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研究年度報告 (2022) 鞏本棟 978756766175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詩學研究年度報告 (2022)
ISBN:9787567661752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鞏本棟
頁數:3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89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詩學研究年度報告(2022)》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詩學研究報告(詩學理論與詩歌史),先秦詩歌研究報告,漢代詩學研究報告,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報告,唐代詩學研究報告,宋代詩學研究報告,遼金元詩學研究報告,明代詩學研究報告,清代詩學研究報告,民國詩學研究報告,新詩研究報告,台灣學界中國詩學研究報告,等。

目錄
上編
中國詩學研究報告(詩學理論與詩歌史)
先秦詩歌研究報告
漢代詩學研究報告
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報告
唐代詩學研究報告
宋代詩學研究報告
遼金元詩學研究報告
明代詩學研究報告
清代詩學研究報告
民國詩學研究報告
新詩研究報告
台灣學界中國詩學研究報告
下編
中國詩學研究報告(日本)
中國詩學研究報告(韓國)
中國詩學研究報告(北美)
中國詩學研究報告(歐洲)
論文要目
專著要目

精彩書摘
《中國詩學研究年度報告(2022)》:
學術專著上,梁笑梅的《詩歌的影像傳播研究》重點討論了「傳播的詩」的概念,並且對「表現載體」和「傳播載體」進行重新闡釋:「表現載體」是詩歌的直接呈現,主要是語言文字,是詩歌創作主體與詩歌形態之間的媒介;「傳播載體」指向詩歌定型之後的送達,是手段、途徑和方法,是詩歌形態與接受主體之間的媒介;「傳播的詩」則是「表現載體」與「傳播載體」的契合,在媒介融合的文化語境中,詩歌需要與媒介齊聚的視聽交集的相互選擇中尋求整合后的新生。這部專著為新詩與藝術的融合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當我們將藝術,特別是以視覺傳播為媒介的藝術聚焦在「眼睛」時,無疑窄化了藝術的藝術性,詩歌傳播形態的圖像化研究是詩歌新媒體時代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全新路徑,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詩歌的圖像化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會消解其傳統意義上的期待視野和詩性理念,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並竭力構建一種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詩學批評範式和話語體系,共同尋找與欣賞詩歌的視覺詩意。翟月琴的專著《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景研究》?打破了詩歌與戲劇的壁壘,從戲劇情景視角探討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以及漢語新詩中的戲劇動作、戲劇場景和戲劇聲音等,從人與事件、人與物、人與人等多維度關係出發,詮釋了漢語新詩內部立體、綜合的結構性特點,又輔以文本和戲劇演出詳細的案例分析,由內到外、由淺到深的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拓寬了漢語新詩的戲劇情景跨界藝術研究空間。上述藝術交叉融合敘述研究,一方面對開拓藝術語言和提升藝術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另一方面彌補了交叉藝術研究的空白,為其他跨學科、跨媒介的互文性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擴展了交叉學科的研究視閾。儘管近年來我們在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前沿性學術成果,但是在詩歌與音樂、詩歌與繪畫、詩歌與書法等藝術領域仍存在大量研究空白,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跨學科藝術的發展,學術界將會逐步填補這一空白。
中國新詩研究領域近年來出現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即越來越多的批評家將關注重點從新詩研究的外部逐漸轉移到內部,尤其是在新詩內部語言構造上,一些中青年學者勇於打開思維局限、開拓研究視域與方法,在理論的深耕與技術的實際操作層面上均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對新詩韻律節奏、語言語體等研究涉及新詩語言表達的基本層面,也讓新詩研究更加微觀、具體與紮實。王澤龍與其研究團隊近年來將關注重點集中在現代詩歌形式建構上,2022年出版「現代漢語詩歌傳播接受研究叢書」,通過現代漢語詩學、語言學、傳播學與新詩文體研究相結合,深化現代漢語詩歌語言的學理討論,具體論述中既專門涉及了現代漢語白話、現代漢語虛詞、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形式建構中的特徵、功能與意義,又分析了現代漢語詩歌對稱形式、分行形式、節奏形態、科學思潮與現代詩歌形式變革的關係等,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事實上近年來,學術界對現代漢詩語言問題的關注已經由前期的表層解析進入到縱深層面的解剖,涉及語言的內在肌理,語音、語義以及複雜的表現形式等,既將其放在詩歌語言自身的歷史發展演變上考量,又將其納入國際詩學研究範疇,通過橫向與縱向比較,探究現代漢詩語言的獨特性,其中向天淵、趙黎明、李章斌等學者都取得了突出的進展。普通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由語音、文字、詞彙、語法、語義等多個彼此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因此詩歌作為一種文體形式與這些子系統都有內在關聯,但和其他文體相比,詩歌的語言智慧特別體現在語音、語法、語義、語用等幾個方面,百年中國新詩自誕生便不是單純的詩學事件,而是語言和詩學相輔相成、休戚與共的革命性事件,因此出現了「話怎麼說,詩怎麼寫」的創作理念。向天淵的《能指優勢與語音凸顯:新詩語言藝術的智慧與疏拙》從「能指優勢與語音凸顯」方面論述了新詩語言藝術的智慧與疏拙。他認為,詩歌能指優勢、語音凸顯的命題,源自詩學、語言、語言學的交互視野,強調削弱、壓制所指呈現,延長能指感知時間、強化感知難度,並且與傳統詩歌看得到、聽得見的格律聲色之美不同,漢語詩歌除了通過聲音,經由視像傳達審美感受,其詩性功能比表音文字更強大,因此新詩不僅多層面地展示了能指優勢,也通過多種語音修辭,凸顯出詩語的聲音效能,不乏聲韻和諧、音質優美的作品。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於語言的能指、所指是一體兩面的符號共同體,因此不存在對詩歌語言進行純粹的形式上的討論,儘管研究者關注詩歌語言特徵、闡釋語言的詩性功能,但是詩歌語言必須經過情感和思想的洗禮才能獲取生命和靈魂。李章斌的《現代漢詩的「語言問題」——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獻疑》一文對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等文章的觀點提出質疑。葉維廉認為新詩建立健全嚴密的語法、大量使用虛詞等特徵妨礙了詩歌的「直接呈現」,破壞了詩歌的形象性和多義性等問題。作者卻通過論證得出結論,葉氏「將部分舊詩中的『以物觀物』視鏡用來批評新詩有失公允」,事實上新詩中語法關係的相對嚴密、虛詞的大量使用、時代表達的明確不僅有利於擴展新的表意空間,還開創一些獨特的詩意傳達方式,因此這種「比較詩學觀點」並非能夠完全適用於新詩語言研究,相反「在新詩中同樣可以開展一種『語言學批評』,對新詩的語言特質進行深入細密的分析成為可能」。另外,針對新詩語言問題研究,李章斌對新詩節奏研究等進行了多方面開拓,由於以往研究者慣於將新詩節奏向均質、勻速的方向定性和分析,而缺乏對新詩變化無定的語言節奏深入研究。李章斌在系列文章中將新詩節奏分為「格律-韻律-節奏」三個層次,將節奏視為一群相關聯的語言現象,應該分層次進行討論。這種分發既有利於認識漢語詩歌節奏的快慢、起伏、輕重等精微的具體特徵,又有利於觀察詩歌節奏體系中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時作者又分析了新詩語言節奏諸面如快慢、起伏高低、行止等方面,並重點關注了新詩節奏中的「非韻律面向」問題,即研究者經常混淆或者忽略的「種種不以重複和同一性維基礎的節奏控制方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