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學科史 陳洪海 馬健 978756045031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北大學
NT$24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考古學學科史
ISBN:9787560450315
出版社:西北大學
著編譯者:陳洪海 馬健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5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學科發展歷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平臺建設、未來展望為線索,以西北大學考學科”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為,通過講述西北大學考學科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積極為文博行業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及其獲得的成果,呈現了西北大學考學科的發展歷史,體現了西北大學作為中國考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鎮,其考學科在中國考,為中國考學以及文化遺產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目錄

第一章 學科發展歷程
一、早期的考活動(1938—1955)
二、考學專業的初創與發展(1956-1987)
三、考學學科體系的建立與發展(1988—09)
四、考學學科的快速發展(10一至今)
第二章 人才培養
一、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
二、人才培養體系與師資隊伍建設
(一)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二)師資隊伍建設
三、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
(一)課程體系建設
(二)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四、人才培養成效與社會服務
(一)人才培養成效
(二)社會服務
第三章 科學研究
一、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研究
(一)歷年考工作
(二)重要研究介紹
(三)研究團隊與未來規劃
二、秦漢隋唐文明的考學研究
(一)歷年考工作
(二)重要研究介紹
(三)研究團隊與未來規劃
三、絲綢之路文明交往研究
(一)歷年考工作
(二)重要研究介紹
(三)研究團隊與未來規劃
四、文物分析與保護修復研究
(一)歷年科研工作
(二)研究介紹
(三)研究團隊與未來規劃
五、文化遺產管理與傳承研究
(一)歷年科研工作
(二)研究介紹
(三)研究團隊與未來規劃
第四章 學科平臺建設與發展
一、從文物陳列室到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
二、考資料室的建設
三、西北大學考學學科實驗室建設
(一)西北大學考學學科實驗室的初創
(二)西北大學考學學科實驗室的早期發展
(三)西北大學考學學科實驗室的快速發展
(四)西北大學考學學科實驗室發展的新征程
第五章 未來展望
一、目前面臨的形勢
(一)新時代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對考學發展提出新要求
(二)時代變局為考學學科發展提出新命題
二、未來的發展思路
三、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一)完善思政教育體系,”三全育人”
(二)構建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三)產出高水平教學成果,助推”“專業建設
(四)實施本—碩—博融通培養改革,注重培養拔尖人才
(五)探索教學管理新模式,強化教學質量保障
(六)拓展人才培養國際資源,提生國際視野
四、聚焦”四個面向”,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一)升級完善學術團隊機制,聚力提升科研攻關水平
(二)創新科研成果分類評價,兼顧激勵和公平原則
(三)加強學術課題規劃管理,形成重大成果培育機制
(四)加強科研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學術影響力
五、聚焦成果產出,建設高層次科研合作平臺
(一)建設”絲綢之路考合作研究中心”
(二)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創新平臺
(三)加強平臺資質的建設管理,提率效能
附錄一:畢業博士生名單後記

前言/序言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現實和未來。一所大學走向怎樣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因此,認識過去是理解現在和預知未來的鑰匙。
建校1年來,西北大學始終以人步、社會發展為使命,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淬煉出”公誠勤樸”的校訓,鑄就了”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西大精神,形成了”團結取、民主、奉獻”的優良校風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這些賦予了學校很強容性、旺盛的生命力和高遠的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西大人堅持操守,不畏艱險,克服困難,奮力前行。是在新時代、新時期,西北大學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容的氣度、更加堅定的擔當,與時,不斷創新,深度融入時代潮流當中,更加彰顯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依託,是科學研究的源泉,是社會服務的基石,是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被稱為高校發展的龍頭、主線。縱觀西北大學歷史,無論是對國立北平大學綜合屬性的整建制傳承、京陝兩源的合流,還是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世紀末的”211工程”,以及21世紀的”雙”建設,”學科”是貫穿整個歷程的重要的關鍵詞。大學本來就是以學科的劃分和組合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學術組織,大能、以及辦學水平等都與學科相關。一部學科史,如同一面鏡子,全景式地折射出大學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歷史,所彰顯的則是一代一代學人踐行使命與勇擔重任的奮鬥軌跡!欲揭示參天葳蕤的緣由,欲維繫花繁葉茂的根脈,須先厘清學科的源流與走向。
西北大學自創設以來,植根西北,興學求強,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十分注重依託區域資源,在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鞏固和擴大基礎學科優勢,並向應用學科延伸。學校依託西部自然與人文資源,深入保護”一座山”——秦嶺,呵護”一條河”——黃河,融入”一條路”——絲綢之路,壯大”一棵樹”——地球動物樹,建設”一個原”——黃土高原,傳承”一個精神家園”——周秦漢唐文明,升級”一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做好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大文章,形成了鮮明的辦學和學科優勢。
“西北大學學科發展史”是套貫通我校1年學科發展歷史的著作,是一項宏大的、具有創新性的、意義深遠的文化工程。通過挖掘、整理學校的學科源流與發展走向,研究校史,提煉學校發展理念和精神,有利於更好地繼承、建設、發展和豐富西大文化,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依據。
學科建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形成的治學精神、教育理念,正是”西北大學學科發展史”的核心內容所在。在校史研究、西北聯大研究的基礎上,我校啟動了學科發展史編纂工作,並將其列為1周年校慶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校25個院(系、所)、312位執筆人的鼎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下,600余萬字的書稿終於完成,這無疑是我校學科建設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這套書稿提出了西北大學主幹學科的概念,闡述了其源流、流向、代表人物和主要貢獻,此外還有一些新的研究發現。另外,依據《西北大學學人譜》902-22年我校1492名專家、教授的基本信息。這套書稿還對西北大學人文素養教學、思政教學原則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教育理念做了初步探索和提煉。這些都將為學校發展提供重要借鑒。我誠摯地希望,西北大學學科史研究不止步於此,還有更多不同視角的成果問世。在此,向參與編纂工作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由衷的祝賀!
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明天的智慧。”西北大學廿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做出的重大貢獻,凝練出的理念思路,彰顯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不竭動力。研究其形成的背景、基礎、機制,傳承這些優秀傳統,對西北大學未來的”雙”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相信,西北大學未來的學科建設之路、事業發展之路也必將越走越寬廣!
是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