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達綱領批判》細讀 陳鵬 97875117446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編譯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哥達綱領批判》細讀
ISBN:9787511744661
出版社:中央編譯
著編譯者:陳鵬
頁數:34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82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適合於廣大黨員幹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和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對馬克思寫於1875年4月底—5月7日的《哥達綱領批判》的文本作逐句逐段的細讀,包括原文、論斷和思想闡釋,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著作文本的深度耕犁。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讀原著、悟原理」這一正本清源的基礎性工作,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並返本開新地探討經典思想的當代意義。本書適合於廣大黨員幹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和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陳鵬,1979年生,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2005年于安徽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09年于南京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訪問學者。入選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政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陽光」學者,獲評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衛系統「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首屆上海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拔尖人才培養班成員。

目錄
總序(名譽主編撰寫)
第一部分 導言(作者撰寫)
一、寫作背景與主要內容
二、文本細讀的原則與方法
三、進一步閱讀的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文本細讀
恩格斯寫的 1891年版序言
給威廉·白拉克的信
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




精彩書摘
樣稿:
本段第一部分:「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上面那句話在一切兒童識字課本里都可以找到,並且在勞動具備相應的對象和資料的前提下是正確的。
【論斷】勞動並不是所有財富的源泉。
物質財富的內涵主要是就使用價值而言的。使用價值的源泉包括兩個:自然界和勞動。勞動是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人的勞動力是一種自然力。說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是膚淺和錯誤的,除非指明了勞動所具備的相應的對象和資料並且作為前提,這個論斷才能成立。馬克思在這段批註式的文字中針對綱領中的錯誤論斷澄清了經濟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基本理論問題: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到底是什麼?
首先,對「財富」怎麼理解?因為在這個語境中「一切財富」是和「一切文化」並列提出的,所以這裏的財富指的是物質財富。即狹義上的財富,而不包括廣義上的「精神財富」即文化。馬克思在文中的括弧里也指出了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引用威廉·配第的一句話:「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強調勞動必須和物質資料結合起來,才能創造財富。「土地」指代的就是物質材料或者說本文中的「自然界」。物質財富之所以稱之為「財富」,這是對於其能夠滿足人的需要這一特性而言的,即其對人具有有用性,也就是具有使用價值,所以馬克思說物質財富主要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那麼我們再延伸一下,文化或者說「精神財富」的源泉是什麼呢?仍然是勞動+勞動對象和資料,這一論斷仍然成立。雖然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以及其所面對和使用的對象和資料與創造物質財富的對象和資料常有不同,但是創造精神財富即文化的勞動也是人的勞動力這種自然力的表現;其所面對的對象和使用的資料,無論是直接觀察到的自然和社會現象,還是書籍、資料、筆和紙都是物質性的客觀條件,具有被人類實踐活動中介過的自然性和社會歷史存在性。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即文化可以滿足人的特定精神需要,也為其他需要的滿足創造條件,先進的文化可以增強人的勞動力,是推動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社會上層建築躍升和其他方面進步的槓桿。這一點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越來越凸顯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精神財富之所以稱之為「財富」,也是因為它對人具有使用價值。
馬克思這段評述還涉及到了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聯繫。馬克思對勞動和勞動力的重要區分為剩餘價值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因為勞動力可以用一般等價物進行衡量,從而找到剩餘價值出現的邊界。人的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人通過這種能力進行具體的勞動。所以說勞動本身是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人的勞動力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客觀存在,所以馬克思說它是「自然力」,這樣說是突出其客觀存在性。這種能力表現出來就是勞動。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財富的源泉。
什麼是「公平的」分配呢?
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難道經濟關係是由法的概念來調節,而不是相反,從經濟關係中產生出法的關係嗎?難道各種社會主義宗派分子關於「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種極不相同的觀念嗎?
【論斷】資產者所謂的「公平分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和狀況是從其生產方式的基礎即經濟關係中必然產生出的結果。經濟關係並不是由法的概念來調節的,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法的關係是從經濟關係中產生出來的。針對各種社會主義宗派分子對於分配公平的種種錯誤觀念,馬克思的這段批判評述深刻地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法律和觀念。關於「公平的」分配,這既是一個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問題。但是「公平的」觀念一定要放到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社會關係之中去理解和把握,而決不能做抽象的、絕對的理解。
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是公平的,而是說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分配狀況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必然帶來的現象。社會的分配必須放到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整體運行機制中去把握,而不能單獨地抽出分配這一個環節去討論其公平與否。產品如何分配是由生產所決定的,在根本上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所決定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了生產過程如何組織以及產品和價值如何分配。社會現象常常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是法律決定著經濟關係,而事實上是社會的經濟關係決定著法律,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也決定著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
馬克思在走向唯物史觀創立的過程中,通過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反思,發現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在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闡述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時使用「交往關係」概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時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社會分配的「公平」包括其他「公平」、「正義」或者類似的範疇,都不能作抽象的、絕對的、永恆的理解,而需要從唯物史觀出發,以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生產實踐為出發點。它們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是隨著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在社會生產關係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集團包括馬克思在這裏所說的「各種社會主義宗派分子」在公平正義問題上常常存在不同思想和主張,這本質上不僅是思想分歧,更主要的是因為立場的不同。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生產方式的躍升,「公平」、「正義」等範疇將被徹底揚棄和超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