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上絲綢之路.腹地卷 福建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978721109018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福建人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福建海上絲綢之路.腹地卷
ISBN:9787211090181
出版社:福建人民
著編譯者:福建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叢書名: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叢書
頁數:28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6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福建海上絲綢之路·腹地卷》系《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中的一本,為腹地卷,講福建內陸地區龍岩、三明、南平。
《福建海上絲綢之路·腹地卷》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述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福建龍岩、三明、南平等內陸地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外各國展開貿易、經濟方面的溝通交流,再現了龍岩、三明、南平對外貿易的興衰歷程。下篇著重從人文方面介紹龍岩、三明、南平在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人物、著作,再現了龍岩、三明、南平海絲文化的繁盛景象。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主要問題
第二節 福建海絲腹地的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環境
第三節 腹地經濟特徵與商業文化特質
第一章 港口一腹地關係與福建海上絲路發展
第一節 港口一腹地關係的理論
第二節 福建港口與腹地的關係
第三節 福建港口貿易對腹地經濟的拉動與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腹地經濟發展對港口發展的支撐作用
第五節 腹地-港口一體化發展共同支撐海上絲路繁榮
第二章 海絲腹地與沿海及海外經貿交流
第一節 五代以前海絲腹地與沿海的經濟聯繫
第二節 五代、宋元時期海絲腹地與沿海貿易的擴張
第三節 明清時期山海交流的活躍與海外商路的拓展
第四節 山海交流對腹地文化與經濟體系的塑造
第三章 海絲路上的腹地貨物與會館
第一節 海絲腹地的主要涉外貿易商品種類
第二節 遍及沿海的腹地會館
第四章 海上絲路發展對山區經濟的反饋
第一節 港口發展拉動腹地經濟繁榮
第二節 海外物產改變腹地經濟結構
第三節 山海貿易推動腹地社會近代化、現代化發展
第四節 山海交流塑造腹地文化的海洋品格
第五章 海絲腹地的交通與商貿
第一節 內河航運與商貿路線
第二節 陸路交通與商貿路線
第三節 重要交通節點與商業中心
第六章 海絲路上的海絲腹地人
第一節 海絲腹地的出海人
第二節 移民與僑居地工商業發展
第三節 僑商對故土的反哺及文化交流紐帶作用
第四節 傑出的航海家王景弘
第五節 中川胡氏商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六節 海絲腹地的代表性商人
第七章 山海文化交流
第一節 朱子學的海外傳播
第二節 客家文化的海外傳播
第三節 遍及腹地的媽祖信仰
第四節 僑居海外的中國(海絲腹地)神靈
第五節 傳教士與海外宗教的傳人
第六節 海外僑民集聚區的文化認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參与。「一帶一路」倡議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和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實至名歸。歷史上,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現實中,福建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也將發揮其作為核心區的重要作用。目前,關於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卻起步甚遲,系統、深入、全面探討和研究的專著尚缺。研究歷史上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興盛和變遷,研究福建沿海各地及福建內陸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為21世紀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歷史借鑒,這是本叢書編纂的目的,因此本叢書探討和論述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限於1949年之前。
「閩在海中」「漲海聲中萬國商」,福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定義為福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秦漢時期,福建的海上交通已相當頻繁,《後漢書》卷33《鄭弘傳》載:鄭弘「代鄭眾為大司農,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東冶即今福州。由此可知,漢代的福州已是東南沿海的重要商港與轉運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三國時期,孫吳統治者在福州設典船校尉,負責督造船隻,在閩東沿海設溫麻船屯,建造船隻。載運絲綢等物的福建船隻已北達遼東、朝鮮,南抵兩廣、南洋,東至日本,開始在以販運絲綢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隋唐時期,福建港口迅速興起,聞名於世,正如唐代詩人在描述福建港口中外交往盛況時所寫:「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執玉來朝遠,還珠人貢頻。」宋元時期,福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福建泉州港以「梯航萬國」的「東方第一大港」而著稱於世。根據南宋趙汝適所撰《諸蕃志》記載,當時與福建有通商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有58個。具體來看,東亞有高麗和日本,東南亞有占城、真臘、羅斛、三佛齊、閣婆、蘭無里、渤泥、麻逸、三嶼等,南亞有南毗、故臨、注輦、鵬茄羅、細蘭等,西亞有麻嘉、翁蠻、記施、白達等,非洲有勿斯里、遏根陀、默伽獵、層拔、弼琶羅、崑崙層期等,歐洲有斯加里野等。到了元代,據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福建海外貿易除了原有的國家和地區外,又增加了東南亞、南亞、西亞地區中的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地方。明代,福建商人通過菲律賓馬尼拉的大帆船貿易,從福建漳州月港等港口,將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運送到萬里之遙的美洲墨西哥。這條從福建經馬尼拉到美洲的海上絲綢之路,使原有的海上絲綢之路驟然向東大大延伸。明清時期,西方殖民者東來,以鄭成功等為首的福建海商集團和民眾與之作堅決的鬥爭,發展海上貿易,使閩台的經濟政治成為一體。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者入侵福建,但福建的海上絲綢之路仍在艱難中前行,並終於迎來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新曙光。
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從時間概念上看歷史悠久,積淀豐厚,且持續性強,沒有中斷;從空間上看,具有世界性,將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歐洲以及美洲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世界性的網路,影響了世界,也反哺了中國,蘊育了福建拼搏、開拓、創新和團結的人文性格。
本叢書撰寫要求盡量採用新資料、新觀點,力求做到科學性和普及性的統一。本叢書不僅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對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各項產業發展也有借鑒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叢書除總論《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史綱》外,福建沿海及內陸依行政區劃分,設福州卷、泉州卷、漳州卷、廈門卷、莆田卷、寧德卷,福建內陸的龍岩、三明、南平三地合編為腹地卷;各卷前設「緒論」,後設「結語」,主體內容既有按歷史發展時序作縱向論述,又有按專題分類作橫向論述。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