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本書系章太炎晚年弟子湯炳正生前編定的文集,分三部分:一為《屈學答問》七十五題,二為《序跋薈存》三十六首,三為《書信拾遺》一?三通。作者自述「一生潛心於典籍者垂七十載,側身於學林者且六十年。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于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書中蘊含的學術睿見,與友朋交往之直言無隱,具見前輩學者風範。
作者簡介湯炳正,章太炎晚年弟子,1936年畢業於章太炎主講的「章氏國學講習會」研究班。曾任國立貴州大學教授,后兼任貴陽師範學院教授。歷任四川師範學院(南充、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長於聲韻學、文字學、《楚辭》學。著有《屈賦新探》、《楚辭類稿》、《廣韻訂補》等。湯序波,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著有《湯炳正評傳》《章門弟子承傳世系》,整理出版《楚辭講座》《書法講座》《湯炳正書信集》《語言之起源》(增補本)等書。
目錄屈學答問一楚文化的「內向」特徵與中原一致3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流並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19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23四屈賦以伍子胥自喻的歷史背景26五屈原思想融會各家而非雜家30六儒道二家皆言「無為而治」而實質不同32七屈子宇宙觀的唯物傾向34八申、商異派的社會根源37九屈原「忠君」的歷史進步意義39一?《九歌》決非漢代作品41一一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44一二聞一多校《懷沙》的「本迪」與「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47一三《史記》所載先秦人物,與屈原一樣多未見於今天的先秦典籍,但決不等於先秦本無其人49一四重排《天問》的章節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粗暴的作法51一五漢初楚辭之學崛起於江淮之間的歷史原因55一六《遠遊》決非抄襲《大人賦》或《大人賦》的初稿57一七《九歌·國殤》乃楚俗國家行儺之歌,其餘篇章與儺無關65一八「以屈證屈」,本義自見72一九研究屈賦要善於提出問題,又要善於解決問題74二?不能迷信《楚辭》古本,要能獨立思考75二一屈原曾到漢北的一些旁證77二二南北朝時期為屈學之低潮78二三應當正確對待《楚辭》中的漢人作品82二四屈賦雖多偶句,也具有錯落美的特徵84二五讀史能通國俗,才知《哀郢》首段實指頃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國內形勢93二六清儒訓騷,往往因吹求過甚,反失本義95二七屈原並非「巫官」,屈賦並非「巫辭」97二八治屈賦各有所難,亦當各有所重114二九同一神話之分化,往往由神話本身兩種不同特徵而引起116三?《天問》問句的修辭,變化多端,無板滯感118三一《七諫》不見於《東方朔傳》的原因130三二《天問》《招魂》中的神話原型不容忽視132三三屈賦詞序例置現象多見於中原,並非楚語所獨有134三四依古籍校改《楚辭》文字,當持審慎態度135三五「山無草木曰岵」,疑于義者當求之於聲136三六屈賦聯綿詞與迭音詞交互作用以求錯落之例繁多137三七詩騷異體的原因,乃由口頭歌唱與書面記錄之不同所造成140三八楚國之外,徐宋魯諸國亦有「令尹」之稱146三九屈原北走汨羅的目的,為救國,非為自沉148四?詩騷中比興說的特例151四一班固曾撰有《離騷贊》一書,今已佚亡154四二出土楚簡以「二」為重文符號之例類繁多,「些」類重文,乃其通例159四三屈原初放東居陵陽,其地乃楚國東境的文化中心與交通要道163四四以韻律為根據,可校正屈賦之許多誤文165四五屈原二十幾歲即任「左徒」,不合於《曲禮》而合於當時的歷史事實168四六王逸注屈賦之失誤,多屬學識問題,並非全是時代局限169四七漢代以比興釋屈賦之風已盛,而王逸過於穿鑿,反失本義170四八劉安被誅后,最早得見《離騷傳》者,劉向最有條件171四九《天問》「顧菟」之得其正解,乃幾代學人不斷探索之結果173五?屈原所草「憲令」對當時貴族有極大的制約作用,故奪稿,遭讒,被放,乃歷史必然175五一在楚國廣闊領域中,與中原語言之間,亦當有音系之異,不特音值有別176五二對屈學遺產要善於繼承,不能抱虛無主義態度178五三不能以「三五」之言,否定《抽思》為屈作180五四劉向纂定《楚辭》之後的後人增補,亦猶劉向纂定《列女傳》而後人又增補以東漢婦女傳記181五五鄂君啟節之「鄖」,當在漢北,即今湖北鄖縣、鄖西之地,決非漢水下游潛江流域之鄖182五六《涉江》之「南夷」,乃指當時漵浦一帶的巴、濮諸族而言,非指楚人183五七「克」字從「古」得聲,故「克」得與《爾雅》「辜月」之辜相通184五八「克」從「古」聲,故與「辜」「嫴」皆有肩任負荷之義185五九武王以辜(克)月伐紂之事,證以長沙楚帛書十一月「利侵伐」之言益信186六?丹淅即楚初封之丹陽,「三戶」即在其地188六一《屈賦修辭舉隅》之目的,是解決校勘、訓詁難於解決的問題190六二漢唐摹屈賦者,多失屈賦修辭之妙諦192六三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主流相同,故以中原典籍釋屈賦,極少扞格193六四利用出土文物釋屈賦,必以典籍知識為前提194六五讀書必明體例,《說苑·談叢》足證《漁父》「新沐」二句為古諺,下文非古諺196六六讀書宜識字,「雎」與「睢」,「汨」與「汩」,不能混為一談197六七出土漢簡帛對訓釋《楚辭》異文,有重要參考價值199六八《東方朔傳》朔作品「八言七言」,乃指當時七字句或八字句的詩歌201六九《哀郢》的「陵陽」、《招魂》的「廬江」,地望相連,于古有證202七?