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 97875039750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藝術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22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
ISBN:9787503975059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
叢書名: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叢書
頁數:4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77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2022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共收錄31篇文章,包括《五色與時空邏輯》《從「宋韻」色彩看「靈性」及思維的顯現》《「月令」與色彩——「五色」系統形成研究》《觀念摺疊:中國色彩的時空結構與生命意識》《形色論》《青花瓷的名稱演變情況初探》《論王維詩中的青色系詞》《華夏之藍——古代藝術品中的石青顏料》《東方繪畫中的色彩、色料、材質》等。

目錄
中國傳統色彩:以繪畫為中心的展開(代序)
五色與時空邏輯
從「宋韻」色彩看「靈性」及思維的顯現
月令與色彩
——五色系統形成研究
中國色彩的時空結構與生命意識
色形論
《舞論》的色彩觀及其影響
青花瓷的名稱演變情況初探
論王維詩中的青色系詞
東方之青
——中國古代的藍銅礦顏料
東方繪畫中的色彩·色材·材質
藏族傳統礦、植物顏料的歷史、製作技藝及特色
紅花染毛工藝的實踐研究
有機赤色色料的原材料及應用實例
論金屬金色的多重繪畫審美表徵和應用
黃銅製日本裝飾經
明清官式建築彩畫標準色譜建構工作報告
——兼及晚清建築彩畫色譜演變情況的初步認識
五色漣漪
——中國傳統城市色彩初探
清末宮廷女服絛邊鑲飾配色觀
鏡像與重構
——關於明代雜劇穿關中服裝替色問題的思考
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性服飾色彩的「和樣」
湘西鳳凰地區苗族色彩原型與服飾色彩研究
審美觀察方法的流變
——古代繪畫遺存中色層相疊的當代啟示
技法與借鑒
——大重彩畫的構想
淺析傳統中國畫中色彩的視覺特徵
從隋唐石窟壁畫洞見中國傳統用色的奧秘
傳承與再造
——中國畫創作中的色
淺析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
日本色彩的近代化
近現代海上畫派花鳥畫色彩基本規律探究
現代山水畫中色彩的運用與轉換
——以石魯、白庚延山水畫創作為例
黃賓虹沒骨花鳥畫中的色法
當代青綠畫家研究一則
——許俊青綠山水的文化解讀

前言/序言
2022年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的辦會方式與此前有所不同,此前6屆都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獨家主辦,這一屆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與天津美術學院共同主辦。這是色彩年會的一次新嘗試,為的是讓年會獲得更大的對話場域及發展空間。本次年會的學術主題為「觀念與技藝」,旨在通過對於傳統色彩的技藝解析來探究東方色彩的觀念、意識及精神世界。這一主題設定考慮到其在美術院校的話題呼應及效應輻射,期望年會的主題成果能夠為院校藝術創作及設計專業的廣大學子提供東方色彩的觀念熏陶與技藝啟迪。
(一)
本屆年會將目光更多地傾注在繪畫領域,這也就是議程中所呈現的兩場中國畫色彩討論。我們期待以中國畫色彩為突破點,實現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整體推進。
丁葒、葉健《淺析傳統中國畫中色彩的視覺特徵》揭示了中國畫色彩的象徵性、抽象性及裝飾性的視覺特徵,「尚意」「尚趣」「似與不似」的美學追求,以及創作主體于自然之中尋求均衡和秩序的審美心理。馬媛媛《傳承與再造——中國畫創作中的色》通過臨摹實踐體認中國畫色彩原理,總結出中國畫色彩的形式法則、形式類型及形式特徵等,以促進當代色彩表現在材質、形式、技藝及審美等方面的拓展與提升。焦笑會《淺析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提供了筆墨之外觀照中國畫的另一個角度;以實體的「白」和虛體的「白」進行分類解析,既探討白之內部關係,也分析白與墨色的關係,指出白的抽象而開放的品性。金瑞《技法與借鑒——大重彩畫的構想》從繪畫材料技法的角度,對古代絹本捲軸畫、壁畫、唐卡、坦培拉、濕壁畫、袖珍繪畫等進行研究,以重彩材質為中心將多種繪畫體裁統合成一個綜合語義空間,展現出跨文化的寬闊視野。