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曙光-少年中國史-我們的故事 (第一冊) 聶作平 97871080768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明的曙光-少年中國史-我們的故事 (第一冊)
ISBN:978710807686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聶作平
頁數:3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05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隨著近年來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大語文」概念的興起,大量面向青少年讀者的歷史類普及讀物湧入市場。與市面上火爆一時的「極簡中國史」「漫畫歷史」不同,這套書是作者聶作平基於二十年的史料準備、知識準備、閱讀準備、田野考察準備后,為讀者準備的歷史閱讀盛宴,其內容的質量、知識的準確性可確保讀者放心「享用」,值得一讀再讀和收藏。
作者以優美可讀的文字,將歷史娓娓道來,讀來令人手不釋卷。其中充滿豐富而生動的細節,讓
讀者彷彿重回歷史現場,去感受歷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更為難得的是,作者從技術、環境和全球背景等多個維度進行考量,結合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試圖為讀者呈現歷史的全貌。在一口氣讀完之後,讀者不僅可以捋清歷史脈絡,跟隨作者思考歷史背後的成因和規律,更會以一種溫情和敬意回望我們民族的厚重歷史和我們祖先篳路藍縷的每一步腳印。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也因這種回望而厚重——我們,都是歷史鏈條上平凡而又無法割捨的一環。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面向青少年讀者的中國歷史普及讀物,作者以全球化的視角,用講故事的方式,從地球的形成一直講到近代中國,全面展示了歷代中國人的生活圖景,注重科技與文化對歷史進程的影響。行文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從地理、氣候等一些小細節來書寫中國大歷史;書中重要的遺址、文物均有配圖,旨在引領小讀者「回到歷史現場」,思考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建立對「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本套書共十五冊,每三冊為一輯。第一輯講述了秦朝滅亡之前的中國歷史。
《文明的曙光》為第一冊,主要講述了地球的形成、人類的產生直到西周滅亡。

作者簡介
聶作平,四川富順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著作40餘部,主要有「中國神話故事」系列(被列入向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秀圖書名單及「中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行銷近300萬冊)、《此情可待:李商隱的人生地理》、《天地沙鷗:杜甫的人生地理》、《一路漫行:在路上,發現最美中國》、《大地的細節:在路上的中國風景》等,曾長期為《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報刊撰稿,並擔任多部紀錄片撰稿或總撰稿。作品行文流暢、文筆優美、資料翔實,尤其受到青少年讀者的歡迎。部分作品被譯為外文。

目錄
第一章 我們的星球
第二章 生命的進化
第三章 什麼是中國
第四章 中國人的根在哪裡
第五章 最初的創造
第六章 農業與聚落
第七章 新石器時代的生活
第八章 神話中的上古英雄
第九章 黃帝和他的時代
第十章 漢字出世與栽桑養蠶
第十一章 從黃帝到大禹
第十二章 超級大洪水
第十三章 尋找夏朝
第十四章 失國與復國
第十五章 太陽的毀滅
第十六章 玄鳥生商與伊尹治國
第十七章 遷來遷去的首都
第十八章 武丁與婦好
第十九章 他成了暴君的代名詞
第二十章 甲骨文的秘密
第二十一章 商朝生活點滴
第二十二章 周的崛起
第二十三章 東征與分封
第二十四章 周公與周禮
第二十五章 青銅時代
第二十六章 西周的衰落
第二十七章 共和元年
第二十八章 烽火戲諸侯
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十章 漢字出世與栽桑養蠶
中國文字是一種象徵。
——[法]白晉
陵陽河是山東莒縣境內的一條小河。1957年,一場洪水后,當地鄉政府工作人員在河灘上採集到一些石器和陶器,由此拉開了陵陽河遺址考古的序幕。
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其一是大量酒具。這說明,中國人釀酒飲酒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左右了(民間傳說,釀酒的發明專利屬於杜康。而杜康,也是黃帝手下臣子)。
其二是一些大口尊。大口尊本身不算什麼,關鍵是其中一些大口尊上,刻畫有圖像文字—它們既像圖像,又像文字。
陵陽河遺址屬於考古學上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6500年到4500年。其晚期,與龍山文化重疊,而黃帝,正好生活在那個時代。
陵陽河遺址的大口尊上,共發現了14個字,這些字既有單體,也有復體,無論單體還是復體,在形態上都有不少變化。
對於這些遠古符號,有人認為已是文字,有人認為還不是文字。觀察這些符號,它並不是簡單的圖畫,而是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結構也具有一定規律,成為一種互有聯繫的圖畫體系,因而可以把它看作一種能夠記錄和傳遞信息的原始文字。
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和丹尼爾·米勒都認為,一個稱作文明的社會,必須具備下列三項條件中的兩項:
其一,有5000 以上居民的城鎮;
其二,出現了文字;
其三,有複雜的禮儀建築。
以黃帝時代來說,不是具備了條件中的兩項,而是三項都已全部具備。因此,黃帝時代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
如果中華文明是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那麼,黃帝時代就是這條大河的源頭。

