二節 重構家庭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底色 206第三節 以健全行政制度建設促進積極職業人格 217第四節 建設中國特色的服務行政文化 233附錄 245附錄一 積極行政人格問卷及問卷說明 245附錄二 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情況統計 248附錄三 性格優勢問卷(中文長處問卷?CVQ-96) 249附錄四 積極行政人格生髮過程研究的訪談提綱 252附錄五 20?名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表 253後記 255
精彩書摘**章 緒論**節 積極行政人格研究的意義一、行政人格研究的必要性(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行政人員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於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促進各項制度日趨科學完善,實現國家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成為國家治理各項工作的重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十八大以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強調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應對「新時代」之「大變局」。這一關鍵性轉化離不開相應主體對制度優勢的合理運用。「制度優勢一旦被執行者所掌握並加以有效運用,就會顯示出強大的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黨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在具有相應能力的群體當中,作為國家制度主要執行主體的政府行政組織無疑至關重要。政府行政組織既是實現自身政府治理現代化的主體,也是引導、協調公眾、第三部門和企業等其他社會主體共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釋放制度效能的核心主體所在。因此,政府行政組織自身職能的發揮對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政府管理的效能固然取決於機構的合理設置和職掌分明,層級控制的管理體制,更重要者,它更取決於公職人員群體集體的奮發努力、精誠團結、熱誠盡職,共同的合作。」?質言之,「有什麼樣的公務人員,便有什麼樣的政府,用人以治事實為國家為政之根本」?。因而,無論是在靜態的組織結構中還是在動態的管理實踐中,要更好地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都離不開行政人員的積極作為。行政人員以事實上的行政主體角色承擔著政府公共行政的具體職能,並影響著國家治理的效能。目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新舊模式交替,加之反腐力度加大,部分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受到衝擊,其行為缺乏確定的遵循,其心理處於空白期、恐慌期和焦慮期,其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這就陷入一種「尷尬」境地:一方面,國家治理模式的轉變和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要求行政人員具備更加積極的行政人格;另一方面,行政人格衝突緊張,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導致「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消極行政行為以及行政人格異化傾向,背離了政府治理現代化方向。那麼,如何使行政人員成為具有自主性的個體?如何增強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國家治理制度優勢的現實轉化?行政學創始人威爾遜早在《行政學研究》中便提出以下問題:如何使政府官員和公共行政人員具有一種服務性人格和性格,用良心做好服務,使為社會服務成為其「*普遍」「*珍視」「*崇高」的「興趣」,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去例行公事??毫無疑問,人類至今仍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人及人格問題仍然是公共行政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如何處理好政府、社會與市場的關係,如何體現公共治理的服務性,如何提高行政人員的服務能力並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些都考驗著行政人員群體。作為行政行為執行過程中的主體因子,行政人格也要因時制宜,緊跟社會發展與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節拍。在法律制度不能有效約束行政主體的公共領域,恰恰需要運用倫理力量和道德準則來喚醒行政人員的行政良心。因此,我們要充分注重發揮行政人員在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中的主體性作用,了解行政人員的行政人格並塑造合乎時宜的積極行政人格,進一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進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二)回應健康中國下行政人員心理健康維護訴求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則必須深化行政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社會契約論的觀點是,服務型政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 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也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大的特點在於將「人」視為目的本身而非手段,而這裏的「人」*先是公民群體,亦包括公共行政人員自身。因此,行政人員亦是服務型政府建設所應關注和關懷的對象之一。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其第二篇第五章第三節以「促進心理健康」為題。翌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康中國」發展戰略。2019年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則明確提出要「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通過多種舉措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由此可見,心理健康作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應有之義。行政人員作為人民的一份子,對其心理健康狀態的關照和提升則亦在「健康中國」的建設範圍之內。