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德國政府與民間合作夥伴關係研究 ISBN:97875227219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李以所 頁數:2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6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作為推行政府和民間合作夥伴關係的「后發國家」,德國民間部門的發展路徑與英美存在較大差異,它既能與政府確立相對密切的關係,又能保持自身獨立性,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德國政府擁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傳統,常以實現和諧有效的社會治理而著稱於世,較為成功地引進並推廣PPP發展模式即為其中的標誌之一。PPP在德國的推行並非暢通無阻,自始至終伴隨著諸多方面的批評和質疑。儘管中德兩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本質不同,但在政府與民間合作領域存在頗多相似之處。本書系統性地從歷史角度全景式地總結分析德國的理論探索、經驗教訓,觀察其實操步驟和演進路徑,對正在尋求中國問題解決方案的我們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作者簡介 李以所,德國國家行政學院(DUV-Speyer)管理學博士、中共中央編譯局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中心副主任、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歐盟及德國經濟法、政府與民間合作夥伴關係。主要著作包括:Das Experiment von PPP in China: Theorie-Praxis-Problem-Perspektive, Eine praxisbezogene Analyse und internationale Vergleichsuntersuchung(德國慕尼黑Herbert Utz出版社2010年版);《德國公私合作制促進法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德國的經濟治理經驗——從法律視角的考察與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目錄 引言第一章 德國人所理解的OPP:一個跨學科的分析 第一節 引論:研究的問題和方法 第二節 誰和誰合作:OPP夥伴的確定 一 至少各有一個參与主體分別來自政府或民間部門 二 夥伴式的合作需要社會信任機制的配合 三 合作夥伴本來的身份性質不改變 第三節 為何合作:德國OPP夥伴的目標 一 合作夥伴之間沒有目標衝突 二 合作夥伴要完成某項公共任務 第四節 怎麼合作: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和風險分擔 一 德國OPP的形式化 二 持續性的調整需求 三 合作具有「長期性」 四 合作夥伴統籌組建風險共同體 第五節 德國的OPP與新公共治理的關聯性 第六節 小結 第二章 OPP在德國發展的基礎:政府資產管理的民營化 第一節 德國政府資產管理的制度和理念支撐 一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和「擔保國家」 二 政府資產管理的分級和分類 第二節 德國政府資產的治理結構 一 德國政府所屬企業的形式和治理結構 二 德國政府資產的治理結構特點 第三節 德國政府資產管理的民營化 一 關於民營化的理論基礎 二 德國實施民營化的法律框架 三 德國政府資產民營化的緣由和方式 第四節 原民主德國區域內政府資產的託管和轉讓 一 政府資產託管局的設立 二 政府資產託管局的法律基礎和目標 三 託管局實施民營化的具體做法 四 託管局推行民營化的工作成果 第五節 小結:借鑒和思考 第三章 德國政府的考量:OPP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背景:德國政府公共債務問題的治理 一 1949年、1969年《聯邦基本法》和現行《聯邦基本法》關於公共債務的規定 二 德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治理 三 歐盟法對公共債務的限制 四 對德國現行公共債務立法的爭議和批評 第三節 OPP和傳統公共項目建設方式的比較 一 政府和民間合作夥伴關係的特徵 二 較之傳統方式OPP所呈現出的不同 第四節 德國OPP的經濟性比較 一 OPP經濟性分析的法律依據 二 經濟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驟 三 經濟性分析的變化 第五節 有關OPP經濟性的調查結果和相關經驗 一 德國審計部門的調查結果 二 來自國際的經驗 三 交易成本 第六節 作為規避預演算法限制手段的OPP 一 預算限制 二 後續談判 三 防治手段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民間合作夥伴的選擇:競爭性對話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民間合作夥伴選擇的法律淵源 一 德國的公共採購法 二 歐盟的公共採購法 第三節 德國公共採購法和OPP 第四節 競爭性對話在德國OPP項目中的應用 一 應用競爭性對話的法律依據 二 需要應用競爭性對話的公共採購 三 德國應用競爭性對話的流程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德國審計系統對OPP經濟性的再分析 第一節 引言:從德國審計視角切入的中國背景 第二節 經濟性審查:德國審計系統的看家本領 一 德國特色的審計模式 二 德國審計系統視野中的OPP 第三節 德國遠程公路建設的OPP模式 一 「窮政府」從民間融資的新模式 二 F模式和A模式 第四節 來自德國審計系統的批評 一 花錢並不少:不可避免的額外成本 二 好處並不多:很有限的效率優勢 三 政府債務的隱身衣:與「債務剎車」機制的實質衝突 四 偏袒了壟斷:對整體經濟產生不利 五 政府偏愛OPP:經濟性審查的缺陷 六 在其他領域產生的問題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世界金融危機中的德國OPP:政府角色的變遷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分析的框架:德國政府的角色變遷 第三節 德國政府角色演進的飛躍:擔保國家理念的提出 第四節 責任分配的實現:政府和民間的合作夥伴關係 一 可持續發展目標視角下的OPP 二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OPP 第五節 回到問題本身:大政府還是OPP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OPP在德國的構建與戰略:從歷史視角的考察 第一節 導論:為什麼選擇歷史的視角 第二節 OPP的概念和界定:德國學者的貢獻 第三節 德國的法治國原則在構建OPP中的意義 一 OPP的合法性以及公民的法律保護 二 德國OPP的法律框架 三 德國OPP合同模式的構建與變體 四 履行公共任務時民間部門所受的約束 五 公共任務未被如約履行時的解決方案 第四節 基於德國的國家理論對OPP的分析 一 基於擔保國家理念的OPP 二 OPP在德國取得新發展的原因 第五節 OPP在德國發展的前景 一 法律革新的必要和必然 二 德國OPP的發展步驟和戰略 第六節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