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之美與創生之樂-懷特海《思想方式》導讀 車鳳成 978755947918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NT$2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超越之美與創生之樂-懷特海《思想方式》導讀
ISBN:9787559479181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車鳳成
叢書名:潘知常西方美學經典系列
頁數:24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8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只有進入經典名著,才有機會真正生活在歷史里,歷史也才真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里,未來也才向我們走來。
·這些生命美學經典名著是?古以來的生命省察的繼續。在它們問世和思想的年代,屬於它們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到來。它們殺死了上帝,但卻並非惡魔;它們阻擊了理性,但也並非另類。它們都是偶像破壞者,但是破壞的目的卻並不是希圖讓自己成為新的偶像。它們無非當時的真實的思想,也無非新時代的早產兒。

內容簡介
《思想方式》是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晚年關於其哲學思想的總結。本導讀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貫穿懷特海哲學體系之「形而上學—宇宙學邏輯」「歷史—經驗邏輯」與「實踐—倫理邏輯」各自內涵與彼此關係的梳理,第二部分則是對其哲學三個不同階段,即「自然哲學」「機體哲學」 「生命哲學」各自內涵及彼此關係的分析,第三部分則立足「生命釋義學」角度分別對《思想方式》內涵「意義論」「關係過程」「文明化宇宙」及「生命化自然」等予以解釋性說明。

作者簡介
車鳳成,山西呂梁人,文學博士,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面的研究。

精彩書評
懷特海談到他的哲學著作,說是東方意味特別濃厚,也許中國人反而容易了解,容易欣賞些。 ——賀麟
《思想方式》是懷特海Z具詩意的作品,其要點不在於對抗或確認,而是對形而上學所許諾自由的慶祝,那是一種詩意的自由。
——伊莎貝拉•施騰格斯
《科學與現代世界》中「一滴經驗」被描述為一個具體實體;而在《思想方式》中重點則從實體的具體性轉向具身化經驗的具體性。
——羅蘭•費伯等編《超越形而上學?懷特海晚年思想探析》

目錄
緒論 作為精神科學的懷特海哲學綜述
第一章 懷特海哲學建設性內涵與生命哲學
第一節 懷特海哲學建設性內涵
1 1 懷特海時代西方哲學基本境遇
1 2 懷特海基本診斷:自然科學並非價值無涉
1 3 哲學基本問題:有無、善惡與美醜
第二節 生命哲學:從柏格森、狄爾泰到懷特海
1 1 柏格森:生命、綿延與完善
1 2 狄爾泰:生活整體、總體性與精神科學
1 3 懷特海:對「循環闡釋」的積極使用
第二章 懷特海哲學邏輯架構與自然哲學
第一節 懷特海哲學邏輯架構
1 1 形而上學-宇宙學邏輯
1 2 歷史性-經驗過程邏輯
1 3 實踐性-元倫理邏輯
第二節 懷特海自然哲學
1 1 科學唯物論批判
1 2 流程、事件與創造性進展
1 3 「契入-事件/對象」辯證
第三章 機體哲學與宇宙協同性
第一節 價值形而上學與宇宙協同性
1 1 上帝、創造性與價值形而上學
1 2 宇宙/經驗總體、合生與「宇宙協同性」
1 3 「神學-哲學-美學」演化過程
第二節 懷特海生命解釋學要義
1 1 懷特海整全生命觀
1 2 世界觀類型與差異化經驗共在
1 3 生命解釋學與公共闡釋
第四章 《思想方式》與共同體意識
第一節 意義、理解與表達
1 1 懷特海語言觀:從理解到表達
1 2 意義與內在關係
1 3 從公共闡釋到文明化宇宙
第二節 聯結、過程形式與生命共同體
1 1 聯結與過程形式
1 2 包容與生命共同體
1 3 死亡與不朽