趙栗暉《從隋唐石窟壁畫洞見中國傳統用色的奧秘》以隋唐石窟壁畫為考察對象,從材料與技法角度對中國畫傳統色彩進行細緻解讀;特別是對各種色彩結構進行分析,在天然礦物色之間及與植物色之間、顏料與用膠之間及色彩塗層的繪製次序上,探明傳統中國畫的用色奧秘。張樂《審美觀察方法的流變——古代繪畫遺存中色層相疊的當代啟示》,指出色層喚起與平面不同的觀看,它通過不同色相的疊加使繪畫從扁平二維觀看進入多維觀看;認為色層相疊的當代藝術實踐是一場從思維模式向審美模式的躍遷。許敦平、王艾詩《論金屬金色的多重繪畫審美表徵和應用》探討作為繪畫媒材的黃金材料在傳統重彩畫中之使用,詳細分析其應用手法、語言樣式及審美價值,並以實踐案例呈現其當代繪畫中的應用價值。在繪畫色彩方面,葉芃《近現代海上畫派花鳥畫色彩基本規律探究》是近代中國畫色彩研究方面非常有學術價值的一篇論文,以任伯年為視點來分析近代花烏畫領域色彩表現的現代化轉型,指出其以文人審美為內核並融合民間色彩和西方色彩的基本模式,以及其秉承文入畫審美理想、折中「雅」「俗」、中和時代審美需求的核心理念。李旭飛《現代山水畫中色彩的運用與轉換——以石魯、白庚延山水畫創作為例》對中國當代山水畫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畫家色彩的現代性進行了考述,指出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深入生活,借鑒西畫的光影與色彩的運用,形成以色彩為重要表現手段和形式的現代山水畫。王文娟《當代青綠畫家研究一則——許俊青綠山水的文化解讀》指出當代畫家許俊的青綠山水繼承了正統的青綠技法與精神,又力求突破而充滿現代氣息;其概括色為重的大色塊、三遠結合的透視及相得益彰的筆墨極富現代「構成性」,並蘊含在「氣韻生動」的美學品格中,從而實現傳統青綠山水的現代轉型。日本學者荒井經《東方繪畫中的色彩·色材·材質》指出「近代岩畫具」不僅為日本畫提供了「色彩」,還塑造了砂狀「質感」這一日本畫獨特的造型語言;用東方的岩彩材料和技法來臨摹蒙德里安的《構成》,通過實際操作演示出東方的岩彩表現,其筆觸的彰顯以及材質獨特美感的呈現,體現出東方色彩和西方色彩在表現語言上的明顯不同。日本學者國本學史《日本色彩的近代化》在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下考察日本色彩文化在現代化和西方化影響下的發展歷程,著重論述了從西方科學色彩知識及理論通過書籍報刊的傳入,到以「色彩圖」為標誌的知識形態通過教育普及的過程,同時也指出,漢字文化也已深厚積淀在日本的色彩文化中。
(二)
在眾多國內專家學者及來自海外特別是日本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下,包括色彩觀念、色彩史論、顏色詞、繪畫色彩、民間色彩、服飾色彩、染織色彩、建築彩繪、戲劇舞台色彩、顏料工藝,以及現代色彩應用等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綜合學術架構已經形成。本次學術年會即在這一學術架構中展開。
在色彩觀念方面,學者們進行了宏觀的理論觀照,將傳統色彩從材質技藝層面提升到自然宇宙的時空意識與邏輯之中。宋建明從「宋韻」色彩的角度論說了「靈性思維」,認為它是建立在感性與理性之上的一種思維形式,發生在心靈自由暢想的意象世界中,是東方式的超然思維智慧的底層呈現,以之可以充分詮釋東方色彩的意象世界。彭德《五色與時空邏輯》指出,基於中華農業文明的思維智慧形成的時空邏輯具有模糊性和直接感性特徵,它以往古、現在、未來為軸線,蘊含著四季、榮枯的時間周流,體現為橫向的萬物互聯及縱向的周而復始,這一時空邏輯成為「五色」生成的內在根據。與這樣一個「時空邏輯」概念相呼應的,是肖世孟對於「月令」與「五色」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宇宙體系」的概念,它由五色、空間、陰陽、五行構成,五色藉此而形成色彩分類、組合及象徵體系。與此相關,陳彥青提出「宇宙模型」概念,天地玄黃、五方正色都是由此來構築的;同時又揭示了一個微觀指向——「苔痕寂色」的細緻而微妙的體認與觀察。何韻旺的《(舞論)的色彩觀及其影響》,根據印度最早的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中大量關於色彩的描述揭示印度的色彩觀,以克孜爾壁畫為圖像參照與《舞論》進行比較,指出與中華「五色」不同的印度色彩象徵性,並以此分析克孜爾壁畫中的人物膚色各異現象。
在顏料或色料研究方面,王進玉、王進聰、王?的《東方之青——中國古代的藍銅礦顏料》文獻翔實,考據細緻,通過從俄羅斯查到的《蒙學字書》里的一些和「青」相關的字詞,結合對敦煌石窟彩繪顏料的科學分析和現場調查,探究中國古代的石青、曾青、空青、扁青等概念的產生以及演變;更正了關於石青名稱、產地、礦物外觀特徵等方面的誤傳。和這個話題相關的是王冬松所做的「青花瓷」的概念梳理,從最早的唐代文獻到最晚的清代文獻,在一個長時間鏈上進行文獻爬梳,指出青花瓷從宋代的「青白花器(瓷)」到清代前期「青花白底」或「白底青花」的稱謂流變,直到清代中期以後才逐漸確立了「青花」的普遍用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