訓釋《天問》必須宏觀與微觀緊密結合203七一春秋時代「諧音雙關語」早已流行,故二湘修辭採用之204七二追本溯源,《楚辭》之「辭」的本義為爭論是非之言205七三《屈賦新探》雖早脫銷,尚無重版之期206七四姜亮夫氏對「屈原否定論」的論點與態度207七五批評「屈原否定論」,並不是學術史上由疑古思潮又回到盲目信古的老路209序跋薈存一《湘西民歌集》序213二《論章太炎》序221三《屈賦新探》前言222四《屈原論稿》讀後——關鍵在勇於探索224五《二毋室論學雜著選》序227六《〈切韻考外篇〉刊誤》序229七《屈賦新探》後記231八《楚辭類稿》自序237九《語言之起源》自序239一?《楚辭研究與爭鳴》序241一一《九歌論箋》序243一二《現代楚辭批評史》序244一三《淵研樓酬唱集》序247一四《離騷大觀》序251一五台版《屈賦新探》《楚辭類稿》序言253一六《當代楚辭研究論綱》序254一七舊校本《顧亭林詩文集》跋257一八《離騷校詁》序259一九《自在》序261二?《楚辭研究》前言263二一《九章研究》序268二二《語言之起源》補記270二三《漢楚辭學史》序276二四《千家詩新編》序278二五《墨子研究》書後280二六《屈原與他的時代》序282二七《楚辭今注》序284二八題《劉伯駿先生繪畫冊》286二九《楚辭研究全書》序289三?二十集電視劇本《屈原》審查意見292三一《楚辭文心管窺》序297三二《辭賦論集》序299三三跋太炎先生《遺囑》——為紀念太炎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而作301三四《楚辭學文庫》總序304三五《楚簡帛研究》序307三六《儒道詩學與闡釋學》序310書信拾遺一致湯國梨315二致孫作雲318三致李延陵320四致湯國梨323五致姚奠中325六致湯國梨327七致湯國梨329八致姚奠中330九致王煥鑣332一?致姚奠中333一一致姚奠中335一二致姜亮夫336一三致湯國梨337一四致金德建338一五致《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339一六致姜亮夫341一七致饒宗頤342一八致鄭文344一九致蕭兵346二?致趙逵夫347二一致趙逵夫349二二致章念馳351二三致聶石樵353二四致黃中模354二五致王元化356二六致[黎]傳紀357二七致朱季海360二八致趙逵夫361二九致姜亮夫363三?致王仲犖364三一致常振國、降雲365三二致周嘯天366三三致王利器368三四致張嘯虎369三五致郭在貽370三六致姜亮夫372三七致張嘯虎373三八致稻?耕一郎374三九致李希泌376四?致趙逵夫377四一致戴志鈞379四二致潘景鄭380四三致蕭兵381四四致《雲夢學刊》382四五致《社科縱橫》384四六致《文學評論》386四七致吳賢哲388四八致楊乃喬391四九致鄭在瀛393五?致黃靈庚394五一致梅桐生396五二致浦士培397五三致竹治貞夫398五四致劉信芳400五五致竹治貞夫403五六致敏澤405五七致劉信芳407五八致何新411五九致竹治貞夫412六?致稻?耕一郎414六一致新田幸治416六二致馮俊傑417六三致潘力生419六四致竹治貞夫421六五致郭維森423六六致竹治貞夫425六七致陸天華427六八致楊乃喬429六九致蘇雪林431七?致夏傳才432七一致黃中模433七二致陸天華435七三致陳怡良437七四致章念馳438七五致夏傳才439七六致張中一441七七致廖化津442七八致竹治貞夫444七九致劉毓慶446八?致毛慶448八一致小南一郎449八二致徐志嘯450八三致龔克昌451八四致褚斌傑452八五致劉信芳453八六致戴錫琦457八七致蕭德君458八八致姚奠中460八九致聶石樵462九?致竹治貞夫464九一致姚奠中465九二致劉信芳466九三致陳怡良467九四致竹治貞夫468九五致劉信芳469九六致《文學遺產》470九七致陳怡良471九八致夏傳才472九九致李溫良473一??致章念馳474一?一致竹治貞夫475一?二致竹治貞夫476一?三致《東方文化》的一封公開信:在漢字討論中所想到的478重校後記湯序波486
前言/序言自序我一生潛心於典籍者垂七十載,側身於學林者且六十年。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于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如果說這個集子還有些存在的價值,也許就在於這一點吧!《學記》曾說過:「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又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這些話都講得很好。但在我的一生中,後生問學,來自各方,難易雜陳,自難強求其由易及難,循序漸進;而我的答問,又往往是興之所至,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鳴叩之間,很難做到高低相應,鏗然動聽。集子里的《屈學答問》,就是這樣雜湊來的一部散曲。為別人的書寫序,我是三十年代就開始了。但久而久之,漸知寫序之難。為古書寫序,可以任意發揮,瑕瑜並陳。而為今人寫序,則不得不「成人之美」,始不負作者的雅望。後來我才發現了個折中辦法,即書稿中如有不當之處,我雖不見諸序文,而必附見於信函,提供作者做修改時的參考。集子里所收的《序跋薈存》,有不少這樣的文字。當然,其中本無疵累可指的書,還是有的。有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序」,我卻無此癖好。更多的是「有求不應」,得罪了人。故我在這方面所留下的「業績」,也不過是這集子里所收的數十篇耳。我在開國前的書信,早已難見蹤影。開國后的二十多年,親友老死不相往來,當然更無書信可言。但改革開放以後,親朋好友給我的來信,有如開了閘門的水,一發而不可遏止。上至學界名流,下至商店學徒,我是來者不拒,有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