如果說這個社會中的多數群體或個人只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就可以優先追求個人利益*大化,作為政府部門的行政人員群體以及非營利組織從業人員則是那少數的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加劇,管理行政向服務行政轉變,治理風險劇增,輿論及公眾等民主監督力度不斷加強,中央及地方反腐力度加大 行政人員的系統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使行政人員可能出現不良心理表現。一般而言,積極尋求適當的幫助有助於及時排解負面情緒。相比于其他不具有公共屬性的職業從業人員而言,行政人員更容易囿於自我職業身份的特殊性,「出現不良表現時,他們並不願意尋求幫助」?,特別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因此,行政人員這一群體更容易長期累積非健康心理情緒而產生多種心理問題。有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公務員中29 3%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在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有10%是公務員,遠高於其他群體」?。《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中,一項涉及9000多個樣本的調查顯示,「有1/3到一半左右的公務員群體處於中高水平的焦慮、抑鬱和壓力狀態中」?。從行政組織層面而言,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不僅會降低公共行政人員的行政效率和質量,出現懶政、怠政,還可能造成公共行政人員行政倫理底線的失守,導致違紀違法,敗壞組織風氣;從行政人員個人而言,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會影響其日常工作生活的精神面貌,嚴重而又得不到有效干預時,則會造成個人精神的崩潰,甚至可能使其產生自殺傾向與行為。近年來,一些官員自殺的報道偶見報端,其覆蓋層級廣泛、領域更加多元化、形式多樣。在這些行為的背後,「抑鬱症」已成為一個高頻詞。導致行政人員抑鬱的原因中(如晉陞壓力大、責任壓力大、受腐敗的牽連等)可見行政人格異化的影子,如過分看重個人職業晉陞、行政能力不足、行政道德不足與行政行為不端等。無論是從行政組織層面還是從行政人員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塑造積極行政人格,促進行政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為其行政履職提供內在支撐都是極其重要的。二、研究問題與研究設計(一)研究問題本書研究的核心目的在於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在政府治理現代化建設對行政人員行政人格塑造的高位期待與社會轉型期間的行政實踐場域中,探尋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內涵、結構及其生髮機制。根據研究目的,本書研究主要圍繞以下3個問題展開。**,通過文獻研究,明確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內涵、結構及理論分析框架。第二,在文獻研究和敘事研究等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探尋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制。第三,探尋面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行政人格廣泛生成的可能路徑。(二)研究思路為了更好地解決研究問題,本書研究主要遵循「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具體而言:**,從「歷史途徑」出發,以相關理論為基礎,對國內外已有研究進行回溯、評析、反思與借鑒,提出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內涵特徵、構成要素;結合當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社會現實,構建新時代積極行政人格的理論分析框架。第二,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尋找本書研究的「經驗途徑」,即通過大量的實證資料探尋積極行政人格的實踐表徵形式。第三,從「分析途徑」出發,對行政人員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制進行歸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以公共行政為精神內核,從心理學視野的社會角色理論、個體人格理論著眼,分析歷史條件、組織環境、個體內部因素對其行政人格生成和發展的影響,從中提煉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制。第四,在前述研究基礎上,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分析,從個人、組織、社會3個層面出發,探討促進積極行政人格生成並持續發展的可能路徑。(三)研究設計及實施1 研究方法本書研究主要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這一基本的方法論原則,一方面,對不同社會階段的行政人格樣式及內容進行歷史回溯,並對當下的行政人格進行現實剖析;另一方面,基於理論和實證研究把握積極行政人格的本質和生髮機制。結合本書研究的具體問題和內容,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等具體研究方法,以期更深入地闡明研究問題,達到研究目的。**,文獻研究法。對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先需要對與之相關的種種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總結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並以此為研究基礎展開後續的研究。遵循「歷史途徑」進行文獻研究,系統地梳理政府治理及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內涵,並以此為背景,在總結和分析已有的行政人格(特別是積極行政人格)類型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學人格理論的新進展—積極人格理論,基於中國的國情提出「積極行政人格」這一概念,並對其基本內涵與維度進行理論推演。此外,通過文獻研究多層次考察行政人格的歷史條件及其文化根源、制度規約及個體心理的能動性,為後續實證研究奠定基礎。第二,實證研究法。立足於積極行政人格的文獻研究,將行政人員的行政實踐生活置於更為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情境中,採取問卷調查、半結構化訪談等調查研究方法,總結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現狀、群體差異、生髮機制等。具體而言,運用自編的積極行政人格問卷,調查分析當前行政人員群體積極行政人格的生髮狀況,如總體水平、各子維度的水平等;基於差異分析,進一步比較和總結不同性別、年齡區間、政治面貌的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