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饗宴-尋找最後的駝鹿 吉娜.雷.拉瑟瓦 97870201815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荒野饗宴-尋找最後的駝鹿
ISBN:9787020181582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吉娜.雷.拉瑟瓦
頁數:35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4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夏季閱讀精選,《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圖書編輯之選。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著名博物學作家、《看不見的森林》作者戴維·喬治·哈斯凱爾傾情推薦!
「大自然在我們心中喚起的崇拜和虔誠,崇高的敬畏和恐懼,都會回到我們心中。」

精彩書評
★不僅深入研究了我們在世界各地吃的東西,而且還研究了我們曾經吃過的東西,和我們失去的東西。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拉瑟瓦優美的文字敘述,既誘人又有教益。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拉瑟瓦用細節鮮明地揭示了全景,並慷慨地奉獻了她的全部,其結果是一場令人滿意的盛宴。
——《科學》(Science Magazine)
★一本緊張而富有啟發性的遊記。拉瑟瓦將環境史與女性主義回憶錄結合起來,精心創作了一部調性更趨近於羅賓·沃爾·基默爾、海倫·麥克唐納等人近期作品的故事。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拉瑟瓦展示了她孜孜不倦觀察的能力為我們展現了越來越罕見人類活動的一瞥。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目錄
序言 傷心的駝鹿
第一部分 關於記憶和遺忘
草藥和昆蟲
同蘑菇和野蜂蜜一起出現的巨型野獸
魚、鰭、殼和爪
燴串烤野雞
第二部分 慾望的主題
帶根莖的林中食物
羚羊的番茄風味燉煮
熏制野味和假魚子醬
第三部分 盛宴與飢荒的季節
駝鹿肉佐奶油汁燉雞油菌
燕窩和花朵
野草
致謝

精彩書摘
《荒野饗宴:尋找最後的駝鹿》:
19世紀,波蘭再次被列強瓜分,這一次是普魯士、奧匈帝國和俄羅斯這三個強權。效忠的對象變化得如此頻繁,以至於很難預測一場起義是否會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有時,國界會穿過村莊的中間。
俄羅斯人洗劫了波蘭圖書館,這些戰利品被小心翼翼地帶回了聖彼得堡的帝國圖書館,館中一度藏儲了近五十萬冊書籍和手稿,包括古代國王和王后的情書。比亞沃維耶扎森林成為俄國沙皇的狩獵場,哪怕他只去過那兒一兩次,但他依然把野牛置於皇家保護之下,以防萬一哪天自己想獵一頭。儘管受到了帝國的保護,野牛的數量還是在減少,它們成了戰爭中飢餓人民口中的犧牲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野生野牛隻剩下約八百頭,倒是許多士兵靠著吃野牛倖存。1919年,最後一頭野生的歐洲野牛在比亞沃維耶扎森林被偷獵者射殺。只有十二隻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牛還活著,它們作為皇室禮物被送往國外,分散在歐洲的公共動物園和私人動物園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野外生物學家在科研機構的場地人工培育了這些孤獨的動物,並慢慢重新將它們的後代放回森林。目前,幾乎80%的現存野牛都是由同一對野牛繁衍而來。
