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象學 (修訂版) (德)克勞斯.黑爾德 孫周興 978710022592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60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現象學 (修訂版)
ISBN:978710022592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德)克勞斯.黑爾德 孫周興
叢書名:未來哲學叢書
頁數:2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86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現象學專業人士
本書收錄享譽世界的現象學家克勞斯·黑爾德教授的十二篇現象學研究論文,內容涉及他親眼見證過的胡塞爾與海德格爾所走的不同現象學道路,有助於我們理解現象學的內容,了解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之後的現象學研究動向。
作者主要對胡塞爾、海德格爾哲學進行再闡發,並闡明自己有關政治生活的世界現象學的論述。作者從胡塞爾現象學對「境域」和「指引聯繫」的發現出發,經由海德格爾有關「在世存在」的論述,嘗試擘畫出一幅超越二者哲學規劃的思想藍圖:胡塞爾試圖經由「懸擱」以達到實事本身,被解讀為訴諸主體自由意志來將非課題化的世界存在課題化(因而難免喪失其境域特徵);而海德格爾雖然以「泰然任之」聆聽存在之聲來克服這種主體性的強制,卻由於過度關注與「事物」打交道的技術經驗而忽略了與「事務」打交道的政治生活意義。
本書由孫周興教授彙編,倪梁康、孫周興等翻譯,此前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此次收入孫周興教授主編的《未來哲學叢書》,編者在此前一版的基礎上對各篇進行了適當修訂,新撰寫了修訂版後記。

內容簡介
在《世界現象學(修訂版)/未來哲學叢書》中,著名現象學家克勞斯·黑爾德教授從胡塞爾現象學對「境域」和「指引聯繫」的發現出發,經由海德格爾關於「在世存在」的實存論哲學,展開了一幅有關政治生活的世界現象學思想藍圖。
黑爾德教授的研究工作堪稱當代現象學研究領域非常有代表性的進展方向之一。

作者簡介
克勞斯·黑爾德(Klaus Held,1936-),哲學家,德國烏泊塔爾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曾擔任德國現象學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活生生的當前——以時間難題為引線對胡塞爾先驗自我存在方式問題的闡發》(1966)、《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與哲學和科學的開端——一種現象學的沉思》(1980)、《處於多文化交叉口上的歐洲》(2001)、《政治世界的現象學》(2010)、《自然生活世界的現象學》(2012)、《歐洲與世界——關於世界公民現象學的研究》(2013)、《合時宜的沉思》(2017)等。
孫周興,1963年生,紹興會稽人。199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學教授;德國洪堡基金學者;現任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要從事德國哲學、藝術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著有《語言存在論》《后哲學的哲學問題》《以創造抵禦平庸》《未來哲學序曲》《一隻革命的手》等;主編《海德格爾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來藝術叢書》、《未來哲學叢書》等;編譯有《海德格爾選集》《林中路》《路標》《尼采》《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志》等。

目錄
第一編 作為起點的胡塞爾現象學
第一章 胡塞爾與希臘人
第二章 真理之爭——現象學還原的前史
第三章 境域與習慣——胡塞爾關於生活世界的科學
第四章 意向性與充實
第二編 海德格爾與世界現象學
第一章 世界的有限性——現象學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的過渡
第二章 海德格爾通向「實事本身」之路
第三章 海德格爾與現象學原則
第四章 海德格爾的基本情調與時代批判
第三編 政治現象學和交互文化現象學
第一章 生活世界與大自然——一種交互文化性現象學的基礎
第二章 本真生存與政治世界
第三章 世代生成的時間經驗
第四章 多文化和民主的倫理
文獻來源
編後記
修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世界現象學(修訂版)》:
與此相反,現象學則要探問,我究竟是如何原初地獲得關於一個對象之規定性的表象的。我只能在一個體驗境況中獲取它,在此體驗境況中,這個對象是作為相對於我的現時表象而自在存在的東西顯現給我的。原初對對象之規定性的理解不可能不帶有主張因素。現象學是通過向體驗的回溯來克服懷疑論的,這些體驗為我們提供了通向對象之規定性的第一通道;而且在這些體驗中,這些規定性的顯現根本無法脫離開對象的自在存在。這個突出的體驗境況被胡塞爾稱作本原的被給予性或對象的自身給予。
懷疑論者可能會對這樣的假設提出指責說,它只是一個為了反駁懷疑論才做出的發明。但現象學的發現使這個指責失效了。這個發現在於,在與任何類型對象的交道之意義中都包含著一個對體驗境況的指引,這些體驗境況為我們本原地提供了可通向它們的各種規定性和自在存在的通道。對這些境況之本原性的保證在於,它們本身不再含有這種指引。而我們之所以可以回溯到它們之上,乃是因為非本原體驗的境況始終以有規則的方式指引著它們。也就是說:它們顯示出,經驗者從非本原的境況出發能夠通過何種途徑而進入本原的境況。通過對這些指引聯繫的揭示,現象學使懷疑論喪失了基礎。
自胡塞爾以來,這樣一個說法已經頗為流行:只要意識是關於某物的意識,即只要意識與各種類型的對象發生關係,意識就是意向的。當人們不假思索地使用這個說法時,下列聯繫往往會被忽略掉:對象是帶著一個與它們各自的規定性種類相應的自在存在而顯現給意向意識的。但它們之所以能夠這樣,乃是因為意識每次都熟悉這個指引聯繫,它可以追溯這個聯繫,從而發現自身給予的本原體驗境況。故而在意識的信念中,即在它是在與自身存在的對象打交道這個信念中,包含著一個趨向:不懈地追溯這個指引聯繫,直至到達自身給予的層面。因此,意向的「關於某物的意識」並不具有靜態的特徵,而是從根本上具有一種動力學的標誌:要達到這種充實的趨向。
充實,也就是說,到達本原的體驗境況,它的標誌在於,經驗者的意識不能再進一步被指引。當胡塞爾用可被誤解的「直觀」概念來描述自身給予時,他指的便是對象對意識而言的不再具有指引聯繫的當下。胡塞爾曾試圖指明對每一種對象而言的特殊的自身給予的直觀,但比「各種不同的意向如何充實自身」這個問題更為根本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究竟如何來思考為胡塞爾所缺省的那種充實體驗的無指引狀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下列假設的合法性,即意向是可充實的。沒有可充實性,整個意向性現象學就還建立在沙堆上。
一個體驗境況如何能夠具有這樣一種不再繼續被指引的終結屬性?對此,原則上存在著兩種可能性。一個終結只可能存在於這個指引聯繫的可以說是開端處,亦即存在於對對象的本原經驗之境況中。在這個境況中,我們原初地遭遇對象的自在存在。如果對象是「自在」存在的,那麼這就意味著,它的實存是以某種方式獨立於意識的,並且因此也獨立於這個意識對更進一步體驗境況的指引狀態。對自身給予過程的體驗就在於,意識在這種對象自立性方面是與指引意識相對而馳的。意識在這個自立性中找到支撐,並使這個進一步被指引的運動得以終結。因而,無指引狀態的第一個形式必定處在對象的自在存在的本原經驗之中。
指引聯繫的另一個終結只可能存在於它在某種程度上得以中止的地方。當這個聯繫完全被穿越並且在一個相應的體驗中作為整體而被給予我們之後,這個聯繫便中止了。現在,個別對象在被意向體驗的過程中將自身交織到這些指引聯繫之中,這些聯繫——它們也被胡塞爾在其《邏輯研究》之後的發展中稱為「境域」——並不是毫無聯繫地並列在一起的。恰恰因為境域所涉及的是指引聯繫,所以,境域本身也是彼此指引的。對所有指引聯繫而言的指引聯繫、「所有境域的境域」,是通過現象學的「世界」概念而得到標識的。因此,對「一個體驗如何可能無指引地顯現出來」這個問題可以想到的第二種可能性就是:世界本身顯現出來。