精彩書摘
作為精神科學的懷特海哲學綜述
立足後現代歷史視野反思懷特海(1861—1947)哲學建構與其所處時代西方哲學發展狀況間的關係,可發現以「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為其基本立場的懷特海哲學體現出對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間關係及精神科學不同方向「哲學、神學與美學」間關係的新思考。一定哲學建構既是對所處時代精神狀況的回應,也會對時代精神結構之未來發展提供觀念方面的引領。自然科學領域的創新必然會引起精神科學領域研究範式的相應轉型,懷特海哲學建構也深受自然科學影響:其中愛因斯坦(1879—1955)相對論在超越牛頓「絕對時空觀」的同時揭示了時空的相對性特徵,相對論證明我們的經驗有可能改變經驗賴以生成的時空條件,這導致時空失去其絕對的形式特徵而演化為與經驗流動性特徵相匹配的相對性與派生性存在;立足玻爾(1885—1962)量子力學,可發現宏觀與微觀層面同時性存在的宇宙成為能量活動場,微觀層次上的宇宙流變即能量轉換,而能量匯聚與轉換過程則使宏觀宇宙歷史化為一個永恆流動、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過程哲學深以為然,「現代歷史哲學將歷史看作是一個包含人類以往各種活動的總體和事件的過程,以及對其進行的描述和說明,將歷史過程作為一種整體來加以把握,這與過程哲學所推崇的整體性不謀而合。」 懷特海哲學既沿襲了英國經驗主義傳統,也延續了歐陸形而上學對「存在論」問題的關注,這就使懷特海哲學呈現出「價值經驗形而上學」的獨有特徵。「所有現代的科學工作都取決於那樣一種絕對缺省,即自然是單一的以及科學是單一的;自然中的不同領域部分地是由絕對同一的一套編碼所控制的,即數學法則,部分地是由特殊的編碼所控制的,那些編碼彼此之間並沒有根本的差別,只是通過類比和相似性連接在一起的,它們可以被看做法則在局部的諸多變化,這些變化仍然可以被稱為自然的法則;同時研究不同的自然領域的不同的科學並不是獨立的科學,而只是同一個事物的變化而已,我們用自然科學的單獨的名稱來稱那一單獨的事物。」 自然世界「先天統一性」決定了「自然科學」所涵蓋不同學科「形態」方面的類比可能與「功能」相關性,這一點也影響到人文社會科學不同領域間的關係,而「要對自然科學影響社會科學的各種方式進行比較和評價,至少需要一種關於互動的粗略的類型學。區分隱喻(metaphor)與類比(analogy)和同源(homology)不無裨益。隱喻的使用也許蘊含著價值的轉移類比蘊含著功能上的相似性就像用萬有引力定律來組織地界和天界的力學現象一樣;而同源則蘊含著形態或結構的同一性。」 懷特海哲學活動從早期涉足數學領域開始,逐漸進入自然科學及精神科學等不同領域,與柏格森以及狄爾泰等在主題方面的相關性使懷特海「價值形而上學」話語使用在功能方面與狄爾泰「精神科學」具備功能相似性,這也使含納于其價值形而上學體系中的神學、哲學及美學等不同領域間呈現出功能方面的相關性。
理論上看,不同學科只是立足差異視角從精神層面切近「宇宙總體」的不同路徑而已,彼此間地位平等,且相互補充,從而使「宇宙總體」與「經驗總體」在推動「價值生成」方面呈現出相互闡釋關係:「人類現在正處於罕見的世界觀的轉變之中,僅僅傳統的強制力已失去了力量。我們所要做的是重新創造和重新設計關於這一世界的觀點,它包括尊重和秩序的要素,並充分滲透著堅定的理性,沒有這些,社會便陷入混亂。」懷特海哲學世界觀演化離不開「形而上學」與「宇宙學」間互動,而「宇宙學」議題設定必然涉及神學思辨,「希伯來人認為,上帝是從外部一次性地創造了世界。這是錯誤的觀念,他能夠預覘一切,卻又使得世界充斥著一切缺陷,而要派遣他唯一的兒子來到世間嘗受折磨,餓死以資救贖真是荒謬絕倫。反觀希臘人的宗教思想則較為合理。希臘人認為創造是在每個地方每個時間不停進行的。他們把超自然的人格擬人化,而且有好壞之分,這也是正確的。因為不論我們是否將人格賦予這兩種好的與壞的勢力,它們終歸是存在於我們眼前。宇宙間確有一股要產生有價值的東西的趨勢這種趨勢又絕非暢行無阻,問題就在於宇宙間又總是存在著阻擋它的勢力。」「創造性」是宇宙間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運化使然,並沒有道德方面的考量;但「創造性」與生命體的相關卻主要與個體「受能賦能」過程相關,懷特海「本體論原理」要求每個生命體在因現實機緣而生成的「受能賦能」關係過程中是平等的,但因不同現實實有因所處「位態」差異而在能量轉化方面存在差異,進而導致不同部落或種群利益生成利益紛爭而導致宇宙運化過程存在「衰退式進化」可能,「相關性原理」卻認識到所有實有都處於先天的相互依賴關係中,這就使「協同進化」成為一種倫理方面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人類破除已然形成的有悖于「協同進化」思維定勢及相應行為範式,也必然要求對部落或種群思維形態予以批判性超越,而懷特海過程哲學「永恆客體」理論就是對傳統形而上學「二元論」方法論的超越,目的是實現向哲學本體論的回歸,即作為哲學本體的存在是生成中的存在,沒有什麼存在者是獨立自存的,所有存在者都處於相互依存關係狀態,這也意味著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實體屬性」關係的缺省是相對的,「亞里士多德『主詞賓辭』事先假定了各種主辭受到自身賓辭限制的形而上學理論,這就是認為主體具有其自身的經驗世界的理論。