冬季,國家森林局遵循著悠久傳統,人工餵養這些動物,並設立了堆滿乾草的草料所,防止野牛食用受監管的商用林中的幼樹芽,或破壞當地農場的作物。他們還對動物進行疾病監測和治療。每年,森林局會宰殺大約二十頭野牛,以防止物種過剩,它們的瘦肉會被賣到餐館。冬天,野牛就在城裡閑逛。最近,有一頭野牛穿過公園一路逛到了博物館。
波蘭國家公園的一些區域受到嚴格保護,沒有導遊帶領不能參觀。我的導遊告訴我,比亞沃維耶扎森林誕生於地球上出現最早生命的時期——遠古時期。當時的生物種類多到令人難以置信,有超過一千一百種植物和估計兩萬五千種動物,是歐洲曾經存在的眾多物種的最後一個避難所。我們沿著空中棧道穿過森林,經過一片世界上最高的櫟樹群時,我們停下來凝視著一隻腰部有斑點的啄木鳥,他正在啄一棵已經枯死的樹。他戴著一頂紅羽頭飾,如絲般的黑色外衣上還披了一件暗白色、帶有像素般小點的斗篷。
我們來到鬆軟潮濕的濕地,看到一隻白頭鷂俯衝而下。路邊景觀從垂枝樺、普通赤楊和棒木變成了鵝耳櫪、挪威楓和小葉椴。幾株樹冠細長的雲杉,透過枝葉微探出頭。地面覆蓋著一層北方灰蘚。我們經過一片開闊的草地,這兒曾經是一片乾草地,現在屬於皇室,西伯利亞鳶尾和紫色的洋地黃正盛放。夜晚,狼群從林中小路走過,在十字路口,我們發現了它們領地的一個標記:幾道長兩英尺的爪痕。
這片森林里盛產真菌(超過四千種),特別是大型真菌(一千八百五十種已知物種),是世界上真菌種類最多的地方之一。許多蘑菇會在黑夜中發出磷光。
如果說找尋肉類是男性的事業,森林也是因為國王渴望控制領土而劃出的區域,那麼對於鄉下的婦女,森林早就是她們采蘑菇的地方。啟蒙運動期間,儘管大量海外植物從國外被進口至國內,英國和西歐的人們仍然懷疑食用蘑菇的安全性,可能部分原因是人們對森林遲遲不散的不信任。1620年,薩默塞特郡的一位醫生宣稱,只有「怪人」才吃蘑菇。儘管如此,至少也曾有一位英國冒險家告訴家人,蘑菇確實「有益健康而且很美味」。
不過,波蘭森林里的村婦們不僅知道蘑菇是一種美味的食物,還知道它們是一種重要的藥物來源。落葉松上的支架真菌可以治療出血、傷口潰爛、嘔吐和痔瘡;木蹄層孔菌屬真菌治牙痛;黑木耳可以治療耳部和眼部感染;馬勃有防腐作用,鬼筆可以催情。
樹和蘑菇是沒有辦法劃清界限的。它們共生生長,每種真菌都與特定的某種樹皮或樹根密不可分。這裏不存在個體,只有多物種的網路,它們共享資源,制訂計劃,根據兩者聯繫而非差異確定隨機的靈魂伴侶,一旦確定便必須共存。豐年,當樹木需要巨大的養料來結出大量的堅果和橡子時,它們就從遍布地上和地下的真菌網中獲取養分。

前言/序言
七月中旬,我請了幾個朋友來品嘗傷心的駝鹿(Heartbreak Moose)。
我點燃燒烤爐和幾根蠟燭。頭頂的一棵四照花樹為我們的晚宴提供蔭庇,種莢里偶然失足掉落的種子在餐盤銀杯間蹦跳。
我將這塊冷凍的傷心駝鹿肉真空密封好,夾藏在毛衣之間,用行李箱將它偷偷從瑞典帶回來。在肯尼迪機場過海關時,我像個毒販新手一樣緊張。
我將傷心的駝鹿肉做成小漢堡,肉里混合豬油、焦糖洋蔥、蒜末以及我妹妹種的香草。料理中,我回憶起目睹這隻動物死亡時的場景,那是一座水汽瀰漫的湖畔密林。我把肉餅放在烤麵包上,夾著香菇和摘自沿路一個河畔濕地農場的家傳番茄。我們品嘗著未馴化生物的味道。我想起了那個殺死駝鹿的人。然後我們一小口一小口地將我的悲傷全部消化掉。
在99%的歷史記錄中,人類食用捕獵和採摘來的食物。獵人依照獵物的生存模式構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採摘食物這一方式讓我們與定居和時令有了牽扯。尚不遙遠的二百年前,北美居民近一半的日常飲食仍然來源於野外——鹿肉、野禽、量大而便宜的海鮮,甚至有一些地方的人吃海龜。如今,大多數人拒絕食用任何非家養或未經人工培育的食材。食用真正的野生食物變得異常罕見。
