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曲選讀 伍恆山 978754037420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崇文書局
NT$24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金元曲選讀
ISBN:9787540374204
出版社:崇文書局
著編譯者:伍恆山
叢書名:中華詩文選讀叢書
頁數:2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78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元曲,或者說自金興起而在元得到興盛的這樣一種文體,盛名之下,它應當有其自足的根據,或者說有我們所不知的奧蘊。了解它,了解它的生成、狀態、品質和特色,了解它發展的過程,了解當時人為什麼那樣喜聞樂見,對我們了解元曲真正的價值和它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以及理解文學批評家為何對它做出如此高的判斷,是有意義的。
因此,我們先從元曲特定概念、發展過程和它的特性來做一個初步的解讀。
什麼是元曲?元曲有劇曲、散曲之分,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元曲包含劇曲和散曲兩種;狹義的元曲,則僅指散曲。
劇曲又叫雜劇,是有完整故事情節,有唱詞、賓白(對白、獨白)和科介(表情動作)的戲劇;散曲又叫清曲,是依據某種曲調創作的藝人清唱的曲詞,僅從文字上看是詩歌。散曲有套數、小令和帶過曲之別。小令是一韻到底的單曲,為了表現更多的內容,小令又可以帶上一兩首與之音韻相連的曲子,就是帶過曲。套數是由同一宮調的多首曲子連綴而成的有頭有尾的一套組曲。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學樣式。雜劇的體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這是受宋雜劇演出時分為四段的影響,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兩個「楔子」,起類似序幕和劇情過渡的作用。雜劇的三個構成部分——賓白、唱詞、科介——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的發展,刻畫人物的性格。

目錄

前言/序言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各時代代表性的文體。唐詩、宋詞我們耳熟能詳,元曲則相對陌生,除課本上選人的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節選)及有數的幾首小令如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等之外,估計一般人印象中能夠熟讀熟背的元曲不會超過十首,元曲的大多數作者我們也都沒有多少交集。從文體的影響力來說,較之唐詩、宋詞,不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在後來的影響力上,元曲似乎都有些瞠乎其後。
但作為自金、元兩代新興的一種文體,元曲在當時的民間和文人學士看來,卻是一種雅俗共賞、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由於文人藝人的共同努力,競至在元代文學史上,它奪得了「詞」的地位,成為當時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詩體,在當時傳播的廣泛性、深入度及影響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元代以後,有不少文學批評家認為散曲和雜劇——即「元曲」——是有元一代的絕藝,認為它可以和唐詩、宋詞相媲美,因此與唐詩、宋詞並稱而為三。這又是為什麼呢?
元曲,或者說自金興起而在元得到興盛的這樣一種文體,盛名之下,它應當有其自足的根據,或者說有我們所不知的奧蘊。了解它,了解它的生成、狀態、品質和特色,了解它發展的過程,了解當時人為什麼那樣喜聞樂見,對我們了解元曲真正的價值和它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以及理解文學批評家為何對它做出如此高的判斷,是有意義的。
因此,我們先從元曲特定概念、發展過程和它的特性來做一個初步的解讀。
什麼是元曲?元曲有劇曲、散曲之分,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元曲包含劇曲和散曲兩種;狹義的元曲,則僅指散曲。
劇曲又叫雜劇,是有完整故事情節,有唱詞、賓白(對白、獨白)和科介(表情動作)的戲劇;散曲又叫清曲,是依據某種曲調創作的藝人清唱的曲詞,僅從文字上看是詩歌。散曲有套數、小令和帶過曲之別。小令是一韻到底的單曲,為了表現更多的內容,小令又可以帶上一兩首與之音韻相連的曲子,就是帶過曲。套數是由同一宮調的多首曲子連綴而成的有頭有尾的一套組曲。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學樣式。雜劇的體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這是受宋雜劇演出時分為四段的影響,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兩個「楔子」,起類似序幕和劇情過渡的作用。雜劇的三個構成部分——賓白、唱詞、科介——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的發展,刻畫人物的性格。
雜劇的歷史要追溯到宋朝。由於城市商品經濟的繁盛,市民階層對於文化生活的需求,東京(今河南開封)出現了集中演出各種伎藝的瓦肆、勾欄,為戲劇向綜合藝術發展提供了條件。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合、發展而產生的。當時,雜劇在宮廷中的演出,雖穿插於諸般伎藝之中,但已具有獨立演出的性質。在中國民間瓦肆,雜劇為經常搬演的節目,中元節演《目連救母》雜劇可連演七八天,觀者倍增。可見當時雜劇作為戲曲形式已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
南宋,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雜劇又盛行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它在諸般伎藝中已居於首要地位。當時,在北方與宋對峙的金,則有院本(行院所用劇本)流行。金院本與宋雜劇在體裁、演出形式、腳色分工等方面大致相同,其不同在所用曲調(曲牌)方面。
據王國維統計,現存院本名目六百八十九種中,所用曲調以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民間歌調為多,而在宋官本雜劇中所用曲調則以大麴、法曲和詞調為多。在形式方面,金院本較宋雜劇有所豐富和發展,出現了某些新的形式。
同時期的南方溫州雜劇雖名為雜劇,但實為南戲。元統一中國,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集中了大量財富、人力(包括各色優秀藝人)和文化藝術珍寶。文人因備受鄙視而絕意仕進者,常與雜劇藝人共同進行創作,從而使元雜劇在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繁盛起來。南北統一后,元雜劇逐漸流傳於江南。
元初到大德(1297-1307)年間,元雜劇發展至鼎盛時期,大都以及各地的雜劇演出非常活躍,作家輩出,名作如林。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不朽作品,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和呼聲。著名演員有珠簾秀、天然秀、侯耍俏、黃子醋等,盛極一時。元末,政治黑暗,經濟衰微,北方重災,更由於科舉恢復,文人轉趨仕途,以及南方傳奇興起等原因,元雜劇又漸趨衰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