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尋求意義 (精) ISBN:9787020180509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李澤厚 頁數:3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02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李澤厚的文章,意蘊之深厚,情感之飽滿,文辭之清麗,一直以來備受學界稱頌,即便是那些周正的學術類文章,亦文字凝練,餘味悠長,有時引用詩句來推進其論題,全然沒有學院派枯燥繁瑣之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李澤厚正處於「籠罩性影響」(甘陽)之際,文化界就有人稱他為「當代梁啟超」。李澤厚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其深刻而新穎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麗的筆墨之中,情景中飽含時空玄思與人生哲理,這或許也是李澤厚的思想、論著,能在青年學子中迅速而廣泛地接受和喜歡的重要原因。何謂哲學?李澤厚曾答:「我以為就是研究『命運』:人類的命運、中國的和個人的命運。」收入這本隨筆集里的文章,其所記、所議,與人的存在或本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的命運和詩情糾纏在一起,正是探索「命運」的路途上之「尋求意義」。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部分:憶往、雜記、思想、序跋,內容寬泛,形式不一。書中,李澤厚講述自己的生平故事,求學經歷、與親人的交往、學術之路、思想歷程,等等,並且表達出對人生、社會以及世界、人類文明和未來的關懷和探索。在寫人懷事中,表現出李澤厚自然、坦率的個性,以及堅持自己學術道路的求索和無悔精神。作者簡介 李澤厚,中國當代具原創性、具系統性、具影響力、享有世界聲譽的大思想家,在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其思想系統為「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李澤厚1930年6月出生於湖北武漢,湖南長沙人,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實踐美學」;80年代開時代之先聲,獨領風騷,風靡神州,被譽為「思想領袖,青年導師」,創造了思想文化界的「李澤厚時代」。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國,先後任美國、德國等多所大學的客席講座教授等。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入選世界具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躋身於世界偉大文藝理論家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倫理學綱要》《哲學綱要》《該中國哲學登場了?》《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什麼是道德》《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等;結集有《李澤厚十年集》《李澤厚集》《李澤厚對話集》等。目錄 憶往孤獨 記憶 往事如煙 憶長沙 澤麗妹妹 「飛機失事死最好」 【附】李澤厚16歲習作兩篇 憶香港 蒲公英 悼念Laura 懷偉勛 重視武俠小說的文學地位——悼金庸先生 書院憶往 憶馮友蘭 憶幾位前輩美學家 關於「美學譯文叢書」 八十年代的幾本書 給美國學生講中國哲學 有點啼笑皆非 雜記 思想與學問 漫說康有為 關於嚴復與梁啟超 關於胡適與魯迅 讀周作人的雜感 閑話中國現代諸作家 關於錢鍾書 與周有光關於健康的對話 【附】李澤厚:周有光先生108歲華誕賀詞 讀黑格爾與康德 讀《紅樓夢》 【附】周汝昌:紅樓美學真理真師 簡答對《美的歷程》的批評 讀《陸鏗回憶與懺悔錄》 讀《論語辨》 賀《女性人》創刊 情愛多元 蒼白無力的理想主義 誰之罪? 文明衝突的調停者 思想 歷史在悲劇中前行 世紀新夢 答趙汀陽問 士兵哲學 哲學需要論證嗎? 人活著 便無風雪也摧殘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 有、空、空而有 珍惜 試談中國的智慧(提綱) 我所理解的儒學(提綱)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個世界 儒家講合情合理 半宗教半哲學 不贊同建「儒教」 關於「內聖外王之道」 探尋語碎 序跋 《門外集》序 思想有何變化?——《李澤厚學術文化隨筆》跋 身後是非誰管得——《己卯五說》後記 由「學問人」到「自然人」——《浮生論學》序 走「大眾哲學」的路途——《歷史本體論》序 同心圓的擴展——《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後記 致親愛的年輕讀者們——《給孩子的美的歷程》序 《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新編版後記 《倫理學新說述要》增補本序 歷史與情感——何兆武《歷史理性批判散論》序 不誹不揚,非左非右——《卜松山文集》序 日日新,又日新——金維諾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序 了解中國傳統的切入口——王柯平《中國思維方式》序 希望你無往不勝——黃梅《結婚話語權》代序 不贊成把中國書法搞成抽象繪畫——屠新時書法《易經》序 顧明棟《原創的焦慮:語言、 文學、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徑》序 可作為我的學術傳記——馬群林《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序 附錄 學人眼中的李澤厚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