曾經被視為貧窮和勉力糊口標誌的食料如今成了奢侈品。世界頂級餐廳為它們的精英顧客提供採摘來的野菜,「尋覓來」的風味和「帶點腥味」的肉已成為財富、精緻和純凈的標誌。「野捕」魚類的價格遠高於養殖魚類,而且還在穩步上漲。那些最受歡迎的野生食物,如來自熱帶雨林的野味和東南亞的可食用燕窩,正在成為與黑市、仿冒品和暴力挂鉤的全球貿易商品。與此同時,那些仍然依賴野生食物生存的人,即使身處最偏遠的地區,其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迅速轉變。
對無法種植或生產的食物,我們的渴望似乎正在變化。飲食依賴仍然是我們與大自然最親密、最穩定的關係,但它往往也是我們最不容易意識到的。當我進入食雜店,各類食物令我眼花繚亂。但與我們曾經品嘗過的各種風味相比,這些選擇黯然失色。我們在馴化自己的飲食方式時,也無意中馴化了自己。我們究竟錯過了什麼快樂?我們哀悼著失去了一些自己不完全理解的東西。
野生環境的縮減減少了我們對食物的選擇。據估計,到21世紀中葉,我們將失去30%至50%與我們共生在這個星球的其他物種。每天都有數十種生物滅絕。在標準統一且可預測的口味下,眾多可食用物種及其變種已然消失。我們總是會感覺身體好像缺少了某些極其重要的養分。
我們對野生食物的偏愛由來已久,保護野生食品的自然產地催生了部分早期環境保護法的誕生。因此,我們與野生食物的故事,與我們對「野生」(wildness)的定義密不可分。「野生」一度是無法了解之物的代名詞,是一種永遠無法被完全理解或掌控的自然狀態。但隨著定居殖民主義席捲全球,「野生」一詞展露出一些負面含義,並被用來替充滿暴力的慾望和侵佔陌生文化、地區的行為進行辯解。「野生的自然獨立於馴服的文化」這一觀點開始盛行,我們的生態系統也日漸人工化。短短的幾個世紀,整個世界都在用本國的野生食品換取海外的異域馴獸。
儘管女性是世界各地的主要糧食種植者,並且對種植糧食的田地和森林極其熟悉,但縱觀歷史,她們對荒野的知識卻未被記載。婦女在「自然歷史」一書中僅被記錄為「缺席」,是被置於頁邊的可忽略角色,只能淪為腳註,與土著民、奴隸和被剝削的土地身處同位。
因此,從根本上講,拯救野生食物就是要恢復我們的共同遺產。環境危機的緊迫性正是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花費時間、謹慎行動的原因。狩獵和採摘讓我們掙脫時鐘,並要求我們同時注視萬物與虛空。
食用鮮有加工的、最純粹的,而非優育的、單作栽培的,更未經無數背後之人的雙手辛勞的食物是什麼樣的感覺?品嘗野生食物,或者說,在這樣一個幾乎被人類所主宰的世界中,最趨近「野生」的食物,意味著什麼?
我的食慾驅使我深入思考。
本書集合了各種感想,它們同時存在,纏繞交織,各種機緣巧合讓它們顯得尤為重要。讀者可以做兩種解讀:一種是悲劇,一種是希望。如果你相信這是一個講述衰退的故事,你可能會看到一片人為的荒原。相反,如果你願意見識希望,我們營造的封閉景觀將會是一座不可被馴化之物的花園。又或許,它其實兩者兼備。這本書就像一本自然之書,不僅呈現著單一含義。
在大快朵頤前,我準備先說段祝酒詞。我想起了研究期間遇見的幾位剛果婦女,以及她們行李箱中藏著的非法野味。
「野生食物——不同於馴化食物——的奧妙在於食物本身具有自己的故事。我想要和你們說說我這隻傷心駝鹿的故事。」
「故事長嗎?」一位之前已經聽過的朋友問道。
「那我就從中間開始講起。」我答道。
我懷著一顆仁慈的心和一個空空如也的胃,從故事中間講起。我向你們描述此番探險,只為讓你們了解仍然被我們享用和已經被我們遺忘的那些野生食物。只為重獲與自然本質的聯繫。只為進行一場跳出歷史和時間的旅行。
我們將品嘗這些未經馴化的美味,而這些美味也會帶我們領略廣袤且恣意隨性的過去。每一碟美味都是一種已消逝的生活方式的再現,也是一個新興傳統的諾言。
讓荒野饗宴煥發新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