承認這一點就無法逃脫唯我主義了。問題在於『主客』一辭表示著客體下的一種基本實有,在認識的經驗中所顯示出來的基本情形則是『客體中的我客關係』。這就是說基本事實是超越于『現時此處』和『現時』之上的不偏不倚的世界。所謂『現時此處』標志著我客關係,而『現時』則是同時體現的空間世界。這一世界還包括著過去的現實、未來的有限潛能、抽象潛能的整個領域、永恆客體的領域等。永恆客體的領域超越于實際體現過程之上,實現於實際體現過程之中,而且和實際體現過程互相對證。」所謂「客體中的我客關係」正是「宇宙總體」在其宏觀微觀層面運化過程中因「現實機緣」而使事件對象進入具體「現時此處」之時空組合體而已,隨著當下主體攝入過程的完成,處於「現時此處」的現實實有就作為潛能「客體化」于同一的現實實有的後續攝入過程,而這種攝入及隨後客體化進程將伴隨實有「生命過程」始終。
這就說明由「永恆客體」所構成的是個抽象的世界,屬於「可能性的領域,它們脫離了現實的事件流,只有當它們進入『時空流』之後組合起來,才能成為具體的顯相,即現實的事態。『永恆客體』只是邏輯上的『可能性世界』,並不是實在的『可能性世界』」。包括自然及人本身在內的所有「現實實有」都是作為「永恆客體」而存在的,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與對於自身的認識是相互依賴的,這一點也反映在懷特海關於自然認知之「不可窮盡」與「生命之謎」相關性方面。而具備「唯我論」傾向的「主客關係就是從這些永恆客體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它們是改變主體的東西,但只是當他們把宇宙共體中其他主體的位態傳達給該主體時才有這種作用。因此,沒有任何主體具有獨立的實在,因為一切主體都是包容其他主體的有限位態而成的」。沒有獨立主體,所有進入「主客」關係結構而處於「主體性」生成過程中的主體都同時處於作為「永恆客體」而存在的「宇宙共同體」中,這種主體間關係邏輯地要求不同主體相互間的「包容」,因此「宇宙共同體」又先天地具備「包容共同體」特徵,但「歐洲的社會學家和政論家的思想都沾染了一種習慣,常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益的衝突這一方面。進化機構的另一面是創生,機體可以創生它自己的環境。在這一點上個別的機體是無能為力的。如果要產生足夠的力量,便必須有機體合作的社群。環境在這種合作下,將產生與支付力量的大小相適應的可變性。這種可變性就將改變整個進化的道德面貌。宇宙之謎不是那樣簡單的,有一種恆定的位態,其中某種達成態永無止境地為著自身的緣故而復現。此外也有變為其他事物的轉變位態,其他事物也可能價值較高,也可能價值較低。同時還有鬥爭和協調的位態」。這就是「價值形而上學」重要性所在,由鬥爭而協調的倫理緊迫性要求價值層面的缺省與機體間合作,「生命美學」由此而被凸顯。
懷特海認為「生命不能像近代進化論所說的那樣被解釋為單純的生存競爭。相反,生命的出現是由下述雙重力量加以規定的:耐力或生存競爭,趨向日益強烈的感覺或自我享受。換言之,對生命出現的恰當解釋必須包括審美的自我興趣,而在更複雜的有機體中還必須包括事態的理智理想,即爭取越來越大的自由或自我表現——使自己的活動和個體性超出過去的束縛,保持和增加對差別的感覺強度和表現的新穎性」。在生命美學看來,機體性主要體現為一種生命敏感性,這種敏感性主要源自因差異經驗的「攝入」而生成的對於「生命多樣性」的理解與對「他者」的包容,及因「同一與差異」辯證展開而對於「宇宙生命共同體」的認可,而關於「宇宙生命共同體」的認知與「身體協調」功能相關,這就是為懷特海過程哲學所倡導的「(肉)身體存在論」。「身體是我們情感和意願經驗的基礎,它決定了我們對清晰的感覺材料的反應方式,也決定了我們對感覺的享用。但可以看到的眼神經並不就是視力。我們用眼看,但看不到眼。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使人的經驗在每一時刻都與自然密切協調。在身體的實存和人的經驗之間存在著要素的流入與流出,因此二者相互分享著各自的存在。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身體提供了情感和感覺活動的基礎,人類經驗的擾動(agitation)逐漸進入了隨後的身體的功能。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功能是如此的協調,以致相應的人類經驗的功能也與之相協調。這樣就發生了各種擾動類型的轉移。」不同經驗類型既以相應「觀察/觀念類型」為背景,也生成不同經驗解釋類型,經驗擾動及類型轉移即不同「觀察/觀念/解釋類型」互動及轉化過程,這種轉化使生命機體在微觀層面突入「物質(理)實在」,並在不斷經驗事實世界過程中在價值層面逐步抵近「精神/自然實在」。
雖然「我們不能想象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