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絲路錦繡 粵雅小叢書編委會 978754912707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南方日報
NT$1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廣繡-絲路錦繡
ISBN:9787549127078
出版社:南方日報
著編譯者:粵雅小叢書編委會
叢書名:粵雅小叢書
頁數:7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047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採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嶺南文化孕育了繁花似錦的各類非遺。2021年,策劃出版了「粵雅小叢書」第1輯,包括廣東剪紙、香雲紗、茅龍筆、廣彩等,並積極推動其「走出去」,2022年,「粵雅小叢書」在海外發行了英文版,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今年我們再度推出「粵雅小叢書」第二輯,選取當下極具嶺南個性活力和創新精神、且素為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五種非遺——醒獅、龍舟、南拳、廣?、玉雕。
在全球貿易史上,「馬尼拉大披肩」赫赫有名。它曾於18-19世紀風行西方,也是西班牙弗拉門戈舞者身上聞名於世的重要標誌。但事實上,馬尼拉大披肩並非來自馬尼拉,而是來自中國廣州,源於一門古老的技藝——廣?。
刺繡工藝作為我國傳統手工技藝,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粵?、蜀?、蘇?、湘繡歷來有四大名?之稱。其中,粵?由廣?和潮?組成。廣?是廣州具代表性的「三雕一彩一?」之一,通常指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民間刺繡,其盛行地區以廣州為中心,包含佛山禪城、南海、順德等地。
關於廣繡的起源,學界仍有爭論,但可以確定的是,與其相關很早的文獻記載始於唐代。史載唐朝時南海少女盧眉娘刺繡技藝高超,聞名天下。宋代,刺繡品已廣泛流傳於民間,並發展出可供獨立欣賞的「畫?」,廣?工藝日臻成熟,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刺繡風格。
真正促使廣?興盛發展的,是對外商業貿易活動,進入明清后尤為突出。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海外市場需求增長旺盛,作為重要外銷品的廣?在生產方式和品類風格方面都發生變化,在海絲珍品的輝煌歷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生產方式上,廣?從家庭作坊式走向大規模商業化生產,乾隆年間,廣?業成行成市,盛極一時。在品類風格上,廣?也受海外來樣定製等因素影響而發生巨大變化。華貴絢麗的廣?披肩迎合了西方的審美時尚,在當時的歐美風靡一時,帶領社會風尚。這些刺繡大披肩主要經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運往西方,長途轉運讓西方人誤以為披肩是從馬尼拉運來的,因此廣?披肩一直被誤稱為「馬尼拉大披肩」。這段有趣的史話正是廣?燦爛外銷史的佐證之一。此外,清代廣?還發展出粵劇戲服這一新品種,成就了聞名世界的「戲服一條街」狀元坊。
晚清至民國初期,廣?發展勢頭不減,確立了中國四大名繡的經典地位。抗日戰爭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使廣?在20世紀40年代前後陷入沉寂期,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復甦。
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廣?工藝隨時代變遷不斷演進,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特色。發展至今,廣?工藝糅合了嶺南先民的審美情趣,交流融合了中西文化,也凝聚了當代廣?傳承人的銳意創新。總體而言,廣?題材廣泛,中西合璧,構圖飽滿,針法多變,紋理清晰,色彩熱烈,形象傳神,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千年絲韻——廣繡的發展歷史
起步:南粵絕技博採眾長
興盛:海絲珍品風靡中外
第二章 以畫人?——廣繡的藝術特徵
風格:熱烈多彩中西合璧
工藝:窮工極巧引線疊彩
第三章 絲縷綿延——廣繡的傳承創新
守業:幾經沉浮重煥光彩
破圈:跨界融合再領風潮
後記

前言/序言
廣東是中國非遺大省,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粵劇、剪紙等世界級非遺,醒獅、廣彩、廣?、玉雕等國家級非遺,以及省級以下種類繁多的各類非遺。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凝聚著廣東人民的集體智慧,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其創新發展也都汲取了時代的精神營養。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廣東人民與世界交流、溝通與合作的橋樑。在歷史上,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世界各地有著密切的經貿和文化往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多元融合、中西合璧的特色。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推進嶺南文化活化利用,加強醒獅、龍舟、粵?、剪紙、廣彩、陶藝、木雕、玉雕、端硯、涼茶、工夫茶等非遺項目活態傳承」,2023年開春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也提出要「傳承充滿濃濃鄉愁的廣東城鄉、廣東文化、廣東韻味」。
非遺是嶺南文化的精粹,也是凝聚著濃濃鄉愁的廣東韻味。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保護非遺,可以促進廣東人民對自身文化根源和特色的認識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也可以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內生動力。從傳承創新的角度看,保護非遺,可以激發廣東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現代藝術等相結合,賦予非遺新的時代價值和社會功能。
基於此,「粵雅小叢書」應運而生。本叢書旨在普及嶺南非遺藝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梳理其歷史源流和發展脈絡及其背後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總結分析其藝術特色及傳承發展現狀,突出普及性、藝術性,同時注重歷史性、文化性,關照創新性、時代性。
希望本叢書能為遍布世界的華人華僑帶來文化的滋養和情感的維繫,為愛好中華文化的國外讀者傳播嶺南非遺,在閱讀中真切感悟到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