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視角下精神分裂症的康復 肖存利 97875130889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知識產權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生態系統視角下精神分裂症的康復
ISBN:9787513088961
出版社:知識產權
著編譯者:肖存利
頁數:4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2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從事精神衛生工作防治和社區康復工作的醫生、社工、社區康復人員。
社區精神衛生防治工作總結,有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

內容簡介
此書內容來源於社區康復工作的實踐經驗,側重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在實踐中的開展和推廣。作者結合兩年多在北京市西城區各社區開展的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指導基礎、具有實踐檢驗效果的做法。項目經驗中包含有詳實的數據分析和精彩的案例分析,對於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來說有非常大的學習和借鑒價值。

作者簡介
肖存利,碩士研究生,精神科主任醫師。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北京市西城區精神衛生保健所所長。國家老齡委專家庫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特殊職業群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城精神衛生通訊》總編輯、《心理與健康》、《青春期健康》等國家級期刊特約專家。 主持區級項目2項,參与國際項目2項、國家級項目3項、市級重大項目5項,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1篇,主編及參与撰寫專著6部,參編國家規劃教材2部。獲得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優秀心理衛生工作者稱號、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首都勞動獎章等。

目錄
第一篇精神病學基礎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精神病學的任務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二節精神障礙的病因學
第三節精神病學發展簡史
第四節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負擔
第五節適應新歷史時期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挑戰和對策
第六節現代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內容與要求
第二章精神障礙的癥狀學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常見精神癥狀
第三章精神疾病的檢查和診斷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病史採集
第三節精神狀況檢查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五節精神障礙的分類系統
第六節病曆書寫
附錄一精神科病歷
第四章精神科護理基本技能
第一節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和護患關係的建立
第二節精神疾病的觀察與記錄
第三節精神科基礎護理
第四節精神疾病患者的組織與管理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
第一節精神分裂症概述
第二節精神分裂症護理
第二篇生態系統視角下精神分裂症的康復
第六章精神障礙的康復和社區治療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慢性精神疾病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三節精神康復的設施與方法
第四節社區精神衛生服務
第五節工娛治療和護理
第六節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應用
第七節精神分裂症的預防
第八節對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預的研究進展
第七章國外精神康復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社區康復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國外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和現狀
第三節國際社區康復理念的演變
第八章國內社區精神康複發展進程
第一節我國社區精神康復政策發展變化
第二節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理念的變化
第三節精神疾病社區康復技術和服務形式
第四節不同城市社區精神康複發展現狀
第九章生態系統視角下精神康復模式構建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精神康復服務理念
第三節生態系統理論與精神康復
第四節精神康復模型及其模式內涵
第五節精神康復實踐——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
第十章生態視角下精神康復在社區的應用
第十一章社會工作者助力精神康復者的社會回歸
附:康復案例分析報告
生態視角下的精神康復(來自患者和家屬的聲音)
第十二章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模式介紹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如何發現服務對象?
第三節社區精神衛生訪視服務
第四節應急醫療處置
第五節特殊個案應急處置工作機制
第六節健康教育與宣傳
第七節北京市西城區精神衛生服務相關工作用表
參考文獻
常用術語中英文對照

前言/序言
|前言|
精神病學學科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有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精神醫學的進步,也深刻地促進了精神病護理學、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及精神康復學的發展,逐步分為臨床精神病學和社會精神病學兩大部分,不但關心精神疾病的癥狀,更關注具有社會屬性的「整個人」,這種趨勢在精神疾病學科的發展中顯得尤為突出。
一方面,20世紀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使科學家可以深入到神經細胞膜、受體、氨基酸分子水平研究精神疾病發生的生化、生理機理,並推動了精神藥理的迅速發展,為各類精神障礙和行為問題提供了治療手段。另一方面,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參与,使社會環境和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得到重視。這些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療的單一方式,從而在社區開展治療和康復方面獲得了巨大突破。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礙,病程多遷延、易反覆,同時它又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精神分裂症不僅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還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損害。遺傳學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同時嚴重危害子代的精神健康。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負擔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年指標(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評價各種疾病的總體負擔,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現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傳染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缺乏自知力,由於治療不及時、不系統,患者常出現不可理解的思維或怪異行為,令社會難以接受,患者自身及其親屬常常感到嚴重的病恥感(stigma),此種現象也被稱為「社會歧視」。減少或改變社會歧視,營造良好的、接納的社會氛圍,有利於患者康復。
由於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能夠編寫這本《生態系統視角下精神分裂症的康復》,無疑是一件意義深遠且倍感榮幸的事。我們力求深入淺出地把國內外已經公認的有關精神病學、精神病護理學、社區精神衛生學及精神病康復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系統地介紹給讀者,相關內容可以供精神科醫生、護士、心理諮詢師及社會工作者特別是社區精神衛生工作者及社區精防幹部、公安民警參考和借鑒。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通過對精神病學的基礎知識的介紹,由淺入深,緊緊圍繞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護理和康復進行闡述,試圖全方位介紹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轉歸和社區康復。第二,充分考慮到部分讀者為非精神科專業人士,內容上適當增加了精神病學專科知識的介紹,特別是對精神分裂症基礎知識的介紹,囊括了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範圍和領域,這也是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諮詢師及社區精防幹部、公安民警在工作中經常面對且需要獨立處理的問題。第三,精神病學、精神病護理學、社區精神衛生學及精神康復學的有機銜接,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以疾病為主線,為臨床醫生、護士、心理諮詢師、社區精防幹部、公安民警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髮展、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護理、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與社區康復,提供了全面的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依據,他們可以由此了解治療護理和社區康復的全過程,對全面了解和認識精神分裂症這一疾病大有裨益。第四,通過介紹北京市西城區精神衛生防治經驗,為全國其他城市或單位的精神障礙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這也是本書編寫的初衷之一。
本書特邀前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精神科雜誌》總編輯、《中國心理衛生雜誌》主編、中國傑出的精神科醫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周東豐教授為本書題寫書名,同時她對本書「精神分裂症」一章也做了精彩的描述;中國傑出的精神科醫師、《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社社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序言。這些都為本書添色不少,也使本書的撰寫者備受鼓舞。吳金娣、晏麗娟、隋滿秋、毛岩松、閆海松等對本書撰寫亦有貢獻。
由於編寫時間很緊、難免有不妥或謬誤之處,望專家、讀者不吝指正,使之日臻完善。
主編肖存利
2023年6月26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