前言/序言
尼采晚年不斷構想一種「未來哲學」,寫了不少多半語焉不詳的筆記,並且把他1886年出版的《善惡的彼岸》的副標題立為「一種未來哲學的序曲」。我認為尼采是當真的——哲學必須是未來的。曾經做過古典語文學教授的尼采,此時早已不再古典,而成了一個面向未來、以權力意志和永恆輪迴為「思眼」的實存哲人。
未來哲學之思有一個批判性的前提,即對傳統哲學和傳統宗教的解構,尼采以及後來的海德格爾都願意把這種解構標識為「柏拉圖主義批判」,在哲學上是對「理性世界」和「理論人」的質疑,在宗教上是對「神性世界」和「宗教人」的否定。一個后哲學和后宗教的人是誰呢?尼采說是忠實于大地的「超人」——不是「天人」,實為「地人」。海德格爾曾經提出過一種解釋,謂「超人」是理解了權力意志和永恆輪迴的人,他的意思無非是說,尼採的「超人」是一個否棄超越性理想、直面當下感性世界、通過創造性的瞬間來追求和完成生命力量之增長的個體,因而是一個實存哲學意義上的人之規定。未來哲學應具有一個實存哲學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是以尼采和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歐洲現代人文哲學為今天的和未來的思想準備好了的。
未來哲學還具有一個非種族中心主義的前提,這就是說,未來哲學是世界性的。由尼采們發起的主流哲學傳統批判已經宣告了歐洲中心主義的破產,擴大而言,則是種族中心主義的破產。在黑格爾式歐洲中心主義的眼光里,是沒有異類的非歐民族文化的地位的,也不可能真正構成多元文化的切實溝通和交往。然而在尼采之後,形勢大變。尤其是20世紀初興起的現象學哲學運動,開啟了一道基於境域一世界論的意義構成的思想視野,這就為未來哲學贏得了一個可能性基礎和指引性方向。我們認為,未來哲學的世界性並不是空泛無度的全球意識,而是指向人類未來的既具身又超越的境域論。
未來哲學當然具有歷史性維度,甚至需要像海德格爾主張的那樣實行「返回步伐」,但它絕不是古風主義的,更不是頑強守舊的懷鄉病和復辟狂,而是由未來籌劃與可能性期望牽引和發動起來的當下當代之思。直而言之,「古今之爭」絕不能成為未來哲學的糾纏和羈絆。在19世紀後半葉以來漸成主流的現代實存哲學路線中,我們看到傳統的線性時間意識以及與此相關的科學進步意識已經被消解掉了,尼採的「瞬間」輪迴觀和海德格爾的「將來」時間性分析都向我們昭示一種循環復現的實存時間。這也就為未來哲學給出了一個基本的時間性定位:未來才是哲思的準星。
未來哲學既以將來-可能性為指向,也就必然同時是未來藝術,或者說,哲學必然要與藝術聯姻,結成一種遙相呼應、意氣相投的關係。在此意義上,未來哲學必定是創造性的或藝術性的,就如同未來藝術必定具有哲學性一樣。
我們在幾年前已經開始編輯「未來藝術叢書」,意猶未盡,現在決定啟動「未來哲學叢書」,以為可以與前者構成一種相互支持。本叢書被命名為「未來哲學」,自然要以開放性為原則,絕不自限於某派、某門、某主義,也並非簡單的「未來主義」,甚至也不是要把「未來」設為叢書唯一課題,而只是要倡導和發揚一種基本的未來關懷——因為,容我再說一遍:未來才是哲思的準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