前言/序言
序言: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自中學時代發表處女作至今,我的寫作生涯已經超過三十年。最初,我主要寫詩;後來,擴展到散文、小說和影視劇本。諸種文學體裁以外,歷史寫作和地理寫作一直是我非常看重的兩大重點。2001年,我出版了第一部歷史隨筆集《歷史的B面》,以後多次重版,引發了不錯的反響;2003年,出版了第二部歷史隨筆集《歷史的恥部》,該書入選新浪、噹噹評選的最有價值圖書社科榜。所以,坦率地說,近十幾年來歷史寫作大熱,我算是投入其中較早的。
大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萌生了寫一部中國史的念頭。但是,正如民間所言,「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若星河,要為它寫一部通史,其對作者功力的考驗,顯然不是尋常歷史隨筆能夠相提並論的。作者需要大量準備——史料的準備、知識的準備、閱讀的準備、田野考察的準備。將近二十年後,我終於覺得準備得差不多了,可以動手了。
我把這套通史,命名為「少年中國史」,原因有兩個:其一,中華文明是一個古老文明,但就像古人說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樣,中華文明也是鮮活的文明、生長的文明。因此,我非常贊同梁啟超的說法:「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其二,我把這部通史的主要讀者定位為青少年,以及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歷史愛好者。
寫作過程中,我努力想做到如下幾點——或者說,我希望這套中國史,具有這幾個特點。
其一,注重技術對歷史的影響。傳統的歷史書寫,大體是政治史加軍事史,至少是以政治事件、軍事事件為主線來敘述。不是說政治和軍事不重要,而是我想突破這種寫法,更加關注引發政治事件和軍事事件背後的技術進步,也就是技術對歷史的影響。這裏所說的技術,既包括生產生活的技術,也包括管理和制度的技術。
其二,注重環境對歷史的影響。環境通過影響人的生產生活,進而影響人類歷史。其極致,便是地理決定論。地理決定論雖因過於絕對而有失偏頗,但地理環境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之一,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其三,注重考察不同時代的人置身於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怎樣的生活。通史寫作,容易因跨度大而呈現出粗線條的勾勒,但我希望讀者能從這套書里看到歷史的細節、歷史的局部和歷史中的個體命運。
其四,將中國史置於全球背景下,不斷加以相應的對照和比較。
其五,重視考古發現的新成果。
其六,講究語言的優美可讀。
2021年夏天,我和一直心儀的出版方三聯書店達成合作協議,並在與責任編輯王海燕女士反覆商討后,將這套書的規模定為十五冊,每三冊為一輯,分為五輯出版。
法國思想家雷蒙· 阿隆說過:「歷史是由活著的人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這句話,與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的著名論斷「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旨在說明,在時光過去了幾百年幾千年後,再追述先人的歷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書寫者的烙印。哪怕書寫者盡量客觀、不帶感情色彩地去敘述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但由於觀察者的視角不同,也先天地具備了迥異的立場。
對此,我希望避免對歷史人物進行臉譜化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評論,多敘述現象,少歸納結論;多描繪細節,少概說綱要;多洞幽燭微,少凌空蹈虛。我努力做到這些。
此外,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重史的國度,先人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五花八門的史料,而不同史料對同一史事的描述,常常各執一端,甚至相互矛盾。作為一個後世寫作者,我只能從這些矛盾的史料中,找出我認為比較合理的一種,並加以採用。
我希望這套十五冊的中國史是一扇窗戶,每一個打開它的人,都能通過它,不僅看到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河的曲折奔流,而且進一步體悟到: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這是中國人的故事,這是中國大地的故事。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陽光下回望來時路,每一個面目模糊的祖先,都是篳路藍縷的英雄;而我們,也因這種回望而厚重——我們,都是歷史鏈條上平凡而又無法割捨的一環。
聶作平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